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詩潤黃哨山(楊秀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詩潤黃哨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詩潤黃哨山》中國當代作家楊秀廷的散文。

作品欣賞

詩潤黃哨山

秋深山有骨,霜降水無痕。深秋的黃哨山,層林盡染,氣象壯闊,高遠、深幽的意蘊里,掩藏着節令、風物和一首首詩詞的魅力觸點。

黃哨山是湘黔邊界清水江中下游的一座文化名山,聳立於貴州省錦屏縣茅坪古鎮北面的錦屏縣與天柱縣交界地,海拔1029米,高削陡峭,以險著稱,為「黔山第一隘徑」。山中古驛道為明清時期黎平府與鎮遠府、省府貴陽交通的孔道。當地民謠唱道:「黃哨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脫帽,馬過要下鞍」。登高而望,嶺含翠色,風動天聲,遠近山巒如群龍蜿蜒、萬馬奔騰,千峰凝翠間,一帶清江,碧藍如練。

黃哨山古驛道修建於清嘉慶年間,從山麓到山頂,全用青石板鋪就,長約5公里,石階8600餘級,道折百盤。現驛道存留完整,古道斑駁,沿途茂林修竹,景色宜人。沿石級盤旋而上,兩側竹林深茂,溝壑間飛瀑噴雪,景色壯觀。山上「十八盤」懸崖峭壁,陡如刀削,極為險要。當地流傳着許多關於黃哨山古寺、書院的故事。

白水洞是黃哨山最險峻壯觀的瀑布,由5級瀑布組成,高差180餘米,各級瀑布形狀各異,分別稱「仙女浴盆」「仙女曬布」「仙女攔水」等。最高一級「仙女曬布」瀑布,高約60米、寬約10米。旺水時節,山洪從懸崖的石槽奔涌而墜,捲動滾滾白霧,激起巨大水花,氣勢磅礴,聲震如雷,響徹數里之外。白水洞兩邊是懸崖峭壁,崖上長有蒼松翠竹、奇花異草、珍貴中草藥材、名貴樹種。溪中石蛙跳躍,魚龜戲水,鳥鳴山澗,清風和水花陣陣襲來,令人心曠神怡。

古人說,山之姿態,得樹而妍;山之骨骼,得石而蒼;山之營衛,得水而活。黃哨山兼而有之,大美天成。黃哨山的山情是偉岸的、宏闊的,黃哨山的水韻則是激越的、飄灑的。

山壯其骨,水秀其美,詩潤其魂。豐饒神奇的自然稟賦,深厚獨特的人文底蘊,賦予了黃哨山歷史時空中耕雲種月的風雅和遼闊。

明正德九年(1514年),清水江敞開山門,接納了第一批「販木苗疆」用於修筑北京宮殿的「皇商」,木材時代的滾滾洪流,把隱藏在大西南崇山峻岭中以錦屏為中心的清水江中下游林區帶入全國視野,同時也把清水江流域的優質杉木推上了國家資源的戰略地位。「水運三千里,木商五百年。」明清時期至上世紀80年代,茅坪成為貴州省最大的木材集散地,歷史上曾繁華一時,現仍保存古民居、古祠堂、青石板街巷、古碼頭、古橋、古井、古驛道、古碑等近百處古蹟。

黃哨山奇險峻美,讓無數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寫意抒懷,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滋潤一方山水。

中國共產黨早期優秀黨員、上海「龍華二十四烈士」之一龍大道是茅坪人,他在戎馬倥傯的革命生涯中,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詩作,其中,《黃哨山》表達了他對地方軍閥的仇恨。詩中寫道:

黃哨山,黃哨山,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

爬來黃螞蟻,把它消滅光。

龍大道的詩,字裡行間呼嘯着時代風雲,激盪着戰鬥的雷霆,透出一種崇高、陽剛之美,龍大道用雄風獨具的凌雲健筆,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壯美了黃哨山的歷史時空。

乾隆三年(1738年)任貴州提學使的江蘇無錫人鄒一桂,經黃哨山至黎平主持科試,其《踰黃哨山宿茅坪》,狀寫了黃哨山上接天宇的雄闊氣勢,也摹寫了木商碼頭茅坪江靜山空,客船遠去的美景:

黃哨山高上接天,下窺萬里隔雲煙。

陡然身落雲煙里,閒倚江樓送客船。

乾隆十二年(1747年),山東兗州進士董淑昌出任錦屏知縣,其詩作《早過黃哨山》,把險徑難行與孤身遠寄的身心體悟遣於筆端,風神俊秀,高致獨標,教人讀來若身臨其境:

