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生命之短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內容簡介
◎生命並非短暫,而是我們荒廢太多
·到底該怎樣度過有價值的一生?
·怎麼看待生命和時間,怎樣面對厄運?
·什麼才是真正的「閒暇」,我們該如何獲得它?
·當內心無法平靜時,就應該讀讀塞涅卡的「診療哲學」!
◎中國有「孔子曰」,西方有「塞涅卡說」。斯多亞派經典著作 兩千年曆久彌新的「診療哲學」!
塞涅卡是:
·古希臘四大哲學學派之一 ——斯多亞學派 代表哲學家
·影響西方思想兩千年、金句頻出的哲學偉人
·古羅馬最富有、最具有權力的人之一
·影響蒙田、培根、富蘭克林,與馬可·奧勒留齊名的哲學大師
◎全新譯本,南師大哲學教授長文導讀推薦
·經典重譯,還原古羅馬雄辯之華麗
·南師大哲學教授陶濤長文作序,導讀千年前的智慧
◎尤里卡文庫:發現生活的智慧
·尤里卡文庫,浦睿哲學經典系列
·平裝小開本,方便攜帶,與經典更親近
·瑞典輕型紙內頁,舒朗版式,打造高品質閱讀
我們真正活過的只是一小部分生命而已。
《論生命之短暫》收錄了古羅馬斯多亞學派著名思想家塞涅卡的五個短篇,分別是《論生命之短暫》《論心靈之安寧》《論天意》《論閒暇》《論幸福生活》。
這五個短篇幾乎均為塞涅卡寫給親友的信件,他在信中勸慰親友,主題涉及幸福、恐懼、寧靜等人類情感以及在災難面前的思考,表達了斯多亞派智者勇於直面人生短暫和命運無常的生活態度。塞涅卡極善於談心,每每從對方的處境出發,娓娓道來,層層深入,令人豁然開朗。閱讀千年前哲學家的勸誡,讀者能更好地理解斯多亞學派不懼挫折、不懼命運、順從天命、恬淡寡慾的思想特徵,學習哲人的思考與處世的方式。
作者簡介
塞涅卡 Seneca
古羅馬斯多亞派哲學家、悲劇作家、雄辯家。曾任帝國會計官、元老院元老,後又任掌管司法事務的執政官和尼祿的老師。尼祿即位後,他成為尼祿的主要顧問之一。失寵後,他閉門隱居,潛心寫作,但仍被控企圖謀害尼祿而被判處死刑。
他著作頗豐,幾乎觸及了可以作為研究對象的所有領域。他隱居後所著的哲學文章,包括《論生命之短暫》《論幸福生活》《論靈魂之安寧》等,對後世有着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其中的警句被廣泛引用。
仝欣
英語語言文學碩士,長期從事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曾於歐美音樂雜誌擔任編輯、記者;業餘時間曾任新浪、網易、《中國青年》等網站及雜誌撰稿人,參與英文唱片引進的歌詞翻譯工作,新東方GRE、 SAT、TOFEL、IELTS 等國外教材翻譯工作等。
原文摘錄
當然,試圖消滅悲傷的來源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有時我們就是會對整個人類產生深深的厭惡。想到單純的稀缺和天真的渺茫,想到忠誠只會在符合自身利益時才出現,想到無數罪行得以橫行,想到人們無論是得到還是失去,動機卻都是貪慾,想到很多人從不收斂野心,甚至認為邪惡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所有這些,都會讓心靈陷入黑暗。當一切被陰影籠罩,美德便不復存在。你會覺得,美德期待不來,即使擁有也毫無用處。 因此,我們必須要訓練自己,將這些普遍存在的惡習視為不值得我們去恨、荒謬可笑的事情。我們應該學習德謨克利特,而非赫拉克利特。每當這兩位出現在公眾場合,後者總是在哭,前者卻總是在笑。後者總是認為人類所有的活動都是可悲的,而前者則覺得它們只是可笑。我們不要將凡事看得太重,用一顆包容之心去忍受:比起為生活哀嘆,對其嘲笑更符合文明的發展。要記住,能夠對生活報以一笑的人,往往要比那些用悲觀的眼光打量它的人更優秀,因為前者依然認為生活存在希望,而後者之所以悲傷,是因為他們壓根不覺得有辦法改變現狀。總而言之,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不吝惜自己的微笑,都要比放縱自己哭泣,更能體現一個人傑出的心靈。 It is not that we have a short time to live, but that we waste a lot of it. Life is long enough, and a sufficiently generous amount has been given to us for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if it were all well invested. So it is: we are not given a short life but we make it short, and we are not ill-supplied but wasteful of it. Just as when ample and princely wealth falls to a bad owner it is squandered in a moment, but wealth however modest, if entrusted to a good custodian, increases with use, so our lifetime extends amply if you manage it properly. Life is long if you know how to use it. 'It is a small part of life we really live.' Indeed, all the rest is not life but merely time.
