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設計思維 |
設計思維,一是積極改變世界的信念體系;二是一套如何進行創新探索的方法論系統,包含了觸發創意的方法。
設計思維以人們生活品質的持續提高為目標,依據文化的方式與方法開展創意設計與實踐。
基本內容
中文名:設計思維
外文名:Design Thinking
定義
設計思維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解決複雜問題的創新方法,它利用設計者的理解和方法,將技術可行性、商業策略與用戶需求相匹配,從而轉化為客戶價值和市場機會。作為一種思維的方式,它被普遍認為具有綜合處理能力的性質,能夠理解問題產生的背景、能夠催生洞察力及解決方法,並能夠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在當代設計和工程技術當中,以及商業活動和管理學等方面,設計思維已成為流行詞彙的一部分,它還可以更廣泛地應用於描述某種獨特的「在行動中進行創意思考」的方式,在21世紀的教育及培訓領域中有着越來越大的影響。
設計思維的體驗學習,是通過理解設計師們處理問題的角度,了解設計師們為解決問題所用的構思方法和過程,來讓個人乃至整個組織更好地連接和激發創新的構思過程,從而達到更高的創新水平,以期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全球經濟環境中建立獨特優勢。
詞的起源
回顧20世紀(和較早時)的很多設計活動都可以被視為「設計思維」,而這個詞是在20世紀的80年代,隨着人性化設計的興起而首次引起世人的矚目。在科學領域,把設計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的觀念可以追溯到Herbert A Simon於1969年出版的書的《人工科學》,在工程設計方面,更多的具體內容可以追溯到Robert McKim 1973年出版的書《視覺思維的體驗》。在80年代和90年代,Rolf Faste在斯坦福大學任教時,擴大了Mckim的工作成果,把「設計思維」作為創意活動的一種方式,進行了定義和推廣,此活動通過他的同事David M Kelley得以被IDEO的商業活動所採用。 Peter Rowe 1987年出版的書《設計思維》是首次引人注目地使用了這個詞語的設計文獻,它為設計師和城市規劃者提供了實用的解決問題程序的系統依據。1992年,Richard Buchanan發表了文章,標題為「設計思維中的難題」,表達了更為寬廣的設計思維理念,即設計思維在處理人們在設計中的棘手問題方面已經具有了越來越高的影響力。在對思維設計的理解和認知方面,已經引起了相當多的學術界和商業界的關注,其中包括了一系列持續進行的關於設計思維的專題研討會。
思維方式
設計思維是一種方法論,用於為尋求未來改進結果的問題或事件提供實用和富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在這方面,它是一種以解決方案為基礎的,或者說以解決方案為導向的思維形式,它不是從某個問題入手,而是從目標或者是要達成的成果着手,然後,通過對當前和未來的關注,同時探索問題中的各項參數變量及解決方案。這種類型的思維方式最經常思考發生在已成型的環境中,這種環境也稱為人工環境。
這與科研的方式有所不同,科研的方式是先確定問題的所有變量,再來確定解決方案。相反,通過設計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先設定一個解決方案,然後來確認能夠使目標達成的足夠多的因素,使通往目標的路徑得到優化。因此,解決方案實際上是解決問題的起始點。
例如,一位客戶可能會拜訪一家建築公司,在此之前已看過他們建好的房子。客戶手上已經購買完了一塊土地,於是他就可能會要求建造一所同樣的房子。設計師就要構思出一個解決方案作為起始點,填充進許多參數(工地的坡度、朝向、景觀、家庭需要、未來需求等),以便專門針對這位新的客戶、新的地點、新的需求、新的需求、新的風格等因素,在原有的框架基礎上,創造出一個新的解決方案。
教育案例
《趣智羊城——我的旅行設計》
內容引自羊城晚報
