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讀,歐·亨利作品選,有感(韓麗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讀,歐·亨利作品選,有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讀,歐·亨利作品選,有感》中國當代作家韓麗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讀,歐·亨利作品選,有感

很喜歡美國19世紀末短篇小說大王歐·亨利的作品。他的小說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其中不乏風趣幽默,其內容或謳歌親情、愛情、友情;或褒貶時弊;或鞭撻人性的醜陋面和社會的陰暗面,同時也釋放出作者對底層人民掙扎在貧困線上的同情和悲憫之心,他勾畫的人物形象大都是善良而富有正義感的。

在歐·亨利的眾多作品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的筆觸一直遊走於普通百姓乃至社會最底層,通過自身的觀察和體會,把一個又一個小人物的形象躍然於紙上。這些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在他的筆桿下一次次地粉墨登場,上演着命運安排的人間悲喜劇。有些故事在普通人看來微不足道,甚至不值一提,但在歐·亨利的眼中卻像一道微弱的光閃現,他捕捉到它,並賦予它現實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不斷挖掘出人性的光輝與殘酷。他撬開一條縫,開蒙讀者混沌的眼界,啟迪人性至善至美至臻,讓每個看過的人都能從中得到悟化,而每個個體的轉變對於推動社會進步來說,都將是一股巨大的洪流。

歐·亨利的一生做過許多職業,歷盡坎坷,後來專職寫作。他和許多世界各領域的巨匠一樣過得不好,甚至窮困潦倒,其間因盜用公款坐過兩次牢,獄中他開始發表作品,無論在逆境順境都堅持寫作,不輟筆耕,一生寫出了300餘篇優秀作品,後來繼承了他爸的衣缽——酗酒,最後死於肝硬化。

歐·亨利的代表作有《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讚美詩》《最後一片葉子》等。但是,當你大量閱讀他的作品時,你會發現歐·亨利的其他作品仍然不斷帶給你驚喜、驚訝、感悟和思考,這種代入感讓你感覺每個故事講述的,就是我們身邊發生的事,甚至就是我們自身,每個故事主人公思想的閃光點與靈魂深處的私念與邪念,在我們的身上都能找到一鱗半爪。

讀歐·亨利的作品,就像開啟一場靈魂洗禮的旅程,也是對周邊的事物和人加深認識和理解的漸進過程,是淋濾心靈蒙塵的涓涓泉水。在《麥琪的禮物》中,歐·亨利描寫了一對年輕的夫妻,男女主人為了在聖誕節給心上人送上一份禮物,他們都瞞着對方,偷偷地把自己最珍貴的東西賣了。女主人公為給愛人買一條金表鏈賣掉了令許多女人羨慕、令自己驕傲的一頭褐色秀髮;而男主人公為了給妻子買一把妻子一直喜歡的、然而始終買不起的「純玳瑁做的,邊上鑲着珠寶」的梳子,賣掉了祖傳的一塊金表。當他們拿出各自的禮物、想給心愛的人一個驚喜時,發現禮物已變成了沒用的東西,但是卻見證了他們為愛無私奉獻的精神。雖然結局有遺憾,也有貧窮所帶來的無奈與酸楚,但是我們感受到更多的是人的善良和愛情的美好。

在《警察與讚美詩》中,描寫了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索比在嚴冬到來之際,他費盡心機地去犯罪,以進布萊克維爾島監獄來熬過三個月的漫漫長冬,否則公園的長條椅就是他的家,他單薄的外衣和裹在腿上的報紙抵禦不了刺骨的嚴寒。

此時監獄已經是索比夢寐以求的天堂。但是好像命運在捉弄他。他一次次地挑釁法律而陰差陽錯地屢屢失敗。就在他沮喪地準備回到公園裡的長條椅——那個「家」時,一陣悅耳的琴聲飄進耳朵,這是教堂的讚美詩,是他擁有母愛、玫瑰、抱負、朋友以及純潔思想的時候所熟悉的。聽到優美的琴聲,他的心靈猛然間起到變化,他驚恐地醒悟到自己在墮落,可恥的慾念,悲觀失望,才窮智竭,動機卑鄙——這一切構成了他全部的生活。他決定洗心革面,找工作,重新生活。

然而一隻手按住了他的肩。警察把他帶到了警局。第二天,警局宣判:「布萊克維爾島,三個月」。這是索比想要時得不到,不想要時卻翩翩而至的結果。

諷刺性的結局揭示了美國社會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命運。

如果說《麥琪的禮物》是讚美愛情,《警察與讚美詩》是反映在水深火熱中生活的貧苦人,對比起來我還是更喜歡《最後一片葉子》因為它讚美的是偉大的人性。

《最後一片葉子》講述的是華盛頓兩個畫家姑娘在貧民窟一起租了一間房子,一個叫蘇,一個瓊西。在她們房子的底下,住着老畫家貝爾門,一個失敗的畫家,畫了四十年卻一無所成。他愛喝酒,酒後總是說他的傑作就要完成了,但畫布繃在畫架子上二十五年從沒動過,平時就靠給那些雇不起模特的畫家當模特生活。

那時華盛頓正流行肺炎,叫瓊西的姑娘不幸感染,她很絕望,感覺自己快要死了。她看着窗外常春藤上的葉子一天天飄零,每天數着還剩下的葉子,她對瓊說,'我要看到最後一片葉子掉下去,我也就要走了。』蘇不讓她胡思亂想,安慰她病很快會好起來,好了一起畫畫,告訴她自己下樓去找貝爾門上來給她們當模特。

蘇在光線黯淡的斗室里找到滿嘴酒氣的老貝爾門,告訴了他瓊西眼下發燒昏迷的狀態和胡言亂語。老貝爾門說,'』這麼好的姑娘不該躺在這裡,總有一天我要畫一幅傑作,到時候我們都搬出去。』

老貝爾門隨蘇上了樓,瓊西已經睡着,他們看着窗外雨雪交加的天氣和那棵常春藤,默默無語。

第二天早上,瓊西醒來了,她看到緊拉着的窗簾,命令蘇打開。

「經過一夜的風吹雨打,磚牆上還掛着一片葉子,它是常春藤上最後的一片葉子了。靠近頸部仍然是深綠色,可是鋸齒形的葉子邊緣已經枯萎發黃,它傲然掛在離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

這是小說中最精彩的一段描寫,這片最後的藤葉給了瓊西與病魔鬥爭的勇氣和活下去的希望

過了兩天傳來貝爾門死了的消息。據看門人講,那天晚上貝爾門調了黃色和綠色的染料,在淒風苦雨中把一片藤葉畫在了牆上,因為最後的一片藤葉早就被刮掉了。老貝爾門受了風寒得了肺炎,僅僅兩天就去世了。

這片葉子才是老貝爾門的傑作。

故事結束了,然而心情卻跌宕起伏,眼睛濕潤,貝爾門用自己生命拯救了另一個生命,用生命完成了他一生唯一的傑作,他的傑作不是讓世人矚目瞻仰,而是把善良和人性的光輝傳遞給世人。

歐·亨利的作品中,沒有說教式的語言,沒有多麼深層次的大道理,只有那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的結局發人深思,促動心靈而亦感人肺腑,只有歐·亨利為底層人吶喊控訴的聲音在腦海久久蕩漾,蕩漾,蕩漾。[1]

作者簡介

韓麗萍,女,57歲,出生黑龍江省甘南縣,現居西安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