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詩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詩星
孟浩然21.jpg

來自 網易首頁 的圖片

本 名:孟浩然

別 名:詩星、孟襄陽

字:浩然

號:孟山人

所處時代:唐代(盛唐)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湖北襄陽

出生日期:689年

逝世日期:740年

主要作品:《孟浩然集》《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等

主要成就:山水田園詩創作

派 別:田園隱逸派和山水行旅派

詩 風: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詩見長

籍 貫: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孟浩然生於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後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

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1]

人物生平

詩文少年

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於襄陽城中一個薄有恆產的書香之家。

聖曆元年(698年),孟浩然與弟弟一起讀書學劍。

景龍二年(708年),孟浩然20歲,是年前後游鹿門山,作《題鹿門山》詩。詩標誌着孟浩然獨特的詩風基本形成。

景雲二年(711年),孟浩然23歲,與張子容同隱鹿門山。

漫遊求仕

先天元年(712年),冬天,送張子容應考進士,作詩《送張子容進士舉》,25到35歲間,辭親遠行,漫遊長江流域,廣交朋友,干謁公卿名流,以求進身之機。

開元五年(717年),游洞庭湖。干謁張說。登岳陽樓,作《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以獻。(另說此詩乃致張九齡之作,約作於開元二十一年至開元二十五年即733-737年 )

開元六年(718年),二月,張說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四月赴任。孟浩然居家,作詩慨嘆清貧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薦。

開元八年(720年),暮春,孟浩然抱病,有贈張子容詩《晚春臥病寄張八》。九月九日,孟浩然與賈舁登峴山,詩酒唱和。

開元十二年(724年),孟浩然36歲,韓思復任襄州刺史。盧饌為襄陽令,孟浩然與之為忘形之交。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陽求仕,滯洛三年,一無所獲。

開元十三年(725年)韓思復卒,天子親題其碑,孟浩然與盧饌立石峴山。

開元十四年(726年)夏秋間,孟浩然於維揚一帶結識李白。

入京不仕

開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第一趕赴長安進行科舉考試。

開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長安作《長安早春》詩,抒發渴望及第的心情,當年孟浩然三十九歲,然而,科舉不中。同年孟浩然與王維結交,王維為孟浩然畫像,兩人成為忘年之交。應進士舉不第後,孟浩然仍留在長安獻賦以求賞識,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孟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 ,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孟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

隱居山水

開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離開長安,輾轉於襄陽、洛陽,夏季游吳越,與曹三御史泛舟太湖。曹三御史擬薦孟浩然,孟浩然作詩婉言謝絕,次年遊玩於江南的名山古剎。

開元十九年(731年),孟浩然同年43歲,春,在越州有贈謝甫池詩,表示出對農事的關心。繼續在江浙一帶會友作詩。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長安求仕,不仕,當年孟浩然回襄陽。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韓朝宗為襄州刺史,十分欣賞孟浩然,於是邀請他參加飲宴,並向朝廷推薦他,孟浩然因考慮到上京干謁張九齡未果,認為作為刺史的韓朝宗也無法讓他入仕便沒有按照約定赴京。 孟浩然因應崔國輔之約而東遊越剡,在途經江夏時再會李白於黃鶴樓,李白創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以替其送行。

詩歌成就

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第一人,「興象」創作的先行者

盛唐時期形成的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詩歌流派,又稱田園詩派,後人為了突出兩人對田園詩派的突出作用也稱為:「王孟詩派」。該派有陶淵明、「二謝」(謝靈運、謝朓)詩之長,以山水田園風光和隱逸生活為主要題材,風格沖淡自然。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隘境界,更多地抒發了個人懷抱,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並博得時人的傾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他的旅遊詩描寫逼真,《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得氣勢磅礴,格調渾成。

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比較單一。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但是更多的是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孟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於寒儉枯瘠。他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如《秋登萬山寄張五》《夏日南亭懷辛大》《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篇,自然渾成,而意境清迥,韻致流溢。

在孟浩然這裡,山水詩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簡單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採用了表現手法,將山水形象的刻劃與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氣質的展現合而為一,因而使其山水詩中形象的刻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詩中的形象提升為藝術形象的一種高級形態亦即『意象』。可以說在孟浩然之前,還沒有哪位詩人在山水詩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氣質的個性印記。

清淡自然的詩風

孟浩然的詩歌主要表達隱居閒適、羈旅愁思,詩風則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詩見長。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他主要寫山水詩,是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寫政治詩與邊塞遊俠詩,後期主要寫山水詩。其詩今存二百餘首,大部分是他在漫遊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遊覽家鄉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範圍相當廣大。

山水景物是南朝詩歌最重要的題材,經歷長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詩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這主要表現在:詩中情和景的關係,不僅是彼此襯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詩的意境,由於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諧調的成分,而顯得更加單純明淨;詩的結構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愛水行,如他自己所說:「為多山水樂,頻作泛舟行。」(《經七里灘》)他的詩經常寫到漫遊於南國水鄉所見的優美景色和由此引發的情趣,如《耶溪泛舟》)

