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訴衷情·小蓮初上琵琶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訴衷情·小蓮初上琵琶弦

訴衷情·小蓮初上琵琶弦

作者:蘇軾


原文

訴衷情·小蓮初上琵琶弦

[宋] 蘇軾

小蓮初上琵琶弦。彈破碧雲天。分明繡閣幽恨,都向曲中傳。膚瑩玉,鬢梳蟬。綺窗前。素蛾今夜,故故隨人,似斗嬋娟。[1]

譯文

小蓮剛剛給琵琶調弦,聲音清越,好像要衝破雲天。細細聽來,樂聲分明在訴說繡閣中的怨恨,聲聲感人。 只見她膚如美玉,梳着一對蟬鬢,手抱琵琶,站在窗前。今晚的月亮照着她,好像月宮裡的嫦娥特意跟她比美似的。

注釋

訴衷情:詞牌名。唐教坊曲。又名《一絲風》、《訴衷情令》等。有唐詞、宋詞之分。唐詞有單調、雙調兩體。宋詞皆雙調。 小蓮:北齊後主高緯寵妃馮淑妃名小憐(一作蓮),能彈琵琶,善歌舞。此處借指琵琶女。 碧雲天:意思是蔚藍的天空。 繡閣:閨房,指女子的住處。幽恨:深恨。 瑩玉:形容皮膚潔白。瑩:玉色美石。 鬢梳蟬:將鬢髮梳成蟬翼的形狀。 綺(qǐ)窗:雕畫美觀的窗戶。 素娥:傳說月中女神名嫦娥,月色白,故又稱素娥。 故故:故意或特意。唐、宋時口語。 嬋娟:美好的樣子。

賞析

 上片寫琵琶女高超的技藝和內心的幽恨。蘇軾借北齊善彈琵琶的馮淑妃的名字指稱琵琶女,暗含着對她的技藝的讚許和肯定。「初上琵琶弦」,是說轉軸撥弦,開始彈奏。聽去果然不同凡響:「彈破碧雲天。」古人形容歌聲響亮和美妙,本有「響遏行雲」之說(見《列子·湯問》),唐詩「歌遏碧雲天」即由此而來。蘇軾再加變化,用來誇說琵琶彈奏的高妙動人,是恰切不過,而又有創新意味的。着一「破」字,可能受到「鬼才」詩人李賀「石破天驚逗秋雨」(《李憑箜篌引》)這句詩的啟發,以突出其超常的藝術效果。由於受到詞調字句的嚴格限制,蘇軾不可能像白居易那樣在《琵琶行》中對另一個琶琶女的絕技展開描寫,而只是從聽者感受的角度,以誇張和寫意的筆法作了高度的概括,從而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收到了以少勝多的效果。說琵琶女技藝高超,還表現在:「分明繡閣幽恨,都向曲中傳。」能把一個閨中女子內心深微、複雜的感情,都通過琵琶彈奏的樂曲傳達出來,讓蘇軾「分明」地加以體認,這是很精湛的技藝。這兩句雖然同樣寫聽覺感受,卻從曲調傳寫的情感(或心理內容)着眼,因而並不顯得重複,而且多少接觸到了琵琶女的內心世界,也暗含着蘇軾對她的不幸命運的深切同情。上片寫琵琶女,句句緊扣「琵琶」的彈奏,寥寥幾筆,就能給人以比較鮮明、深刻的印象。

  下片轉換角度,寫琵琶女的外形美。過片「膚瑩玉,鬢梳蟬」兩句,從正面着筆寫琵琶女的膚色白皙和鬢髮俏麗,像是電影中的兩個特寫鏡頭,表現了琵琶女外形的美麗。接下去「綺窗前」一句,像是寫了一個側影,與上片聯繫起來看,這該是琵琶女彈奏之處,原來那美妙動聽、曲傳幽恨的琵琶聲就是從這兒發出的。所以這一筆雖已虛化,卻給讀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空間。結尾以明月來襯托,使琵琶女更顯得天姿國色,美麗動人。妙在將明月人格化,說明月在今夜特意隨人行走(當明月發現琵琶女之後),似乎要同琵琶女比一比誰更美好呢。這是蘇軾聽到琵琶女彈奏時,恰好見到當空的一輪明月,靈感突發,因而獲致的神來之筆

  從全詞來看,上片為主,而下片為賓,下片所寫的人的外形美,對於上片所寫的技藝之精、樂聲之美來說,也是一種襯托。蘇軾使二者相得益彰,更突出了琵琶女美的形象。這是作品藝術構思上的一個重要特色。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十月,該詞是蘇軾宋道的家中見有女彈奏琵琶有感而作,同時作《宋叔達家聽琵琶》一詩。[2]

作者簡介

蘇東坡,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舉進士,復舉制科。治平中,入判登聞鼓院。熙寧中,上書反對王安石新法,遷通判杭州,徙知徐、湖等州。因作詩諷新法,被捕入御史獄,貶黃州團練副使、安置黃州。元祐初,授翰林學士,四年(1089),出知杭州。召入為翰林學士承旨,旋出知潁州,徙揚州。以兵部尚書召還,改禮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哲宗親政,出知定州。紹聖初,御史劾其譏諷先朝罪,貶寧遠軍節度副使,安置惠州,再貶昌化。徽宗即位後赦還,病死於常州。追諡文忠。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內製》十卷、《外製》三卷及《和陶詩》四卷等。[3]

參考文獻

  1. 訴衷情·小蓮初上琵琶弦,詩詞名句網
  2. 訴衷情·小蓮初上琵琶弦,古詩文網
  3. 蘇軾,國學大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