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負薪救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負薪救火

負薪救火(拼音:fù xīn jiù huǒ)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戰國·韓非《韓非子·有度》。

「負薪救火」的原義是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含貶義。

拼音 fù xīn jiù huǒ

反義詞 適得其反[1]

注音 字母ㄈㄨˋ ㄒㄧㄣ ㄐㄧㄡˋ ㄏㄨㄛˇ

成語出處 《韓非子·有度》語法結構連動式語法屬性作謂語、定語

目錄

成語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寓意

成語運用

成語出處

最早出處

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戰國·韓非《韓非子·有度》)

衍生典故

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西漢·司馬遷《史記·魏世家》)

後人根據以上文獻總結出成語「負薪救火」。

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魏國老是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國的安釐王即位後,秦國加緊了進攻,魏國連連戰敗。安釐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第二年,魏國又失

去了三個城鎮,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

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了戰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動進攻,強占了魏國的兩個城鎮,並殺死了數萬人。

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軍隊,一起打得大敗,殺死兵士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釐王坐臥不安。此時,魏國軍隊

的另一位大將段乾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苟安,便向安釐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安釐王本來對秦軍的進攻十分害怕,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

便照着段乾子的話做了。

這個打算被一個叫蘇代的謀士知道了,他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和的事後,就對

安釐王說:「侵略者都是貪得無厭的,你想用領土、權利,去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秦國侵略的欲望。」

蘇代舉例說:「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麼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

儘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安釐王只顧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聽蘇代的話,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了公元前225

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最終魏國被秦國滅掉了。

成語寓意

抱着柴草去救火,無疑是火上澆油,不但滅不了火,而且使火越燒越旺。秦國野心很大,不斷地侵占魏國的土地。儒弱的魏國一味屈膝求和,也沒有改變被滅亡的命

運,原因是魏國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看不到秦國的貪婪,導致了國家的滅亡。成語告訴了人們,解決問題或消除災禍,要看清楚事物的本質,用正確的方法處理。

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處理事情的能力,避免悲劇的發生。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負薪救火」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含貶義。

運用示例

五代·劉昫《舊唐書·魏徵傳》:「譬之負薪救火,揚湯止沸,以亂易亂,與亂同道,莫可則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若聽諸葛亮之言,妄動甲兵,此所謂負薪救火也。」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權弟丹楊太守翊為左右所害」裴松之注引西晉·張勃《吳錄》:「猶負薪救火,無乃更崇其熾乎!」

參考資料

  1. 負薪救火,搜狗, 201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