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詩詞作品選(雨霖鈴·寒蟬淒切)

詩詞作品選(雨霖鈴·寒蟬淒切)

目錄

《雨霖鈴·寒蟬淒切》

是宋代詞人柳永的詞作。此詞上片細膩刻畫了情人離別的場景,抒發離情別緒;下片着重摹寫想象中別後的淒楚情狀。全詞遣詞造句不着痕跡,繪景直白自然,場面栩栩如生,起承轉合優雅從容,情景交融,蘊藉深沉,將情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淒婉動人,堪稱抒寫別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婉約詞的代表作。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稱:雨霖鈴·寒蟬淒切
  • 作 者:柳永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詞
  • 詞 牌:雙調·雨霖鈴

作者簡介

柳永,宋代詞人。字耆卿,原名三變,字景莊,崇安(今屬福建)人。景祐元年(1034)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或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善為樂章,長於慢詞。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與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風婉約,詞作甚豐,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詞人。創作慢詞獨多,發展了鋪敘手法,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對北宋慢詞的興盛和發展有重要作用。詞作流傳極廣,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說。生平亦有詩作,惜傳世不多。有《樂章集》。

作品原文

雨霖鈴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⑴雨霖鈴:詞牌名,也寫作「雨淋鈴」,調見《樂章集》。相傳唐玄宗入蜀時在雨中聽到鈴聲而想起楊貴妃,故作此曲。曲調自身就具有哀傷的成分。

* ⑵淒切:淒涼急促。

* ⑶長亭:古代在交通要道邊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長亭供行人休息,又稱「十里長亭」。靠近城市的長亭往往是古人送別的地方。

* ⑷都門:國都之門。這裡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帳飲:在郊外設帳餞行。無緒:沒有情緒。

* ⑸留戀處:一作「方留戀處」。

* ⑹蘭舟:古代傳說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南朝梁任昉《述異記》。這裡用作對船的美稱。

* ⑺凝噎(yē):喉嚨哽塞,欲語不出的樣子。

* ⑻去去:重複「去」字,表示行程遙遠。

* ⑼暮靄(ǎi):傍晚的雲霧。沈沈(chén chén):同「沉沉」,深厚的樣子。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 ⑽那(nǎ)堪:哪能承受,怎能經受。那,同「哪」。

* ⑾今宵:今夜。

* ⑿經年:年復一年。

* ⒀良辰好景:一作「良辰美景」。

* ⒁縱:即使。風情:風采、情懷。亦指男女相愛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 ⒂更:一作「待」。

白話譯文

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淒涼而急促,面對着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發。握着手互相瞧着,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悽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今後就是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對我也如同虛設。縱然有千萬種蜜意柔情,又能向誰去傾吐呢?

創作背景

柳永因作詞忤宋仁宗(見《能改齋漫錄》),遂「失意無俚,流連坊曲」,為歌伶樂伎撰寫曲子詞。這首《雨霖鈴·寒蟬淒切》當為柳永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由於得到藝人們的密切合作,柳永能變舊聲為新聲,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礎上,創製了大量的慢詞,使宋詞開始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首詞調名《雨霖鈴》,蓋取唐時舊曲翻制。據《明皇雜錄》雲,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地蜀中,於棧道雨中聞鈴音,起悼念楊貴妃之思,「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王灼《碧雞漫志》卷五云:「今雙調《雨霖鈴慢》,頗極哀怨,真本曲遺聲。」在詞史上,雙調慢詞《雨霖鈴》最早的作品,當推此首。柳永充分利用這一詞調聲情哀怨、篇幅較長的特點,寫委婉淒側的離情,可謂盡情盡致,讀之令人於悒。

詞的上片寫一對戀人餞行時難分難捨的別情。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序。《禮記·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在農曆七月。然而詞人並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時當秋季,景已蕭瑟;且值天晚,暮色陰沉;而驟雨滂沱之後,繼之以寒蟬淒切: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加之當中「對長亭晚」一句,句法結構是一、二、一,極頓挫吞咽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淒涼況味。

