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讀李華章.最好的批評家是時間.有感(李守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讀李華章.最好的批評家是時間.有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讀李華章.最好的批評家是時間.有感》中國當代作家李守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讀李華章.最好的批評家是時間.有感

李華章老師的作品,內涵豐富,可以從中學其為人為文;其真知灼見,可以增長見識;其豐富的閱歷,可以幫助了解過去,甚或知道未來。所以只要能見到,我是必讀的。

就說《最好的批評家是時間》吧,緣於作者多年前買於人家棄之於地攤的舊書重讀有感而作。僅這一點就讓人感動,從中可以知其為人平易可近,很接地氣,為學嗜書如寶,孜孜不倦。作者評贊沈從文「為人謙讓,不張狂、不驕傲」,「從不怠惰,從不自足,也不固於一隅,始終沉默的努力着,達到一種為他人無從企望的完美境界。」這不就是作者李老師自己的追求嗎?

文中告訴我們,要想作文,「要緊的是把心沉下來,清清楚楚的看世界,看生活,認真地寫,耐煩地改」。要想論文,就要遵照沈從文的三個基本觀點(講究文采、關照作品與時代、求實的態度),「對於一切作家、作品,不管作者是名人,還是非名人,都要一視同仁,公正客觀地評價。」這些對於有點喜愛文字以消磨時間的人都是值得記取的。

文章主要講沈從文關於作品評論,自然涉及沈從文這位大作家及其作品,於此我甚有感焉。

沈從文是位思想深邃作品宏富風格獨特的大作家。可是我們六七十歲的讀書人在很長的時間對他知之甚少。就是在打倒「四人幫」後上大學的現代文學課堂上,我也沒有留下多少關於這位作家的印象。只模糊記得讀過《湘行散記》。1982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武大著名教授胡國瑞(當陽人)做顧問,孫家富、張廣明主編的《文學詞典》,柔石、殷夫、胡也頻、洪靈菲、潘漠華等等都赫然在現代作家之列,卻就是查不到沈從文的姓名,更查不到他的作品。詞典編纂出版之時,作家還健在呢。沈老先生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幾乎寂寂無名。

到了本世紀初,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節選了其小說代表作《邊城》第13章至15章,為了教學,我才瀏覽其它章節,調看《邊城》的電影,搜集作家及有關資料。

《邊城》完成於1934年。全篇以翠翠的愛情悲劇為線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的風情之美和人性之美。如果只愛看情節的話,則一定難以卒讀;其故事推動緩慢,更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陡轉。作者以散文化筆法描寫美麗的湘西山水以及熱情淳樸善良的湘西人。誠如作者的追求,要在小說中表現「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謳歌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用以消解城市生活中的金錢至上、物慾橫流、腐化墮落等醜惡風氣。小說中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都愛上了窮苦的擺渡人的孫女翠翠,翠翠只愛儺送。天保為成全弟弟外出闖灘而死,儺送自感內疚而離鄉。外公為翠翠的婚姻憂鬱而死,只剩下孤獨的翠翠痴痴地等待。

這些在左翼作家們看來,是不能容忍的。它沒有表現生活在底層的翠翠、外公對剝削他們的「船總」反抗鬥爭。通篇呈現的是超階級的愛。其代表作尚且如此,遑論其他。所以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後期,沈從文就遭到大批判,他不得不封筆。一個酷愛寫作的人不能寫作,是何等的無奈!他精神近於崩潰,幾度自殺未成。

用《最好的批評家是時間》的話說,「早在1953年就得到承印他作品的開明書店的通知:'作品已過時,代為全部銷毀,』包括紙型在內。」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沈老先生不僅作品過時,人也過時了。他就這樣被逐出了文壇。

作品有「過時」的麼?我們都知道,好作品永遠不會過時。幾千年前的四書五經今天印數甚為可觀,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伊索寓言各國至今有人讀。如果急於跟隨某種風向,錯認時代方向,有人說好就加倍說好,有人說壞就加倍說壞,那真會弄出一批真「過時」、假「過時」的作品。動亂期間橫掃一切,除了《國際歌》和樣板戲,文藝作品一片空白,就連新中國創作的小說,除個別作家也都被掃除,而且比「過時」的帽子更嚇人。人民藝術家老舍被嚇死;吳晗聽說上面提倡海瑞精神,於是緊跟創作了海瑞戲本,結果一家三口被嚇得魂飛天外,身化泥土;創作紅歌的李劫夫也被推到了反面。

歷史的教訓不能忘卻。評價文藝作品需要請回時間這位公正的老師。進入新時期,被橫掃的優秀作品回到人民中間,再度閃耀誘人光芒。這說明「時代需要、群眾喜歡」本身沒有錯,但如何把握時代精神與人民需要,首先需要作者放出犀利眼光,認清時代本質及時代到底需要什麼。日寇入侵,動員全民族抗戰便是時代之需要,為振奮民族救亡之氣概,光未然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合乎時代之精神,加之藝術性強,自然群眾喜愛,有長久的生命力。當今時代,如果作家創作科技人員為復興中華民族建設現代化強國而克服重重困難攻克卡脖子尖端產品,快遞哥日夜穿梭大街小巷及時送遞快件,幹部下基層幫助農人脫貧並振興鄉村……塑造感人的充滿真善美品性並竭力奮進的科學家和各行勞動者,藝術效果堪稱一流,不僅合乎時代需要,深受群眾喜愛,也可能長期流傳。

對時代某些特徵也有把握不準的時候。柳青1959年所寫《創業史》堪稱經典,可後來寫第二部為迎合某種需要,強化合作化時期所謂路線之爭,其生命力未必能與第一部相提並論。大哲學家馮友蘭不斷地改造自己,緊隨時代風雲起舞,為評法批儒一連寫詩25首,合乎當時之需要,可時代猛然間來了一個大轉折,歷史毫不留情地跟他開了一個極其尷尬的大玩笑。從上世紀初起批了幾十年的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經典,成了人們精神上的香餑餑,民族文化自信的大磐石。他們自以為緊跟時代,而實際是趨時媚時,這樣的作品最容易「過時」,且是真正的「過時」,為偉大的時代和人民所不取。

當然除了眼光敏銳之外,還要有堅持真理的勇氣。梁漱溟面對洶洶的批儒大潮,他秉持自己的觀點毫不動搖。在着意讓他參加的批孔大會上,主持人問他聽了發言有何態度,面對廣場大眾,他氣定神閒:「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真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無畏氣概。

歷史告訴我們,「時代需要」應符合人民願望和意志,不是跟風、趕時髦。不論是創作還是評論都須審慎對待。只有不斷學習,準確地把握時代前進的方向,以人民的意志和願望為準繩,才能寫出有見地給作者有切實幫助的文藝評論,才能創作出無愧於偉大時代的文藝作品。

這是我讀李華章老師《最好的批評家是時間》引發的一點感想,以此就教於李老師及各位讀者。[1]

作者簡介

李守望,湖北省特級教師。1969年始任民辦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