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詩經漢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有喬木①,有棵高樹南方生, 不可休息②。高高樹下少涼陰。 漢有游女③,漢江女郎水上游, 不可求思。要想追求枉費心。

原文

  南有喬木①,有棵高樹南方生,

  不可休息②。高高樹下少涼陰。

  漢有游女③,漢江女郎水上游,

  不可求思。要想追求枉費心。

  漢之廣矣,好比漢水寬又寬,

  不可泳思。游過難似上青天。

  江之永矣④,好比江水長又長,

  不可方思⑤。要想繞過是枉然。


  翹翹錯薪⑥,叢叢雜樹一棵高,

  言刈其楚⑦。砍樹要砍荊樹條。

  之子于歸⑧,有朝那人來嫁我,

  言秣其馬⑨。先把馬兒喂喂飽。

  漢之廣矣,好比漢水寬又寬,

  不可泳思。游過難似上青天。

  江之永矣,好比江水長又長,

  不可方思。要想繞過是枉然。


  翹翹錯薪,雜草叢叢誰高大,

  言刈其蔞⑩。打柴要把蘆柴打。

  之子于歸,有朝那人來嫁我,

  言秣其駒。餵飽駒兒把車拉。

  漢之廣矣,好比漢水寬又寬,

  不可泳思。游過難似上青天。

  江之永矣,好比江水長又長,

  不可方思。要想繞過是枉然。

注釋

①喬木:高大的樹木。②息:《韓詩》作「思」。思:語助詞。③漢:漢水。④江:長江。⑤方:古稱筏子為方,此指坐木筏渡江。⑥翹翹:高出的樣子。錯薪:長得雜亂的柴草。⑦刈:割。楚:叢生灌木,即牡荊。⑧于歸:古代女子出嫁叫于歸。⑨秣(mo):餵馬。⑩蔞(lou):白蒿草。

賞析

此詩是一個樵夫所唱。他熱戀着一位美麗的姑娘,卻得不到她。在漢水之濱砍柴的時候,浩淼的水勢觸動了他的情懷,遂唱出這支絕妙的詩歌。他明知所愛的人不可得,卻仍不能忘懷。不僅如此,還要幻想得到她的時候如何如何。真是一片痴情,一往情深! 其誠摯敦厚,感人肺腑。

首章八句,四曰「不可」。二三章重複首章後四句,又各有兩個「不可」短短的一首小詩,竟浸於一片連接不斷的「不可」聲中。而歌者的那種無可奈何之情,遂亦沛沛然流注於聽者的心田,喚起無限的同情。

首章連用了四個比喻。第一個比喻:「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息」字當依《韓詩》作「思」,是語尾助詞。《鄭箋》曰:「木以高其枝葉之故,故人不得就而止息也。」可是,泛泛地講成喬木之下不可止息,總覺得於理不暢。喬木之下怎麼就不能止息呢?即使是枝葉上聳的如白楊之類,也不至於沒有蔭涼。我想,下面的「游女」既然是專指漢水女神,那麼「南有喬木」的「喬木」也應該是專指南方某一喬木而言,或許是神話傳說中的一株美麗的大樹。心裡嚮往着它,卻不能到達它的下面;那不過是虛無縹緲不可企及的一個理想而已。喬木的比喻說出所愛之人在自己心目中乃是高不可攀追求不到的。第二個比喻是「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游女」,三家注均以為指漢水女神,已成定論。或即鄭交甫所遇漢皋二女,《文選》郭景純(璞)《江賦》中「感交甫之喪珮」注引《韓詩內傳》:「鄭交甫遵彼漢皋台下,遇二女,與言曰:『願請子之珮。』二女與交甫。交甫受而懷之,超然而去,十步循探之,即亡矣。回顧二女亦即亡矣。」「游」字,據聞一多先生考證,其義「當為浮行水上,如《洛神賦》雲:『凌波微步,羅襪生塵』之類」(《詩經新義》)。「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是說對漢水女神徒有愛慕之心,卻不可求而得之。「喬木」和「游女」都非人間所有,更非凡人可得,只能徒然想象其高大美麗。這兩個比喻,一方面是寫不可能之事,另一方面又在自己心目中將所愛的人視為極高的理想。足見其傾慕之深、渴望之切與失望之極。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是首章的另外兩個比喻。江漢並舉,互文見義。「泳」字,據《文選》司馬長卿(相如)《封禪文》注,是「浮」的意思。「方」,是用竹或木編成筏以渡水。江漢既寬且長,既不能浮游而過,也不能乘筏而渡,面對一片汪洋只能長歌浩嘆而已。