前三句通過景色的鋪寫,也為後兩句的「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都門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他的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肴,詞人毫無興致。可見他的思緒正專注於戀人,所以詞中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衝突何其尖銳!林逋《相思令》云:「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欲平。」僅是暗示船將啟碇,情人難捨。劉克莊《長相思》云:「煙迢迢,水迢迢,準擬江邊駐畫撓,舟人頻報潮。」雖較明顯,但仍未脫出林詞窠臼。可是這裡的「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纖,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於是後面便迸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敵千鈞!後來傳奇戲曲中常有「流淚眼看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的唱詞,然卻不如柳詞凝鍊有力。那麼詞人凝噎在喉的是什麼話呢?「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內心獨白。詞是一種依附於音樂的抒情詩體,必須講究每一個字的平仄陰陽,而去聲字尤居關鍵地位。這裡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清人萬樹《詞律發凡》云:「名詞轉折跌盪處,多用去聲,何也?三聲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則獨異。……當用去者,非去則激不起。」此詞以去聲「念」字作為領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里修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日「煙波」,又日「暮靄」,更曰「沉沉」,着色可謂濃矣;既曰「千里」,又曰「闊」,空間可謂廣矣。在如此廣闊遼遠的空間裡,充滿了如此濃密深沉的煙靄,其離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見。

上片正面話別,到此結束;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得出一條人生哲理:「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為層層加碼,極言時當冷落淒涼的秋季,離情更甚於常時。「清秋節」一辭,映射起首三句,前後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後來竟成為蘇軾相與爭勝的對象。據俞文豹《吹劍錄》云:「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日:『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況味: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淒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比之上片結尾二句,雖同樣是寫景,寫離愁,但前者仿佛是潑墨山水,一片蒼茫;這裡卻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詞人描繪這清麗小幀,主要採用了畫家所常用的點染筆法。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說,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而後面這兩個警句,就將失去光彩。

「此去經年」四句,構成另一種情境。因為上面是用景語,此處則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帳觸而已。「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可見結構之嚴密。「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益見鍾情之殷,離愁之深。而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其以問句作結,更留有無窮意味,耐人尋繹。

柳永詞長於鋪敘,有些作品失之於平直淺俗,然而此詞卻能做到「曲處能直,密處能疏,鼻處能平,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馮煦《六十一家詞選例言》論柳永詞)。像「蘭舟催發」一語,可謂兀傲排鼻,但其前後兩句,卻於沉鬱之中自饒和婉。「今宵」三句,寄情於景,可稱曲筆,然其前後諸句,卻似直抒胸臆。前片自第四句起,寫情至為縝密,換頭卻用提空之筆,從遠處寫來,便顯得疏朗清遠。詞人在章法上不拘一格,變化多端,因而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付之歌喉,亦能奕奕動人。

名家點評

* 宋·俞文豹《吹劍錄》: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 明·李攀龍《草堂詩餘雋》:「千里煙波」,惜別之情已騁;「千種風情」,相期之願又賒。真所謂善傳神者。

*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外,曉風殘月。」與秦少游「酒醒處,殘陽亂鴉」,同一景事,而柳尤勝。

* 明·俞彥《爰園詞話》:不知萬頃波濤,來自萬里,吞天浴日,古豪傑英爽都在,使屯田此際操觚,果可以「楊柳岸曉風殘月」命句否。且柳詞亦只此佳句,余皆未稱。而亦有本,祖魏承班《漁歌子》「窗外曉鶯殘月」,第改二字增一字耳。

* 清·沈謙《填詞雜說》:詞不在大小淺深,貴於移情。「曉風殘月」、「大江東去」,體制雖殊,讀之皆若身歷其境,惝恍迷離,不能自主,文之至也。

* 清·賀裳《皺水軒詞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自是古今俊句。或譏為艄公登溷詩,此輕薄兒語,不足聽也。

* 清·田同之《西圃詞說》:今人論詞,動稱辛、柳,……耆卿詞以「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與「楊柳岸、曉風殘月」為佳,非是則淫以褻矣。此不可不辨。

* 清·劉熙載《藝概·詞概》: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

[1]

後世影響

《雨霖鈴·寒蟬淒切》這首詞影響很大,是宋元時期廣泛流傳的「宋金十大曲」之一。宋元筆記里記載了有關這首詞的種種傳說。金元雜劇、散曲引用詞中句子或運用其語意的非常多。董西廂「長亭送別」一段,寫張生、鶯鶯在清秋季節里離別,以及張生別後酒醒夢回時的淒涼情景,藝術構思上可以看出這首詞對它的影響。


                                                                   诗词作品选(雨霖铃·寒蝉凄切)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雨霖鈴·寒蟬淒切》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