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思文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思文后稷①,想起后稷先王,
克配彼天②。功德能配上蒼。
立我烝民③,養育我們百姓,
莫匪爾極④。誰未受你恩賞。
貽我來牟⑤,留給我們麥種,
帝命率育⑥。天命充民供養。
無此疆爾界,農政不分疆界,
陳常於時夏⑦。全國普遍推廣。[1] (採用程俊英譯詩)
詩經思文原文及賞析
[注釋] ①文:文德。這裡指治理本部族內部事務,發展生產,使本部族日益強大的功德。②克:能。配天:配享天帝。③立:通「粒」。即以穀物作為食物。烝民:眾民。④極:最大的恩德。朱熹《詩集傳》:「極,至也,德之至也。」 ⑤貽:留下。來:小麥。牟:大麥。⑥率:用。育:養活。⑦陳:推廣。常:政,指農業方面的政策。時:是,此。夏:中國
[賞析] 《思文》,是周王郊祀天帝、后稷,祈禱年穀豐收、國家昌盛時所 唱的樂歌。孔穎達《毛詩正義》引《國語》之說,以為是周公所作。
后稷,即周族的始祖棄。相傳他在堯舜時代曾任主管農事的后稷之官,教民種植百穀,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因而被後人尊為稷神。周王朝建立後,為了以先王勳業勉勵後人,認為后稷教民耕作,使民得以粒食,並開啟文王、武王的偉大功業,是大有功於周人,故除立其神位於太祖廟以外,又於郊祭時以他配享天帝。這種把崇拜祖先和崇拜天帝結合在一起的做法,當然是為了顯示周王血統的高貴以及其統治是合乎天帝旨意的,是為鞏固西周王朝政權而服務的。但是,后稷其人,畢竟是當時先進農業生產經驗的總結、推廣者,周的後人不忘他的光榮業績,作此頌歌表達敬仰之情,也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和《周頌·噫嘻》不同,《思文》沒有具體地描述農業生產的情景,而是把重點放在歌頌后稷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而做出的功績方面。「思文后稷,克彼配天。」因為是頌歌,所以詩人開門見山,即推出歌頌的主體,指出他功業卓著,可以配享上天。當時人們由於科學水平低下而對茫茫宇宙缺乏認識,尚把蒼天當作神來崇拜時,詩人將后稷加以美化(同時也是神化),認為只有他才有和天帝共享祭祀的殊榮,這就大大提高了后稷形象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為什麼說后稷功業卓著,能配享天帝呢?「立我烝民,莫匪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四句,言簡意賅地回答了這一問題。是后稷教民耕作,廣種百穀,才使百姓進入「粒食」階段。告別了「衣羽毛穴居」,全靠野物充飢的年代,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進步。而后稷正是這一歷史發展趨勢的推動者,怎麼不是功德無量呢? 詩人略去了對后稷組織農業生產的具體過程的描寫,只是突出地提高了可用以繁衍、生生不息的大小麥良種,並把廣種糧食以養育萬民,和上帝的旨意聯繫起來,從而使后稷進一步神化,成為人們敬仰、歌頌的對象。「無此疆爾界」二句,謂后稷發展農耕生產的計劃,措施,不斷被推向全國各地,收到了巨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其它封邑的百姓,看到了后稷治下的地區農業生產得到發展,人民生活得以提高,自然內心十分嚮往,並強烈要求在自己的地區實行、推廣后稷重視農業生產的政策。
這首詩,歌頌了周族祖先的功業,對於激勵周人繼承重視農業的傳統,以進一步發展生產,充實國力,統一全國,曾起過促進作用。這首詩和其它關於后稷的神話傳說的流傳至今,還昭示我們:對於那些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過貢獻的人,人們是不會忘記他們的。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