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建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譚建榮 |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出生 |
1954年10月 浙江湖州市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教授、博士生導師 |
譚建榮,男,1954年10月出生於浙江湖州,機械工程專家[1],中國工程院院士[2],浙江大學"求是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機械工程學系主任。
1987年在華中科技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之後在浙江大學數學系獲理學博士學位。1994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譚建榮主要從事機械設計及理論、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數字化設計與製造等領域的研究。
目錄
人物經歷
1969年,進入湖州機床廠當普通工人。1982年,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機械工程和電子工程兩個專業畢業,升格任湖州機床廠技術員。
1985年,考入華中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工學)。
1987年,跨專業考上浙江大學數學系博士。
1992年,晉升為副教授。
1994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1995年,晉升為博士生導師。
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研成就
譚建榮院士主要從事機械設計與數字化製造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批量與定製相結合的大批量定製的設計技術,工程過渡狀態、模糊狀態、隨機狀態建模與數字樣機集成的仿真技術和數值與幾何相結合的複雜裝備多部件關聯、多層次配置與多參數匹配的分析技術。
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教學成果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3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將提出的技術固化在軟件中,開發並獲得計算機軟件著作登記權12項。
研究成果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和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列為2004年機械工業科學技術9項重大進展之一,在包括一批裝備行業大型骨幹企業在內的多家有影響的製造企業得到成功的應用,有效地支撐和支持了國產重要裝備的設計與創新,推進了裝備製造企業的技術進步和數字化設計與製造技術的發展。
先後獲首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3]、「中青年圖形科技跨世紀人才」[4]、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5]、「浙江省重點學科帶頭人」[6]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浙江省新世紀重點培養人才」[7]、國家863計劃自動化領域CIMS主題設計自動化專題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第一二層次」、「科技部十五863先進個人」、「科技部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8] 」等榮譽和稱號。
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的高水平論文185篇,其中SCI/EI 檢索142篇,引用1600多次,出版學術專著9本,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重要影響。
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代表性成果
1、2004年,譚建榮等研究完成的 「大批量定製的技術體系及其在國產重要裝備設計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目面向國產重要裝備設計,解決當前國產重要裝備設計與生產中普遍存在用戶需求個性化與產品設計周期長、生產效率低的問題,解決傳統的產品配置設計難以實現產品創新等一系列問題。在國內最早提出大批量定製技術體系與理論方法,實現了大批量定製環境下的產品配置設計、產品變型設計、產品遞歸化設計與產品可視化設計,開發了面向定單配置的單元化自組織集成設計系統,客戶廣義需求分類體系的形式化建模系統,大批量定製的產品遞歸設計系統,基於知識的產品裝配設計系統等。該成果已在汽輪機、電梯與自動扶梯、制氧空分設備、數控機床、機車車輛等國產重要裝備設計中得到應用。已獲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6項,發表學術論文81篇,其中SCI、EI收錄45篇。
2、2005年,譚建榮等完成的 「工程圖學特色平台的探索實踐與教學基地輻射」項目獲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該項目將工程圖學教學基地建設成為教學研究的中心點、教學改革的試驗點、教學水平的示範點、教學科研的結合點和教學成果的輻射源。提出並構建了工程圖學教學基地「五個平台」,即基於高新技術與經典內容相結合的圖學素質公共平台、面向多層次多類型的工程圖學教學基地立體化教材平台、參與式交互式工程圖學教學基地實驗平台、自主式研究型工程圖學教學基地學習平台和以人為本的工程圖學教學基地可持續發展平台。全面推動了全國工程圖學教學改革,並從教學改革思想、立體化教材與課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與培訓三個方面,對機械基礎和其他工程基地建設提供了極好的借鑑參考。
