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稅能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負稅能力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專用名詞。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1],是有着鮮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濃郁的文化意蘊、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結。漢字之美[2],美在形體、美在風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
名詞解釋
負稅能力是納稅人負擔稅款的能力,也是政府制定稅率、確定納稅人稅負的客觀依據。稅收負擔應按照納稅人的納稅能力進行分配,這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人承認的稅收原則。
負稅能力的衡量
衡量一個人的納稅能力,存在有「客觀能力說」、「主觀能力說」兩種觀點。「客觀能力說」提出了三條衡量納稅能力的客觀標準。即以「財產」的數量和價值作為衡量標準,以「消費」作為衡量標準,以「所得」作為衡量標準。
「主觀能力說」認為,各個納稅人納稅能力的大小,應以其因納稅而感到的犧牲程度來衡量。「犧牲」,指因被課稅而減少的經濟福利所感受到的痛苦程度或負效用。若想使稅收負擔符合納稅人的稅收負擔能力,實現稅收公平化,必須使納稅人感受到的犧牲或痛苦程度相等。
術語解釋
稅收負擔是指一定時期內納稅人因國家徵稅而承受的經濟負擔。
從絕對的角度看,它是納稅人應支付給國家的稅款額。
從相對的角度看,它是指稅收負擔率,即納稅人的應納稅額與其計稅依據價值的比率。
稅收負擔是稅收制度和稅收政策的核心。
參考文獻
- ↑ 【愛我中華】中國智慧到底有多贊?,搜狐,2019-11-16
- ↑ 漢字之美--最美解析這些你熟悉的漢字,搜狐,202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