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訶子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訶子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訶子為使君子科植物訶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或絨毛訶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 var. tomentella kurt.的成熟果實。秋、冬二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古代炮製方法】

南北朝劉宋時代用酒浸蒸(《雷公》)的方法。唐代有去核煨、熬製、炮去核(《外台》),「酥炙令黃」、「蒸去核焙」(《產寶》)等法。宋代有面裹火炮熟(《史載》),面裹煨、濕紙裹煨、熬製(《證類》),酒制(《局方》),姜制(《痘疹方》)等炮製方法。元代則「濕紙裹,炮,取皮用」(《世醫》)。明代有麩炒去核、麩炒黑、煅燒、醋浸(《普濟方》),燒灰(《綱目》),面裹煨熟(《準繩》),蒸去核焙(《必讀》),酒浸蒸(《乘雅》)等法。清代有燒灰(《握靈》),酒蒸(《本草匯》)、煨(《鈎元》)等方法。

【現代炮製方法】

  1、訶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用時搗碎。   2、訶子肉:取淨訶子,稍浸,悶潤至軟,去核取肉,乾燥。   3、炒訶子肉:取淨訶子肉,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取出晾涼。   4、煨訶子:取淨訶子與麥麩同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緩慢翻動,煨制麥麩呈焦黃色、訶子呈深棕色,取出,篩去麥麩,軋開去核。訶子每100千克用麥麩30千克。

【飲片性狀】

訶子為長圓形或卵圓形,長2~4厘米,直徑2~2.5厘米;表面黃棕色或黯棕色,略具光澤,有5~6條縱稜線及不規則的皺紋,基部有圓形果梗痕;質堅實;果核1枚,長1.5~2.5厘米,直徑1~1.5厘米,淺黃色,粗糙,堅硬;種子狹長紡錘形,黃棕色,子葉2枚,白色,相互重疊卷旋;無臭,味酸澀後甜。訶子肉為不規則片塊狀,肉厚2~4毫米;外表面黃褐色至深褐色,略具光澤,可見縱棱及皺紋;內表面粗糙,顆粒性;微有酸氣,味酸澀而後甜。炒訶子肉表面深黃褐色,有焦斑,微有焦香氣。煨訶子肉表面深棕色,微有焦香氣。

【質量標準】

訶子水分不得過13.0%,總灰分不得過5.0%,水浸出物不得少於30.0%。

【炮製目的】

訶子味苦、酸、澀,性平。歸肺、大腸經。具有澀腸止瀉,斂肺止咳,降火利咽的功能。   生品(訶子、訶子肉)性略偏涼,長於斂肺和利咽。多用於肺虛久咳,咽痛失音。制訶子(炒訶子肉、煨訶子)性略偏溫,且能減輕對胃的刺激性,以澀腸止瀉力勝,用於久瀉、久痢。

【應用選擇】

  1、生用   (1)肺虛久咳:肺陰虛者,常與百合、五味子、麥冬、沙參等同用,能養陰斂肺,用於久咳肺虛,乾咳無痰。若勞嗽久咳,證見痰多色黃,咯吐不利,聲音嘶啞屬於痰火郁肺者,可與瓜蔞仁、貝母、杏仁、青黛等同用,如訶黎勒丸(《沈氏尊生書》)。   (2)咽痛失音:常與桔梗、甘草同用,能利咽開音,可用於肺虛有火,累及咽喉,失音不語,咽喉干痛,如訶子湯(《寶鑑》)。   2、制用   (1)久瀉:常與煨肉豆蔻、人參、白朮(土炒)、煨木香等同用,能溫中補虛,澀腸止瀉,用於中焦虛寒,腸鳴脹痛,泄瀉澄清,面白肢冷,不欲飲食,如訶子散(《金鑒》)。亦可與罌粟殼(蜜炒)、橘皮、炮姜等同用,治虛寒泄瀉,腸鳴腹痛,脫肛,有溫中澀腸的作用,如訶子皮散(《蘭室秘藏》)。   (2)久痢:若濕熱未清,久痢腹痛,可與黃連、木香、甘草同用,具有清熱燥濕,澀腸止瀉之功,如訶子散(《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若純屬虛寒久痢,則可用《蘭室秘藏》的訶子皮散;虛寒較甚者,可加烏梅炭、煨肉豆蔻,以增強溫中止瀉的作用。

