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詩與時(丁大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詩與時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詩與時》中國當代作家丁大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詩與時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文學發展到今天,小說散文詩歌三大類別。

而如今物質生活豐富了,人們側重於感官刺激,卻輕視了精神的修煉,所謂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以至於國人不讀書,竟到了政府設立讀書日的地步。相應文學的不振,作家成了貶義詞。

最落寞的要算詩歌。詩歌自元以後一直處於頹勢,似乎是自然規律。翻開唐詩宋詞,最為感人的莫過於離別懷遠羈旅相思之作。距離產生美,憤怒出詩人。

想當年那些詩家詞客或尋師訪友,或外出做官,或異域採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們離家別舍,背着沉甸甸的包袱,裡面裝着文房四寶書畫詩集和幾個盤纏,一路舟車,更多地是步行,一天也就走個20里30里,然後找個小旅館住下。旅舍的淒清,身心的疲乏,不免觸景生情,欣然命筆:「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要想富,先修路。明朝伊始,就大力發展水陸交通。陸路以驛站為中心,把全國各地連接起來:「東起遼海,西至嘉裕,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全國州縣以上行政機構多有驛站;水路主要是疏通京杭大運河,使南北連在一起。到了清朝便有了汽車火車。稍後便有了飛機。到現在海陸空立體交通。高速與動車並行,朝發夕至,或夕發朝至。若還嫌慢,打飛的,從東半球飛到西半球也就10幾個小時,地球的確成了地球村。

當年唐詩一哥李白25歲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最快的一天,早上從白帝城坐船晚上到江陵,讓他欣喜萬分:「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等他遊歷到到首都長安已35歲,用了10年時間。當然李白有些貪玩,在路上投親會友,多耽誤了些時間。擱現在,從江油到西安乘坐最慢的交通工具汽車,也不過20多個小時吧。哪有時間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呢。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現在火車都跑到西藏去了,蜀道更不在話下;「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用帆作動力的艦船早已成了「遠影」,加上環境污染到處是霧霾天氣,就算詩仙李白生活在今天,能寫出上面的詩句嗎。

還有「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當下還有幾人用書信這種聯絡方式,掏出手機撥串號碼就可以說知心話。所以說現代人有相思,卻無相思之苦,自然寫不出類似的感人詩篇。

窮則思變,詩歌革命到「五四」文化運動,誕生了自由體詩,也叫新詩。新詩發展近百年,學習西方也好,借鑑古人也好,也誕生了一些好詩,但可謂鳳毛麟角,卻不能如唐詩宋詞那樣繁花似錦春意盎然。這是不斷的工業革命和社會文明發展的結果。

於是便有人發思古之幽情,一段時間以來興起古體詩詞熱。本人也不能免俗,客居某地的某年中秋,寫了一首「七絕」:「玉輪初轉小窗收,桂子香幽浸滿樓。月下獨酌新病酒,相思故里夢中游。」發到某網站,版主說,現在交通這麼發達,又有假期,為何不回鄉團聚呢?「為賦古詩強說愁」,其結果是東施效顰。

目前詩壇的現狀,讀詩的沒有寫詩的多。詩壇在落寞中修行,思考着生存之道。於是,心生一計,炒作。其中一位叫余秀華的詩人令本年度的詩壇很是熱鬧了一陣子。一份努力一分收穫,因余秀華的詩,某詩刊和出版社很是愜意了一回,余秀華本人也受益匪淺。否則這位因先天性腦癱給學習、工作、婚姻都帶來影響的農民詩人還在鍾祥農村默默無聞。同為草根,我真誠地替余秀華慶幸!據說余秀華最有影響的詩是《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

其實,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無非是

兩具肉體碰撞的力,無非是這力催開的花朵

無非是這花朵虛擬出的春天讓我們誤以為生命被重新打開

大半個中國,什麼都在發生:火山在噴,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關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槍口的麋鹿和丹頂鶴

我是穿過槍林彈雨去睡你

我是把無數的黑夜摁進一個黎明去睡你

我是無數個我奔跑成一個我去睡你

當然我也會被一些蝴蝶帶入歧途

把一些讚美當成春天

把一個和橫店類似的村莊當成故鄉

而它們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有關這首詩的熱評可謂洛陽紙貴。拜讀這首詩,的確有點心旌搖動,想入非非。不由想起一則花邊新聞,成都某美女乘着酒興於月黑風高在某某橋下將一男子強暴了,有圖有真相。不知道該女子的內心世界,報道也沒說該女子何許人也,若是來自華北某地,可不是「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

我無意責難余詩人,作為先天性腦癱,作為農民,在那樣的艱難困苦下還心向繆斯,我從內心同情敬佩她。只是余秀華的詩那麼多,為什麼人們熱炒這一首呢。

秋來,繁華落盡,寂寥蕭條,但我們不必過於悲傷,「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向小杜借一雙慧眼吧。提到小杜,想到他的另一首詩: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這首《譴懷》是杜牧之在黃州刺史任上,追憶似水年華的感嘆之作。

小杜是長安人,10年前他穿過大半個中國來到揚州,在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幕府任推官、轉掌書記。他覺得這種寄人籬下的生活有沒才華,所以有「落魄」之說。乾脆來往於青樓,過起詩酒風流,放浪形骸的生活。楚靈王好細腰,故楚腰借代為美女。也說明小杜另類,不喜環肥,偏好骨感型的。把美女玩弄於股掌之間,加上後兩句,可不是「 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全詩不著一「睡」字,盡得風流。

詩歌講究意境意蘊,這種情緒化的東西,應如繪畫一樣留白給人以想象的空間。

又想到國粹旗袍。旗袍被譽為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是通過線條來隱現女性優美的身姿和優雅的氣質,令人感到舒心而自然。從正面看,肩寬、收腰和寬下擺,構成「X」形,從側面看,高胸,後臀形成「S」形。「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女性的曲線美沒經過太多的雕飾,以人體自然三圍曲線的方式襯托出東方女性窈窕身段,向人們展示其溫柔婉約含蓄端莊典雅清麗迷人之處。她將東方女性特有的含而不露,露而不妖的風韻體現得淋漓盡致。

有學者認為旗袍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有學者認為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這不矛盾,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隨着「五四」運動伴隨的女權運動的不斷深入,婦女解放,地位提高到能頂半邊天,開始頻繁的出入社交場合。她們流動的韻致需要恰到好處的服飾表達出來,旗袍應運而生。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莫不是時代的產物。

時勢造英雄;浪花淘盡英雄。 [1]

作者簡介

丁大成,河南商城縣人,國家執業醫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