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谷芽炮製方法與標準


谷芽炮製方法與標準

目錄

【藥材來源】

谷芽為禾本科植物稻Oryza saliva L.或粟Setaria italia(L.)Beauv.的成熟果實,經發芽乾燥而得。前者又稱「稻芽」,後者又稱「粟芽」。

【古代炮製方法】

宋代有「炒令焦黑」(《聖惠方》)、微炒(《總錄》)。元代用焙法(《幼幼》)。明代用炒法(《綱目》)。清代亦用炒法(《便讀》)。

【現代炮製方法】

  1、谷芽:取成熟而飽滿的稻或粟,用清水浸泡至六七成透,撈出,置能排水的容器內,覆蓋,每日淋水1~2次,保持濕潤,待鬚根長至1厘米時(粟芽鬚根長6毫米),取出曬乾,除去雜質。本品出芽率不得少於85%。   2、炒谷芽:取淨谷芽,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深黃色,大部分爆裂,取出晾涼,篩去灰屑。   3、焦谷芽取淨谷芽,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黃色,大部分爆裂時,取出晾涼,篩去灰屑。

【飲片性狀】

稻芽呈長橢圓形而扁,兩端略尖,表面黃色,具短細毛;基部有漿片2枚,一個漿片的內側伸出1~3條淡黃色彎曲的鬚根(初生根);質堅,粉性;無臭,味淡。粟芽呈小球形,直徑2毫米;表面淡黃色,多數裂開,初生根(芽)長3~6毫米;質堅;無臭,味微甜。炒谷芽表面深黃色,有焦斑,具香氣。焦谷芽表面焦黃色,有焦香氣。

【質量標準】

粟芽水分不得過14.0%,總灰分不得過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3.10%,發芽率不得少於85%。炒粟芽水分不得過13%,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2.0%。稻芽發芽率不得少於85%。

【炮製目的】

谷芽味甘,性溫。歸脾經、胃經。具有消食和中,健脾開胃的功能。   生品長於養胃消食,用於胃中氣陰不足,食慾減退。炒谷芽性偏溫,以健脾消食力勝,多用於脾虛食少。焦谷芽性溫微澀,長於消食止瀉,用於食積不化或飲食停滯,腹滿便溏。

【應用選擇】

  1、生用食欲不振:常與石斛、麥冬、山藥、太子參等同用,能增強養胃和中,促進食慾的功能,可用於熱病後期,胃中氣陰兩傷,知飢不欲食或不飢不食,形氣不足。若脾失健運,可配伍甘草、砂仁、白朮等,有啟脾開胃,增進食慾的作用,如穀神丸(《澹寮方》)。亦可單用谷芽蒸露,代茶飲,有養胃進食的作用,如谷芽露(《中國醫學大辭典》)。   2、制用   (1)炒谷芽:中虛食少:常與黨參、炒白朮、山藥、砂仁、甘草等同用,有補脾啟運,快胃進食作用,用於脾虛胃弱,飲食減少,食谷不化,大便不實。   (2)焦谷芽:食積不化:常與麥芽、山楂、神曲、炒檳榔等同用,能增強消積化滯作用,可用於飲食積滯,脘腹痞滿,不飢惡食。若兼大便不實者,方中藥物均可用炒焦品。

【現代研究】

谷芽(稻芽)含澱粉、蛋白質、脂肪、澱粉酶及維生素B等。粟芽亦含澱粉酶。   比較研究谷芽生品、炒黃、炒焦品澱粉酶的效力,結果表明,炒黃不影響澱粉酶的效力,炒焦則降低很多,似可考慮少用。