《趣智羊城——我的旅行設計》是「設計小兒科」2010年第六學期的創意課程項目,「設計小兒科」是糯米和廣州市少年宮合作創辦的設計思維班簡稱。在這個課程項目里,14位9-14歲的小學生和初中生,需要彼此合作,獨立思考,解決一連串問題,共同設計一個童趣版「廣州一日游」的旅行方案,以作為廣州孩子送給亞洲小朋友的一份亞運小禮物。
學生們將面臨一堆新考驗:
「廣州有哪些地方和哪些事情會讓外國小朋友們產生興趣,並讓他們對廣州留下深刻印象呢?」、「在一日游的有限時間內,我們能真正到達的地點會有幾個?請設計合理的旅行路線。」、「地鐵?公交?大巴?自行車?步行?具體的時間節點和交通方式到底怎樣安排最合適?行程中還需要安排什麼有趣的活動呢?」、「英語水平有限?亞洲的小朋友也不太懂英語?假設遇到這樣的情況,要用怎樣的方式才能達到最大程度的溝通呢?」、「好的計劃當然需要推廣啦。為幫助將來的小客人們迅速明白這個旅行計劃,並且產生參與的興趣,請設計有趣的宣傳小冊子吧!」、「如果在旅行的最後,要為這次旅行的亞洲小朋友贈送一份花費不多,但又能代表廣州特點的紀念小禮物的話,你的建議是什麼呢?」
任務導向教育模式
羊城晚報:「設計小兒科」作為一個設計思維實驗課程,它的教學模式是怎樣的?
糯米老師:有別於「老師教, 學生做」的常規方式,它採用了與大學階段相似的任務導向教育模式——幾乎所有的知識技能,都需要由孩子們自行探索獲得;所有任務的解決方案,也都需要孩子們獨立設計、獨立執行。只有標準的任務要求,沒有任何標準答案。
羊城晚報:這種教學模式,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糯米老師:設計思維實際上是一種有效和創新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我們的教學模式是以孩子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期待他們能隨着自己能力的增長,不斷解決自己力所能及的問題,甚至是家長們頭疼的應試教育里的學習問題,也是他們可以運用設計思維,用創意、效率和合作來解決的。特長加分我們是沒有的,可和單一特長相比,全面均衡的發展,顯然會在孩子今後的自我發展中帶來更多機遇。
「設計小兒科」意義有乾坤
羊城晚報:你能解釋一下「設計小兒科」的意思嗎?
糯米老師:當時研究生畢業論文副標題是「泛設計思維教育與傳播策略研究」,而在這兩年的實踐裡面,為了傳播上的方便,我將「泛設計思維」的說法簡化成了更容易記住的「設計思維」。
「設計小兒科」有幾個不同的含義:
第一層意思——「設計」其實並不神秘,只是一件很普通很平常,很「小兒科」的事。這裡說的「設計」,更準確地說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思維方式,而不是某種專業工作能力。在這個意義上,人人都可以做「設計」,因為人人都需要更好地解決自己遇到的各種問題。
第二層意思——「小兒科」,也就是孩子們喜歡做的事。設計思維訓練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當「設計」變得「小兒科」,變得像孩子們最愛玩的遊戲一樣充滿挑戰和快樂時,「設計」也會成為幫助孩子發現生活里的真正樂趣。
第三層意思——「小兒科」也意味着和真正的小兒科醫生們一樣的社會責任。醫院裡的小兒科,是為了保證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我們國家的青少年教育已經偏離健康狀態很久了,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設計」,應用到教育事業上去,將能在青少年的早期成長中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
第四層意思——「設計小兒科」的最後一個含義,說的是糯米自己的探索。超過十年的建築專業設計經驗,但教育傳播領域卻是近兩年在讀研期間才開始涉足。設計思維的普及教育涉及到社會各行各業中解決問題的思路,糯米的探索剛剛開始。這件事情的發展本身,也正像一個充滿熱情和好奇,然而還不夠成熟的孩子,還有太多需要學習和實踐的行動。(*注,糯米老師的設計小兒科仍在繼續,第11學期。最新鮮的探索,團隊合作的電子遊戲設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