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淵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圖片來自搜狐網

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是一首五言古詩。此詩寫詩人同幾位友人共游周家墓柏下的情景,這次游賞處處充滿着輕鬆與歡樂,以至於完全忘情而酣飲歡歌,表現了詩人對生死問題的了悟與超脫。

原文

陶淵明〔魏晉〕

今日天氣佳,清吹與鳴彈。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為歡。

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殫。

譯文

今日天氣多美好,管樂清吹鳴琴彈。

感慨柏下長眠者,人生怎能不為歡?

清歌一曲發新聲,新酒使人開笑顏。

未知明日生死事,快意當前且盡歡。

賞析

  這首詩就內容看,當是陶淵明歸田以後的作品。篇幅簡短,內容平凡,但卻博得很多人的讚賞,當有其不平凡的所在。說平凡,如「今日天氣佳,清吹與鳴彈。」「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寫在某一天氣候很好的日子裡,和一些朋友結伴出遊,就地開顏歡飲,或唱「清歌」,或吹管樂和彈奏弦樂以助興。這都是很普通的活動,詩所用的語言也很普通。說不平凡,因為所游是在人家墓地的柏樹下,要「為歡」偏又選擇這種容易引人傷感的地方。在引人傷感的地方能夠「為歡」的人,不是極端麻木不仁的庸夫俗子,應該就是胸懷極端了悟超脫,能勘破俗諦,消除對於死亡的畏懼的高人。淵明並不麻木,他明顯地「感彼柏下人」死後長埋地下所顯示的人生短促與空虛;並且又從當日時事的變化,從自身的生活或生命的維持看,都有「未知明日事」之感。在這種情況下,還能「為歡」;還能做到「余襟良已殫」,即能做到胸中鬱積盡消,歡情暢竭,當然有其高出於人的不平凡的了悟與超脫。以論對於生死問題的了悟與超脫,在淵明的詩文中,隨處可見,如《連雨獨飲》:「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五月中和戴主簿》:「既來孰不去,人理固有終。」《神釋》:「老少同一死,賢愚無複數。」「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輓歌詩》:「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歸去來兮辭》:「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這是一種自然運化觀、樸素生死觀,比起當時「服食求神仙」、追求「神不滅」的士大夫,不知高出多少倍。

創作背景

  這首詩就內容看,當是陶淵明歸田以後的作品。征著作郎在晉安帝義熙九年(412),時陶淵明四十九歲,此詩可能作於是年,與《形影神三首》的創作時間相近。陶、周兩家為世姻,陶淵明這次所游之地,抑或即周訪家墓。

簡析

  《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是一首五言古詩。此詩寫詩人同幾位友人共游周家墓柏下的情景,這次游賞處處充滿着輕鬆與歡樂,以至於完全忘情而酣飲歡歌,表現了詩人對生死問題的了悟與超脫。全詩篇幅簡短,詩情飄灑豪放,詩調輕盈明快,在藝術上貌似輕快而內含隱憂,具有含蓄深厚的特點。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年),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一說尋陽郡柴桑縣(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說江西宜豐人,東晉末到南朝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