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譚嗣同的愛國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譚嗣同的愛國故事,歷史人物故事。[1]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譚嗣同


為國捐軀,不只是在戰場上才有。那些為使祖國富強起來和惡勢力鬥爭的義士,同樣表現了視死如歸的精神。清朝末年,發生過一次不成功的改革運動,叫戊戌變法譚嗣同等六君子就是為變法而死的義士。


譚嗣同從小就痛恨外國勢力侵略中國,決心為祖國富強而奮鬥。他和康有為等人提出變法的主張,卻遭到了封建頑固派的激烈反對。譚嗣同看出變法的艱難,對朋友們說:「就是殺身滅族,我也不會改變主張。中國只有鬧到新舊兩黨流血遍地,才有希望。不然真是要亡國了。」


1898年,光緒皇帝決定變法,譚嗣同成了主要助手。不料慈禧太后又發動了政變,囚禁了皇帝,下令逮捕維新人士。康有為等人逃走了。譚嗣同沒有跑,他說:「各國的變法,沒有不流血而成功的。現在中國還 沒有人為變法而流血,這是國家不能強盛的原因。如果要有人流血,就從我開始吧!」


譚嗣同被捕以後,毫無懼色,在監獄中寫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他被押到刑場受刑前,大聲喊着:「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位笑迎死亡的義士,心裡裝着祖國。他自動走向死亡,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死,有多大價值。


註: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着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着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着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着作。


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參考資料 

  1. 譚嗣同的愛國故事 兒童故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