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詩經《時邁》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時邁其邦①,武王諸國去巡狩,

  昊天其子之,天之驕子美名留,

  實右序有周②。皇天佑助我大周。

  薄言震之③,當初征討殷商紂,

  莫不震疊④。神威大震驚諸侯。

  懷柔百神⑤,祭祀天地眾神靈,

  及河喬嶽⑥,親臨河川高山頂,

  允王維後⑦。武王不愧是明君。

  明昭有周⑧,我周德行多昭明,

  式序在位⑨。滿朝百官盡其能。

  載戢干戈⑩,兵器干戈盡收藏,

  載櫜弓矢(11)。良弓利箭裝進囊。

  我求懿德(12),尋求美德好風尚,

  肆於時夏(13)。華夏四方大發揚。

  允王保之。能保天命賢武王。 [1]


詩經《時邁》原文及賞析

  [注釋] ①時邁:邁,巡狩;時邁,按時而巡狩。《詩集傳》:「周制,十有二年,王巡狩殷國,柴望告祭,諸侯畢朝。」 ②右、序:吳闓生《詩義會通》:「右、序,皆助也。」 ③薄言:劉淇《助字辨略》卷五:「《詩》凡雲薄言,皆是發語之辭。」 震:以武力震懾。④疊:通「懾」,恐懼。⑤懷柔:安撫。⑥喬嶽:高山。⑦允:確實。後:君主。⑧明昭:《毛傳》:「明矣,知未然也。昭然不疑也。」 ⑨式:發語詞。序在位:指諸侯百官各安其位而盡其職。⑩載:則。戢:收藏。(11)櫜(gao):古代盛衣甲或弓矢的囊。(12)懿德:美德。(13)肆:施行,廣布。時:是。夏:華夏。中國。

  [賞析] 《周頌·時邁》是一首寫武王巡行諸侯各邦,祭祀蒼天和山川諸神的樂歌。詩中歌詠蒼天佑助周王征服四方,周王敬祭山川百神,偃武修文,以固帝業,反映了周人神化先祖,天人合一的宗教觀念。後人多認為此詩為武王時周公所作。

  全詩十五句不分章,但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從開頭到「允王維後」,寫武王巡狩諸侯各邦告祭河川百神。詩的前三句「時邁其邦,昊天其子之,實右序有周」,敘寫武王受命於天,做了天子,去各地巡狩視察諸侯各個邦國。建立國王朝,統一天下,乃是蒼天的意志。詩中「薄言震之,莫不震疊」,描述當時殷商紂王無道,武王奉蒼天之命去征討。武王克商,威名大震,諸侯各國無不懾服。詩的「懷柔百神」三句讚頌武王巡狩,告祭山川百神,不愧為賢明之君。孔穎達《毛詩正義》雲:「武王既定天下,而巡行其守土諸侯,至於方岳之下,乃作告至之祭,為『柴望』之禮。柴,祭昊天;望,祭山川。巡狩而安祀百神,乃是王者盛事。」從「明昭有周」至結尾為詩的第二層,頌揚武王偃武修文,使華夏(中國)安享太平。詩的「明昭有周,式序在位」是說周王朝的統治秩序,天下臣民都得遵守,大家都要各守其職,各盡其能。詩的「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是寫武王克商,天下既定,大亂之後,人心思和,希望能儘快發展生產。「『干戈』、『弓矢』,武也;『懿德』,文也。三句有偃武修文意。」(姚際恆《詩經通論》)收干戈,藏弓矢,正是人心所向。詩的最後三句「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是寫武王尋求美德,施於華夏四面八方,換言之,武王以德為政,對黎民百姓施以德化教育,這樣就能長期保有天下。

  這首詩通過武王巡狩祭祀山川百神來寫武工的功德無量,這樣便神化了武王,神化先祖正是為了神化當時的統治階級,有利於周王朝的統治。清人王夫之說:「……昭明德以格於家邦,人神之通,以奉神而治人者也,非僅以事神者也。」(《詩廣傳》卷五)王夫之的分析是很有見地的。《周頌》中像《時邁》這樣神化祖先,宣揚天人合一的宗教思想意識的詩篇,都是假託神權,藉以統治臣民的。

  這首詩概括敘述了武王巡狩諸侯各邦,祭祀山川百神,詩中用詞精煉,含意深刻。如「實」和「允」字在此詩中意義相同,釋為「確實」。詩人選用了這兩個詞語,強調武王是蒼天的兒子,他奉蒼天之命巡視諸侯各邦是實有其事的,表明蒼天的命令是不可違抗的,周王統治天下是天經地義的事。

  陸機《文賦》雲:「立片言而居要,為一篇之警策。」所謂一篇之警策,在詩中就叫做詩眼。此詩「昊天其子之」,武王以天之驕子自封,先聲奪人。又「允王維後」,再強調一下,只有像武王這樣人物才有資格做君主,來統治天下。「允王保之」,如今天下既定,偃武修文,天下一統,這也要靠武王來君天下,以保持這種局面。每一層次末一句,既起結束每層詩意的作用,又為通篇眼目,實為一篇之警策。

  此詩雖短,但層次井然有序。全詩分為兩個層次,前寫王巡狩告祭之事,後敘詩人偃武修文之願望。第二層次又可視作偃武和修文兩小層次明人孫鑛評此詩說:「前二句,甚壯甚忙,儼然坐明堂,朝萬國氣象。下分兩節,一宣威,一布德,皆以『有周』起,『允王』結,整然有度,遣詞最古而腴。」(《評詩經》)因此,《周頌·時邁》一詩還是有它的一定文學價值的。[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