第一峰頭駐足看,朝煙散盡見江湍。

嶺含曉色千重霽,風動天聲萬里寒。

故國遙騰滄海氣,孤身遠隔碧雲端。

殊方莫怪無消息,水復山稠雁度難。

清代貴州學官洪飴蓀途經黃哨山,作《茆(茅)坪至錦屏縣道中》五首,讚嘆黃哨山峻榮挺拔、遠山寒碧的壯闊奇景,描繪了木業之鄉伐木丁丁的繁忙景象,其中一首寫道:

盤空樵徑聞人語,伐木丁丁響山斧。

岩頭邇日春意蘇,時有鵓鴣啼宿雨。

一半青山一半雲。黃哨山海拔雖然只有千米出頭,卻是黔東南一座奇山、雄山、文化名山,「五龍嶺」「寫字岩」「姊妹岩」等神奇瑰麗的傳說,給黃哨山鍍上了一道「神仙下凡的地方」的神秘光環。山上霧鎖雲吞,菁深林密,山徑崎嶇,夕凝曉露,晝含曙霜,一片蒼古。古道間清風翠竹,林蔭蔽天,雲煙繚繞,清氣入懷。

相傳明代中期,有雲遊僧人眷戀黃哨山世外桃源之境,遂四方募化,在山頂修築白雲寺,歷經兩度寒暑,寺宇終於落成。據方志及口碑傳,白雲寺兩進樓閣,翹角飛檐,左右廂房四合,佛堂四壁漆得紅光照影,大雄寶殿釋迦牟尼端坐,左右分列四大天王、八大金剛、十八羅漢等,法相莊嚴。院內窗欞,雕花鏤鳥,三山門外,古徑通幽,暮鼓晨鐘,百里可聞。明代湖廣晃州知府吳賡虞宦遊至此,題聯寓懷:「曲徑雲街留客掃,禪門月靜待僧敲」。曾有高僧碩儒藉黃哨山英靈之氣,在這裡住持禮佛、傳道授業。其時,負笈來歸的學子遍及湘黔桂,黃哨山白雲書院盛極一時。黃哨山古驛道又是官道,官員、商賈、文人遷客和僧道,常出入其間,吟詩作賦、參禪悟道,留下許多詩作和佳話。

清光緒年間,戊戌維新風雲激盪,湖南寶慶舉人曾廉為避朝廷迫害,逃亡至茅坪等地教書為業,在黃哨山白雲寺翠微館傳授新學,茅坪陽溪人龍昭靈(字拙園,號傑卿,別號黃哨山樵),投奔曾廉門下,他身入雲山高處,坐看雲起,心廓宏開,為日後走出大山,成為貴州辛亥革命有功之臣,而後參加護國戰爭和北伐戰爭,蓄積了堅步前行的力量。龍昭靈有《黃哨山行》等詩作,其《翠微館寄吳季仙》,情濃意蜷,清絕別有況味,詩云:

白雲寺內住年年,勝景由來別有天。

樹影重重山上月,琴聲冷冷澗中泉。

風前看劍一樽酒,雨後登樓萬壑煙。

記得去秋僧菊放,君來小住意纏綿。

光緒十五年(1889年),雲南人趙一鶴千里迢迢來錦屏任開泰知縣,「道出黃哨山,濃陰夾路,涼翠襲人,煙寺鐘聲,悠然林際。憑高四望,塵障一空,天風吹衣,飄飄乎有凌虛之想。」他思接千載,神遊無極,寄懷身世,辭色壯烈,慨嘆「大抵人生閱歷,艱險為多。險者自險,行者自行,險者愈險,行者仍行。」作《過黃哨山》三首,感慨黃哨山風光之奇崛、行旅之艱難,同時寄寓去國懷鄉之情,詩曰:

森森萬木礙晴空,林表鐘聲度晚風。

不向嶺頭回首望,哪知身出綠雲中。

峭壁人行若懸蟻,危欄半折補雲煙。

雄心欲叱王尊馭,黃哨山高極暮天。

下山轉較登山險,客路何如世路難。

且醉茅坪今夕酒,一燈疏影望長安。

這些曾被往事的雲煙和青苔覆蓋,又被時光反覆擦亮的詩句,最適合在深秋時節誦讀。詩人寄情山水,慷慨長歌,闊步高蹈,意象峭拔,風標獨具。「清氣覺來幾席,凡塵頓遠襟懷」的人生況味,悵望客路、拔劍四顧的氣質與經受,為黃哨山諸多華章增添了一襲蒼健之氣,也為後來的登臨者指向了深遠的文化時空維度。

時光荏苒,古鎮茅坪雖然沒有了「木商絡繹於道」的繁華和喧囂,但黃哨山厚重的文化和古鎮上一座座融湘黔文化、荊楚文化於一體的古民居,還是被歷史遺存在這裡,在清水江奔騰不息的歲月長河中,向世人講述着這方水土的古風古韻和風物變遷。 [1]

作者簡介

楊秀廷,貴州省錦屏縣委政研室原主任,貴州省作協會員,202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第二期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學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