3、2011年,譚建榮等研究完成的 「複雜裝備與工藝工裝集成數字化設計關鍵技術及系列產品開發」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目針對複雜裝備與工藝工裝設計中非標結構設計周期長、設計更改關聯多、不同工況性能難以預測、整體質量難以保證等問題,項目提出並實現了複雜裝備與工藝工裝集成數字化設計關鍵技術,開發了複雜裝備系列產品,成果對推動企業實現複雜裝備自主設計開發、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推進機械工程學科和行業技術進步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譚建榮 | |
---|---|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 |
項目提出並實現了複雜裝備單元調節和參數調節相結合的"混合調節"技術、複雜裝備設計變更的響應技術、複雜裝備工藝工裝結構變異設計技術、關鍵部機疲勞失效機理及多部機壽命預測與排序方法、複雜裝備工藝參數與工裝成型性能的工藝協調分析技術、複雜裝備精度與工藝工裝精度的容差
分析技術等。在複雜裝備多需求映射非標轉化技術、複雜裝備與工藝工裝結構變異與性能強化設計、複雜裝備多尺度質量預測與壽命均衡、複雜裝備與工藝工裝集成設計與協調性分析等方面取得了創新與突破,提出並實現的技術經專家鑑定整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項目構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複雜裝備數字化設計平台,提出的理論方法與支持技術在大型注塑裝備與模具成套工裝、大型空分成套裝備、高檔數控裝備、大型電除塵成套裝備、海軍X 裝備等設計中得到應用, 獲國家發明專利 6 項、軟件著作權17 項、實用新型專利 2 項,制訂了國家與行業標準 5 項,形成設計規範15 項,有效地提高了複雜裝備的設計效率與質量,實現了由提供裝備向提供解決方案的轉變、由提供單機向提供成套裝備的轉變、由提供裝備向提供裝備與工藝工裝的轉變,取得了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國家級科技成果獎:
1、大批量定製的技術體系及其在國產重要裝備設計中的應用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譚建榮、祁國寧、張樹有、顧新建、韓永生、劉曉冰、毛紹融、錢 江、黃哲人、吳 捷,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大連理工大學。
2、基於智能計算的產品概念設計與虛擬樣機技術研究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魏小鵬、譚建榮、兆文忠、張強、劉振宇、張建明、程錦、米小珍、蒙秋男、趙婷婷,大連大學、浙江大學、大連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
3、複雜裝備與工藝工裝集成數字化設計關鍵技術及系列產品開發,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1年,譚建榮、張樹有、王米成、葉盛、王珏、劉振宇、馮毅雄、伊國棟、裘樂淼、徐敬華,浙江大學、杭州鴻雁電器有限公司、海天塑機集團有限公司、浙江申達機器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4、基於ASP/SaaS的製造業產業價值鏈協同平台,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2年,孫林夫、王淑營、韓敏、唐慧佳、趙慧娟、廖偉智、陳春陽、譚建榮、田凌、李瑞川,西南交通大學,四川省現代服務科技研究院,成都國龍信息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寧波在線網絡信息有限公司,武漢紡織大學。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1、 工程製圖課程教學新體系創建與應用,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01年,譚建榮、陸國棟、張樹有、施岳定、周廣仁,浙江大學。
2、 工程圖學特色平台的探索實踐與教學基地輻射,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譚建榮、陸國棟、張樹有、施岳定、盛奎川,浙江大學。
3、工程圖學教學資源庫的研發與推廣應用,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09年,譚建榮、張樹有、焦永和、陳錦昌、肖銀玲、施岳定、雷建蘭、馬晨華、陸國棟,浙江大學。
承擔項目
主持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973項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項目和企業橫向委託等重要科研項目30餘項,提出了多品種大批量定製設計技術、多性能數字化樣機設計技術和多參數分析與匹配設計技術。
社會任職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機械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
國家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04)專項諮詢委員會成員