【附】

  1、近代的炮製方法還有麩炒,炒炭等。   2、文獻摘錄「或生或炒,消導和中」(《便讀》)。「谷本不能行滯,因為發芽,則能疏土,而消米谷」(《問答》)。

【總結】

谷芽的炮製方法古代文獻記載不多,從宋代至今基本上都是用炒法。值得提出的是,古代的谷芽似乎主要是用稻芽,近代中藥書籍的谷芽亦指稻芽。由於歷史原因,造成了南北同名異物,華北地區的谷芽常用粟芽,而全國多數地區則用稻芽。《中國藥典》將二者分開,把谷芽作為粟芽的正名,而稻芽另列品種,但所載的功效、用途及用法、用量完全相同。這雖然澄清了品種,但也出現了較多的問題,一是古今成方中的谷芽是否都用的粟芽;二是臨床處方均寫谷芽,罕見寫稻芽的(中藥書籍亦罕見稻芽一藥),那麼稻芽只好棄而不用,甚至南方處方寫谷芽無藥可給。實際上功效一致的不同品種作為同一中藥用的頗多,因此,目前稻芽和粟芽均仍作谷芽用為宜;但對二者的作用進行深入研究是必要的,待確證二者作用不同時,再分為兩個品種。   由於谷芽消食作用緩和,並不克伐胃氣,相反,還有健脾開胃作用,所以臨床上以生谷芽和炒谷芽常用,焦谷芽少用。有的地區規範甚至不收載焦谷芽。 [1]  

【炮製方法】

1.谷芽《活幼心書》:「洗。」《衛生寶鑑》:「搗細用。」《本草綱目》:「水浸脹,候生芽曝干去須。」現行,取谷芽,除去雜質。 2.炒谷芽《聖濟總錄》:「微炒。」《活幼心書》:「洗淨,焙乾。」現行,取淨谷芽,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表面深黃色,略有焦斑,取出,攤晾。 3.焦谷芽《太平聖惠方》:「炒令焦黑。」現行,取淨谷芽,置鍋內,用中火炒至表血焦褐色,取出,攤晾。

【飲片性狀】

谷芽呈橢圓形而扁,兩端略尖,表面黃色,漿片的內側伸出1~3條淡黃色彎曲的鬚根(初生根),有短芽。無臭,味微甘。粟芽呈小球形,表面淡黃色多數裂開,初生根(芽)長3~6mm,質堅,無臭,味微甘。炒谷芽表面呈深黃色,具香氣。焦谷芽表面呈焦黃色,有焦斑,具焦香氣。

【質量要求】

出芽率不得少於85%。

【炮製作用】

谷芽性味甘,溫。歸脾、胃經。具有消食和中,健脾開胃的功能。用於食積不消,腹脹口臭,脾胃虛弱,不飢食少。生谷芽長於養胃消食,用於胃中氣陰不足,食慾減退。如治脾胃虛弱泄瀉的健脾止瀉湯(《麻疹集成》);治療病後脾土不健的谷芽露(《中國醫學大辭典》)。炒谷芽偏於消食,用於脾虛食少。焦谷芽善化積滯,用於積滯不消,腹滿便溏。 [2]

【炮製方法】

1.谷芽:取成熟而飽滿的稻或粟,用清水浸泡至六七成透,撈出,置能排水的容器內,覆蓋,每日淋水1~2次,保持濕潤,待鬚根長至1cm時(粟芽鬚根長6mm),取出曬乾,除去雜質。本品出芽率不得少於85%。 2.炒谷芽:取淨谷芽,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深黃色,大部分爆裂,取出晾涼,篩去灰屑。 3.焦谷芽取淨谷芽,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黃色,大部分爆裂時,取出晾涼,篩去灰屑。

【飲片性狀】

       稻芽呈長橢圓形而扁,兩端略尖,表面黃色,具短細毛;基部有漿片2枚,一個漿片的內側伸出1~3條淡黃色彎曲的鬚根(初生根);質堅,粉性;無臭,味淡。粟芽呈小球形,直徑2mm;表面淡黃色,多數裂開,初生根(芽)長3~6mm;質堅;無臭,味微甜。炒谷芽表面深黃色,有焦斑,具香氣。焦谷芽表面焦黃色,有焦香氣。

【質量標準】

       粟芽水分不得過14.0%,總灰分不得過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3.10%,發芽率不得少於85%。炒粟芽水分不得過13%,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2.0%。稻芽發芽率不得少於85%。

【炮製目的】

       谷芽味甘,性溫。歸脾經、胃經。具有消食和中,健脾開胃的功能。 生品長於養胃消食,用於胃中氣陰不足,食慾減退。炒谷芽性偏溫,以健脾消食力勝,多用於脾虛食少。焦谷芽性溫微澀,長於消食止瀉,用於食積不化或飲食停滯,腹滿便溏。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