房日晰在《略談孟浩然詩風的清與淡》一文中指出:「縱觀孟詩,其詩風之淡,大致有三:一為思想感情的淡,沒有激切的情緒的流露;二為詩意表現的淡,沒有濃烈的詩意的展示;三為語言色彩的淡,沒有絢麗色彩的描繪。

豐富的山水詩歌意境

孟浩然山水詩的意境,以一種富於生機的恬靜居多。但是他也能夠以宏麗的文筆表現壯偉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廬山》。清人潘德輿以此詩和《早發漁浦潭》為例,說孟詩「精力渾健,俯視一切」(《養一齋詩話》),正道出了其意興勃鬱的重要特徵。盛唐著名詩評家殷璠喜用「興象」一詞論詩,在評述孟浩然的兩句詩時,也說「無論興象,兼復故實」(見《河嶽英靈集》)。所謂「興象」,是指詩人的情感、精神對物象的統攝,使之和詩人心靈的顫動融為一體,從而獲得生命、具有個性和活力。重「興象」其實也是孟浩然詩普遍的特點。這通過幾首不同的作品之間的比較,可以看得更清楚。《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宿建德江》這三首詩都寫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異。第一首作於孟應聘入張九齡幕府時。他為自己的抱負能夠有一試的機會而興奮,曾寫下「感激遂彈冠,安能守固窮」(《書懷貽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遲回」(《送丁大鳳進士赴舉呈張九齡》)之類詩句。正是這種昂奮的情緒,使他寫下了「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這樣氣勢磅礴的名句。第二、三首均作於落第後南遊吳越之日,前者以風鳴江急的激越動盪之景寫自己悲涼的內心騷動,後者則以野曠江清的靜景寫寂寞的遊子情懷,它們的神採氣韻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興」,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緒感受而把兩者統一起來,構築起完整的意境,這是孟浩然寫景詩的重要貢獻。

創造性的詩歌表現

出入古近的體格饒有灑脫自在的情致,也是孟詩創造性的表現之一。孟浩然詩歌的語言,不鈎奇抉異而又洗脫凡近,「語淡而味終不薄」(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他的一些詩往往在白描之中見整煉之致,經緯綿密處卻似不經意道出,表現出很高的藝術功力。例如他的名篇《過故人莊》。通篇侃侃敘來,似說家常,和陶淵明的《飲酒》等詩風格相近,但陶寫的是古體,這首詩卻是近體。「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一聯句,畫龍點睛地勾勒出一個環抱在青山綠樹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環境。還有那一首婦孺能誦的五絕《春曉》,也是以天然不覺其巧的語言,寫出微妙的惜春之情。

另外,孟浩然在詩體的運用上往往突破固有程式的拘限,讀來別有滋味。例如《舟中曉望》詩,平仄聲律全合五律格式,但中兩聯不作駢偶,似古似律。胡應麟《詩藪》認為此類詩「自是六朝短古,加以聲律,便覺神韻超然。」又如《夜歸鹿門山歌》,這是一首歌行體的詩,但通篇只是把夜歸的行程一路寫下來,不事鋪張。其篇制規模類似近體,並吸收了近體詩語言簡約的特點,而突出歌行體的蟬聯句法,讀來頗有行雲流水之妙。

獨特的詩歌美學觀

在詩歌創作的藝術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獨特的見解。他主張詩歌要用形象思維,通過詩的語言塑造形象,通過形象顯示詩歌的意旨。讀者「棄象忘言」而得意。他在《來闍黎新亭作》詩中寫道:「棄象玄應悟,忘言理必該。靜中何所得?吟詠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學和道家哲學中的「棄象忘言」說,提倡詩歌創作的抒情言志、表情達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孟浩然還主張作詩不必受近體格律的束縛,應當「一氣揮灑,妙極自然」。《孟浩然集》有詩267首,其中五言古詩63首,七言古詩6首,五言律詩130首,七言律詩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絕句19首,七言絕句8首。從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風外,全是近體詩,而五言律詩又最多。可以說他是盛唐詩人大量寫作近體詩的第一人。但這些詩大都不能算是嚴格合律的近體詩。如《舟中晚望》《洛下送奚三還揚州》《洞庭湖寄閻九》《都下送辛大之鄂》《與諸子登峴山》等詩,皆與五言律詩的對偶不合。但詩品家對它們的評價卻相當高。嚴羽《滄浪詩話》就說:「皆文從字順,音韻鏗鏘」。

近體詩的律式,在孟浩然之前的杜審言那裡已經完全成熟了。杜審言也是襄陽人,他不能不知道。那麼,他為什麼不沿着老杜的路子走呢?對此施補華《峴傭說詩》認為:「五言律有中二語不對者,有全不對者,須一氣揮灑,妙極自然。初學人當講究對仗,不能臻此化境。」這就是說,孟浩然五言律不合律有其深層次的美學原因。他追求自然美,是對初唐過多追求形式美的矯正。他把古風與近體來了一次整合,他的近體多為古風化的近體。將近體詩的格律精神與古風的自然平和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達到了一種「興象玲瓏」的藝術境界。讀孟浩然的詩,看不到近體格律的束縛,而是有行雲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近體格律,有不被近體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為第一標準。

視頻

戴建業:用現在的話來說,孟浩然比較佛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