書評
在蘇格拉底逝世後的一個世紀左右,也就是公元前4世紀末至3世紀初,西提烏姆的芝諾(Zeno of Citium)在雅典城邦創立了一個新的學派。最初,他的追隨者們被稱為「芝諾學派」(Zenonians),但由於芝諾經常在雅典公民廣場西北角的「畫廊」(Stoa Poikile)散步、講學,他們後來就被稱為「畫廊處的人」(men from Stoa),學派也因此被稱作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斯多亞派」或「廊下派」(Stoics)。
該學派歷史悠久,至少長達三個世紀。通常認為,該學派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1)早期,主要指學派創立到公元前2世紀晚期,代表人物有芝諾、克萊安塞斯(Cleanthes)與克呂西波(Chrysippus);(2)中期,主要指希臘化時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巴內修斯(Panaetius)與他的學生波西多紐斯(Posidonius)。在這段時期,學派的研究中心逐漸從雅典轉移到其他城市,如羅馬;(3)晚期,主要指羅馬帝國時期,代表人物有元老院議員塞涅卡、奴隸愛比克泰德(Epictetus)與皇帝馬克·奧勒留(Marcus Aurelius)。但實際上,斯多亞派的理論影響要更加久遠,我們在中世紀經院哲學、蘇格蘭情感主義、斯賓諾莎、蒙田、帕斯卡爾、康德等人的理論中都能清晰地看到斯多亞思想的遺產。時至今日,在美國著名古典學家、政治哲學家瑪莎·努斯鮑姆等人那裡,我們依然能看到斯多亞派寶貴的思想財富。
就這三個階段而言,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它們之間的融貫性與相似性;但與此同時,他們之間的差異也是非常鮮明的。早期斯多亞主義者依然受到蘇格拉底的影響很深,尤其受到小蘇格拉底學派中的犬儒主義影響很深,他們的主要論敵是伊壁鳩魯主義。因而,他們討論問題的概念、方式與關切點依然與整個古希臘哲學十分密切。而中期的斯多亞主義則體現出了一種折中主義,他們主要通過吸納柏拉圖主義、亞里士多德主義等學派的哲學內容,以應對懷疑論的威脅。最後,晚期斯多亞主義的最大特色則是他們逐漸拋棄了希臘哲學式的研究方式,而是傾向於直接利用早期斯多亞學派的哲學術語進行道德勸誡。換言之,按照今天的視角來看,他們更像是勸人向善的道德家,而非從事理論研究的哲學家。
正是由於晚期斯多亞派的這個特點,他們的作品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幾乎所有人,在不需要任何哲學背景的前提下,都能從他們的作品那裡體味什麼是人生,以及我們該如何生活。此外,晚期斯多亞主義相對更加流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文獻問題。由於早期斯多亞學派的原著留存下來的很少,而且大多是一些殘篇。我們便只能通過第歐根尼·拉爾修、西塞羅等人的轉引或論述去了解他們,這就為我們的研究增添了很多困難與不確定性。相較而言,晚期斯多亞主義者的著作則相對完整的保存下來。
其中,本書的作者呂齊烏斯·安涅·塞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公元前1年—公元65年)就是一位多產的作家,甚至可以說是斯多亞學派中最多產的一位。他留下了許多作品,尤為著名的便是他的《道德書簡》(Epistles),也就是本書的母體。他本人曾被稱為小塞涅卡,這是因為他的父親是羅馬元老院的議員,享有很高的聲譽。小塞涅卡是尼祿年輕時候的導師與顧問,但他卻沒有得到尼祿的青睞。最終,他為了逃避尼祿的憤怒而選擇了自殺。顯然,這種失敗的輔佐經歷卻並不影響他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之一。
本書則選擇了塞涅卡在今天依然非常流行的五篇信箋或文章,分別是:《論生命之短暫》《論心靈之安寧》《論天意》《論閒暇》和《論幸福生活》。她們經常出現在各種摘編本里,並且每篇都有多個譯本。
