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諫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諫諍

來自 今日頭條網 的圖片

諫諍直言 規勸,使人改正 過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諫諍 [1]

外文名稱 criticize sb.'s faults frankly]

拼音 jiàn zhèng

出自 《禮記.曲禮》

釋義 直言規勸,使人改正過錯

信息

直言規勸,使人改正過錯。

諫諍(諍,其本字爭)

jiàn zhèng

[criticize sb.'s faults frankly] 直言規勸,使人改正過錯

諫諍即見聽。--《漢書》

自此諫諍路絕,賢豪解體。--《東周列國志》

諫諍章第+五

【章旨】

這一章講的是為臣子的,不可不諫諍君親。君親有了過失,為臣子的,就應當立行諫諍.以免陷君親於不義。孔子由於曾子提問,特別發揮了諫諍的重要性。

【原文】

曾子日:"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譯文】

曾子聽孔子講過了各種孝道,就是沒有講到父親有了過錯應該怎樣辦.所以問道:"像慈愛、恭敬、安親、揚名這些孝道,已經聽過了您的教誨,我都有所領悟。但我還想再冒昧地問一下.為人子的只 要不違背父親的命令.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就能算孝子了嗎?"

【原文】

子日:"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詞語解釋

諫諍之種類

禮:諫有五,諷諫為上。

《禮記.曲禮》:

【經文】為人臣之禮,不顯諫。

東漢鄭玄注云:為奪美也。顯,明也,謂明言其君惡,不幾微。

【經文】三諫而不聽,則逃之。

東漢鄭玄注云:逃,去也。君臣有義,則合;無義,則離。

諫爭之時機

《論語.子張第十九》:

【經文】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

注云:則以為厲己也,釋文出厲字,雲:鄭讀為賴。王曰:厲猶病也。

【經文】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則以為謗己也高麗本也作矣

宋邢昺疏雲:此章論君子使下事上之法也。案:使下,指君子信而後勞其民。事上,指信而後諫。厲,猶病也,言君子若在上位,當先示信於民,然後勞役其民,則民忘其苦也。若未嘗施信,而便勞役之,則民以為從(音縱)欲崇侈,妄加困病於己也。若為人臣,當先盡忠於君,待君信己,而後可諫君之失。若君未信己,而便稱君過失,以諫諍之,則君以為謗讟(音瀆,怨恨)於己也。

詞語故事

唐孔穎達(孔穎達,孔子後裔,秦王李世民之十八學士之一)疏雲:案:莊二十四年(春秋經魯莊公二十四年),曹羈出奔陳,公羊傳雲:戎將侵曹,曹羈諫曰:戎眾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曹伯曰:不可。三諫不從,遂去之。何休雲:諫有五,一曰諷諫者,案:定十二年公羊傳雲:孔子以季氏之強,謂季孫曰: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季孫聞之,墮費邑,是諷諫也。何休又雲:二曰順諫,曹羈是也,即上諫曹君,無以戎敵,三諫不從,遂出奔陳,所謂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此是順諫也。何休又雲:三曰直諫,子家駒是也,案:昭二十五年公羊傳雲:昭公將弒季氏,子家駒諫曰:諸侯僭於天子,大夫僭於諸侯,久矣,是不辟(音避)君僭而言之,是直諫也。何休又雲:四曰爭諫,子反請歸是也,案:宣十五年公羊雲:楚莊王圍宋,子反華元乘堙相對語,華元謂子反雲: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子反謂華元:吾軍有七日之糧。子反勸楚王赦宋而歸,楚王不可,子反頻諫,不聽,乃引師去,楚王亦歸,是爭諫也。何休又雲:五曰贛諫(贛音戇,戇音槓,戇諫,魯莽、冒失、愚蠢),百里子蹇叔子是也,案:僖三十三年公羊雲:秦穆公將襲鄭,百里子與蹇叔子諫穆公,不從,百里子蹇叔子從其子而哭之,是贛諫也。凡諫,諷諫為上,贛諫為下。事君雖主諫爭,亦當依微納進善言耳,不得顯然明言君惡,以奪君之美也。三諫不聽則逃之者,聽猶從也。逃猶去也。君臣有離合之義,有義則合,無義則離。若三諫不聽,則待放而去也。

【經文】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

鄭玄注云:至親,無去志,在感動之。

孔穎達疏雲:父子天然,理不可逃,雖不從,則當號泣而隨之,冀有悟而改之。然論語云:事父母幾諫。此不雲者,以其略耳。檀弓雲:事親無犯。相互耳。又雲:事君有犯。故此論其微,檀弓言事親無犯,此論其犯,亦互言耳,故注云至親無去志在感動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