首章的四個比喻,都是講不可能之事,但它們又有細微的差別。喬木的不可休,漢女的不可求,是真的做不到。而漢水的不可泳,江水的不可方,並不是真的不可能,只是表現極度失望的心情。不可泳、不可方,着重在說自己和她若有江漢之隔,而無橋樑可通。連泳之、方之的信心和勇氣也喪失了。

然而他還是幻想有朝一日能得到她,這就是第二章前四句所說的:「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翹翹」是高出的樣子。「錯」,雜亂。「楚」就是牡荊。《鄭箋》雲:「楚,雜薪之中尤翹翹者,我欲刈取之。比喻眾女皆貞潔,我又欲取其尤高潔者。」大致不差。「翹翹」二句意思是說:就像砍柴要砍好柴一樣,要娶就娶最好的姑娘。余冠英先生譯得好:「叢叢雜樹一棵高,砍樹要砍荊樹條。」「之子」這個人,指自己所愛的姑娘。「于歸」就是出嫁,這裡的意思當然是指嫁給自己。「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意思是說這個美麗的姑娘如肯嫁給我,我甘心替她餵馬,當她的馬夫。其中的感情正如朱熹所說是「悅之至」而「敬之深」。但這畢竟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又重複唱道:「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第三章重複第二章,只換了兩個字。「言刈其楚」的「楚」字,換成了「蔞」字。「蔞」是蔞蒿,一種水草名。「言秣其馬」的「馬」字,換成了「駒」字,「駒」是幼馬。借着兩個字的更換,把這章詩重唱了一遍,加強了抒情的效果。

這首詩的結構形式和《詩經》中其他許多民歌一樣也是重章疊句。而這首詩的韻味主要就表現在「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這四句的反覆詠唱上。長歌浩嘆,迴環往復,不能自已。這四句是就眼前之景,信手拈來,構成妙喻。《詩經·衛風》中有一篇《河廣》,詩曰:「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誰謂河廣? 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江河的廣狹及可渡與否,由於感情的不同感覺也會有所不同。要比喻事之易成,則曰:誰說河寬? 只要以一葦就可以渡過了。誰說河寬? 連一隻小船都容不下。要比喻事之難成,則曰:不可泳、不可方。是不是沒有客觀的可信的標準呢?也不是。只是抒情詩的創作原不必拘泥於生活的細節。這種靈活的處理方法,正是詩歌藝術巧妙的地方,細細體會是頗為有趣的。  這首詩的結構形式和《詩經》中其他許多民歌一樣也是重章疊句。而這首詩的韻味主要就表現在「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這四句的反覆詠唱上。長歌浩嘆,迴環往復,不能自已。這四句是就眼前之景,信手拈來,構成妙喻。《詩經·衛風》中有一篇《河廣》,詩曰:「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誰謂河廣? 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江河的廣狹及可渡與否,由於感情的不同感覺也會有所不同。要比喻事之易成,則曰:誰說河寬? 只要以一葦就可以渡過了。誰說河寬? 連一隻小船都容不下。要比喻事之難成,則曰:不可泳、不可方。是不是沒有客觀的可信的標準呢?也不是。只是抒情詩的創作原不必拘泥於生活的細節。這種靈活的處理方法,正是詩歌藝術巧妙的地方,細細體會是頗為有趣的。[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