【現代研究】

訶子含鞣質30%~40%,去核果肉比全果含鞣質高,嫩果較成熟果實含鞣質高。鞣質中主要成分為訶子酸、訶黎勒酸、葡萄糖沒食子鞣苷、沒食子酸等。還含多種糖類、氨基酸、番瀉苷A、訶子素及多種酶類。   實驗結果發現,訶子不同部位及各炮製品均含有鞣質。種仁的鞣質成分與肉、核紫外圖譜最大吸收波長無明顯差異,僅其他成分與肉、核及不同炮製品在圖譜上可看出區別。其鞣質含量種仁最低,訶子肉最高,全訶子不同炮製品均較生品含量高。訶子肉和核鞣質含量差異很大,用層析法比較果肉與果核的成分,發現兩者有明顯差異,而且核占果實的50%,因此訶子入藥前去核十分必要。研究還發現,訶子肉經炮製,鞣質含量變化不大。不同溫度炮製,對鞣質含量也有影響,如帶核訶子在140~160℃時煨含17.5%,在240~260℃時含24.58%;砂燙品在160~180℃時含33.8%,260~280℃時為31.98%。也有報道,通過對訶子不同炮製品鞣質含量測定,各炮製品之間鞣質含量並無明顯差異,麩煨者略高,訶子核亦含近4.0%的鞣質。儀器分析亦得到相同結果。   測定訶子不同炮製品中沒食子酸的含量,結果為:砂炒訶子>煨訶子>炒訶子>生訶子。不同炮製品訶子中沒食子酸含量存在較大差別,訶子經炒、煨或砂燙後,沒食子酸含量均比生訶子增高,說明訶子炮製後可增加澀性及固腸止瀉作用的理論具有科學性。實驗表明,訶子不同炮製品均有顯著的抗氧化作用,訶子不同炮製品抗氧化作用強度為麥麩煨訶子;清炒訶子>砂炒訶子>訶子。   訶子肉、全核、純核、生全訶子及不同炮製品全訶子,其作用基本一致,均可使腸管鬆弛,但全核,純核作用較弱。實驗表明,各炮製品對家兔離體腸管的自發活動和乙酰膽鹼及氯化鋇引起的腸肌收縮均有明顯的抑制和拮抗作用,均未見明顯差異。帶核訶子和訶子核加大劑量可得到同樣結果。其對抗乙酰膽鹼是直接作用於平滑肌有罌粟鹼樣作用,主要是訶子素的作用。各炮製品都有很好的止瀉作用,且無明顯差異,帶核訶子止瀉作用也很好,但對小鼠小腸輸送機能的抑制則以麩煨者略強。煨訶子的麵皮中可檢出鞣質,而麥麩中未檢出鞣質,但二者均有有機酸反應,說明麩煨既降低了有機酸又不損失鞣質。從實驗看出,訶子止瀉作用是通過抑制腸蠕動和鞣質收斂作用實現的。毒性實驗結果,種仁毒性最低,其次為訶子全核和純核,訶子肉、生全訶子及不同炮製品全訶子毒性較高。

【附】

  1、近代的炮製方法還有:炒焦、炒炭、沙燙、土炒、蒸製、面裹煨、麩炒、蜜麩炒等。   2、文獻摘錄「去核,大麥面裹,慢火煨黃熟,勿令煙出」(《總微》)。「生用則能清金行氣,煨熟則能溫胃固腸」(《通玄》)。

【總結】

從古代文獻來看,訶子是以「酒蒸」開始,並未提出「去核」,唐代則提出了「去核」。雖然唐以後歷代的炮製方法和輔料都有發展和增加,但以煨法用得較普遍,而且多數炮製方法都要求「去核」。「去核」亦被《中國藥典》採用。煨法至今全國仍較常用。在煨法中,無論從中醫理論、現代實驗的結果、生產成本、簡化操作等方面綜合考慮,又似以麩煨為佳。   訶子的炮製研究雖然還不深入,但現有的實驗結果基本上能說明訶子炮製後止瀉作用增強的原因。訶子止瀉主要是通過抑制腸蠕動和鞣質收斂的綜合作用來實現的。炮製後鞣質含量增加,抑制腸蠕動作用增強,這與訶子傳統理論「煨熟溫胃固腸」是相符的。此外,作為固澀藥的訶子,其中所含番瀉苷A炮製前後的變化也應作為研究的內容。所以評價訶子的炮製意義僅以某一個指標作依據是不夠的。   在臨床上,訶子的常用劑量應是指訶子肉。由於訶子核作用很弱,而且占的比例也較大,若連核用,則必須加大劑量,且應打碎,否則作用差,療效不佳。 [1]  

【炮製方法】

 1.訶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用時打碎。 2.訶子肉《聖濟總錄》:「去殼。」《外台秘要》:「去核。」現行,取原藥材,揀淨雜質,洗淨略泡,悶潤至軟,軋開去核,取肉,乾燥即得。 3.炒訶子肉《小兒衛生總微方論》:「微炒。」現行,取淨訶子肉,置鍋內,用文火炒至深棕色,取出,放涼。 4.煨訶子《證類本草》:「面裹,焙灰火中煨之,令面黃熟,去核,細研為來」。現行,①面裹煨:取淨訶子用麵粉加水以泛丸法包裹3~4層,曬至半干,置熱砂中煨炒,至麵皮焦黃色時撈出,剝去麵皮,軋開去核取肉。訶子每100kg,用麵粉50kg。②麥麩煨:取淨訶子與麥麩同置鍋內,用文火加熱至麥麩焦黃色,訶子呈深棕色時,取出,篩去麥麩,軋開去核取肉。訶子每100kg,用麥麩30kg。 5.酒浸蒸《雷公炮炙論》:「凡修事,先於酒內浸,然後蒸一伏時,其訶梨勒以刀削路,細銼,焙乾用之。」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