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專家委員會成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材料與工程學部諮詢專家組成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機械學科評審組成員
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副主編 、《機械工程學報》等10個重要學術期刊編委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圖學會副理事長
譚建榮 | |
---|---|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工業大數據與定製化設計—關鍵技術與典型應用 |
教育部工程圖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武漢大學雙聘院士。 青海大學雙聘院士。 江蘇科技大學雙聘院士 。蘭州理工大學雙聘院士。
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擔任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主任、浙江大學工程與計算機圖形學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流體動力與機電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浙江大學CAD&CG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圖學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工程圖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兼任中國礦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大連交通大學現代軌道交通研究院特聘教授。
期刊論文
創新設計基礎科學問題研究及其在數控機床中的應用簡 2019年 -譚建榮-《機械設計》
基於非結構化T樣條的薄殼等幾何分析 2018年 -譚建榮-《機械工程學報》
基於性能演化的複雜產品概念設計求解過程研究 2018年 -譚建榮-《機械工程學報》
正則多面體體胞結構創新設計與碰撞吸能特性分析簡 2017年 -譚建榮-《機械工程學報》
組件化虛擬樣機單元協同裝配技術研究 2006年 -譚建榮-《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
人物生平
譚建榮,浙江大學教授,博導。1954年10月出生,浙江湖州人,工學碩士、理學博士,浙大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系主任。主要從事機械設計及理論、數字化設計與製造方面的研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 記者手記:
找譚建榮採訪很難。網上搜索不到有關"譚建榮"的任何專訪。除了簡短的學術報告和個人簡歷以外,再找不到更詳細的信息。
打他的電話,或果然拒絕採訪,或以種種理由相推。譚建榮固執的遵守自己的原則:遠離媒體,遠離炒作。
最終在浙大校方以"學校榮譽"為由,才換取了他一個小時的採訪時間。
譚建榮這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發生在1985年。那一年他31歲,考上了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生。
這不是一張普通的研究生入學通知,因為:譚建榮從沒踏進過高中的校門,也沒讀過大學本科!
"我初中畢業時正是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沒書讀了。所以16歲那年,我就進了湖州機床廠當工人。"譚建榮的嗜好就是看書!"語文、數學、物理我都有興趣。"他找那些已經去插隊的高中生借高中課本看;他背英語,讀巴爾扎克和雨果的書,還寫詩歌。當中央廣播電大開始招生時,他還一口氣學了機械工程和電子工程兩個專業。
1982年,譚建榮電大畢業,此時他已升格為廠里的技術員,在與他一起進廠的同齡人看來,人生就將這樣順流而下,也很不錯了。然而就在此時,他決心重回大學。直接跳過大學本科,報考研究生。
3年後,他終於如願以償。研究生畢業,譚建榮想進浙大。他給浙大老師童忠鈁寫了一封信,說"能夠進浙大學習和工作,那是我自幼以來的願望"。他的誠懇打動了這位老機械系主任,童忠鈁接納了他。
兩年後,譚建榮跨專業考上了浙大數學系博士;
1992年,他破格晉升為副教授;
1994年,他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這一基金的群體,幾乎可以被稱為"院士預備隊";
1995年,他"晉升"博導。他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學生:一篇科研論文,除了要有創新和學術上的貢獻以外,還要"優美",讓人讀來有節奏感、有層次感。
對於這次獲評院士,譚建榮說了:"聰明的人和笨的人有什麼區別?聰明的人就是善於學習的人!"
視頻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人工智能的核心就是算法
譚建榮人物訪談,一起看下
參考來源
- ↑ 著名機械工程專家譚建榮院士談智能製造與機器人應用 ,澳門科技大學
- ↑ 譚建榮 ,中國工程院網
- ↑ 譚建榮 ,黨政機關網, 2016-10-17
- ↑ 譚建榮教授已確認參加第六屆中國機器人峰會暨智能經濟人才峰會 ,搜狐, 2019-04-17
- ↑ 譚建榮(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湖州當代人物專題 ,博亞文化旅遊網
- ↑ 譚建榮(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老師 , 浙江大學
- ↑ 譚建榮 ,名人簡歷網
- ↑ 譚建榮 ,中國工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