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做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讀書與做人 湘江浯溪
書不可不讀,這是我讀書的信條。少年時我愛上了讀書,那是跟父親有關。父親常買來一些激勵人志鼓舞人志的書給我讀,還常對我講孟母三遷的故事。儘管經濟困難,他也一樣樂此不疲地給我買書。那時候我常讀的書有《卓婭和舒拉的故事》、《清貧》、《絞刑架下的報告》······直到現在我還保存着這些書。
中學時我讀書常愛摘錄一些名哲語錄,視為珍饈,奉若神明。我常愛去記憶那些蘊含深刻的語句語段,作文時也愛引用幾句,居然博得語文老師的好評。不過,我讀書很難做到過目成誦。這一點在古人說的「書不可不誦」面前,我是自嘆弗如的。讀過的書經常連故事情節都說不出來。面對書,我有時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往往是囫圇吞棗,生吞活剝,不能博聞強記,博覽多知。想着這裡,我心裡有時甚急。
到了後來,我常捫心自問:我到底豐富了自己沒有?我在心裡劃上這麼個問號,就急不可待地讀書,太苦也太累。帶着功利性去讀書費心費血,到頭來反而弄巧成拙,收效甚微。後來便想—— 書海無垠,知識浩繁,而「明鏡催人白髮多」,人生苦短,那麼就手執一卷,純粹消遣吧。倘若瞻前顧後,躊躇不安,難免光陰虛擲,一事無成。
可我讀書常隨書而動情。多年的讀書習慣造就我有了一個多愁善感的毛病。我常流淚於人物命運的悲慘,常歡欣於成功者的寶杯,常掬同情於如花似玉的麗人,常感慨與己同境的妙筆······我不由自主地進入了角色,但不勉強,不做作,不附會。
常坐臥於書,常伴書而眠。常沉醉於書於情於景,常讀得沒有城府之心,常讀得沒有異想雜念。常激勵自己明明白白,不卑不亢,不奴顏不婢膝,不肆意雕琢。常驚喜於懷,常頓然大悟,猶如古人所說,「心有靈犀一點通」啊!
做人莫過如此。讀書的品位是真,做人的品位是純,真純乃是人生之本色。讀書生活是真與純的包容與滲透。讀書和做人常常是形影不離相輔相成互為輝映的。
讀書不唯是為了引經據典出口成章,那樣未免有掉書袋之嫌,凡做人也不是常掛書於嘴。「世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那讀書只不過是登上仕途的一種載體而已。把讀書看成通向人生輝煌的唯一階梯,那是不可取的。至於在書中讀出黃金屋千鍾粟顏如玉,那是在於各人的悟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總之,咬文嚼字也罷,含英咀華也罷,如同嚼蠟索然無味也罷,讀書是很值得玩味的。否則,縱然喝了墨水,一不知其微言之意蘊,二不知其精華與糟粕,僅增添閒談的話題而哈哈一笑,又何以為足耶?
做人猶如讀書,不艱澀不淺陋,不繁博不寒磣,不故弄玄虛不故作神秘地藏匿起來。歷代學人著書立說,留下絕唱名篇,讀書之法,做人之鑑,已是浩浩瀚瀚的了。
讀書猶如做人,需要增進營養。我常激勵自己,笨鳥先飛,沒有好記性卻有爛筆頭。我勤於做筆記,我愛抄錄,史料、掌故、風俗、人情皆記下來。寫起文章來自然得心應手,相得益彰。
我常品書而踽踽獨行,乍見古人的風骨,乍見仁者的睿智。面壁而立,寂寞清苦自不待言。然而其苦也甜甜,其樂也陶陶。寫家的玄遠綿長,清澈悠遊,頓成胸內境界。
古人云,「十年磨一劍」,「十年磨一戲」,許多東西都是在無形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能寫出文章來,我也不再引以為榮,而是依然熄火靜氣,不浮躁,不沾沾自喜欣欣於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