《論生命之短暫》(De Brevitate Vitae)想要告訴我們,與其抱怨生命太短,不如學會珍惜時間。因為只有庸人們才會放縱慾望,才會為了財富、權力等外在善一生處心竭慮。他們浪費時間且不自知,到頭來卻還要抱怨時間不夠。相反,只有熱愛智慧的人,「只有潛心鑽研哲學的人,才是真正悠閒自在、真正活過的人」。
有學者認為,《論心靈之安寧》(De Tranquilitate Animi)在塞涅卡的著作中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只有它真實地體現了塞涅卡與塞雷努斯兩人之間的交流。這篇文章同樣說明了心靈之困擾主要源於我們對外在事物的執着。於是,他建議我們要實現靜心,要在履行自己政治義務的同時,熱衷於智慧與沉思。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心靈之安寧」或「靜心」其實是古希臘倫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即εὐθυμία/euthumia。該術語最早得到了德謨克利特的重視,主要指靈魂處於好的狀態之中,或各部分達到了均衡,沒有鬥爭與紛擾。因而,euthumia便是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一個善/好,或一個目的。普魯塔克亦曾專門撰文討論過這個概念。
《論天意》(De Providentia)在早期有一個很長的標題,叫《為何有些不幸會發生在好人身上,儘管天意存在》,也就是該文開篇所提到的那個問題。在這裡,塞涅卡表達了斯多亞派常見的一個倫理觀點,即:那些看似不幸的事情,其實對我們而言都是有益的。或者說,現實所發生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通過智慧,我們都能從中獲益。直到今天,我們對這種想法似乎也不陌生。但我們樸素的想法,其實和斯多亞派的觀點還是有些背景性與框架性的差異。我也曾撰文區分過斯多亞派的觀點與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等類似現象有何不同,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另外,這個問題還與斯多亞學派的自然觀或宇宙觀有關。簡言之,他們認為自然或宇宙體現了一種完美的理性與智慧(這種觀點的繼承者則是斯賓諾莎與萊布尼茨等),並且萬事萬物都有一種必然性(這與他們的論敵——強調偶然性的伊壁鳩魯學派針鋒相對),因而「以惡報善」似乎違背了這種宇宙觀。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是要安慰那些遭遇厄運的人,而且還有助於他們維繫其自然學理論的正確性。
《論閒暇》(De Otio)是古希臘常見的一個話題,它涉及到古希臘哲人長久以來所爭論的「政治/實踐生活」與「哲學/理論生活」之間的張力。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曾經明確區分了閒暇(σχολη/scholē)與消遣、放鬆、娛樂等之間的不同。簡言之,閒暇不以快樂為目的,也不是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是為了高尚和自由,它是因其自身故的。於是,只有智慧之人,才能真正享有閒暇。而在該文中,塞涅卡則通過討論閒暇,再次回應了人們在一生中應該如何應對入世與出世之間的關係。在他看來,投入到公民生活之中與享受閒暇之間,並不存在實質性的衝突。
最後,《論幸福生活》(De Vita Beata)則討論了古希臘倫理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幸福(εὐδαιμονία/eudaimonia)。除了昔勒尼派(Cyrenaics)之外,幾乎所有的古希臘倫理學派都把幸福作為人生的最終或最高目的,只是他們對「幸福」的解釋不盡相同。就此而言,包括塞涅卡在內的斯多亞派則認為,幸福的充分必要條件是理性或美德。換言之,只要我們擁有了理性或美德,我們就獲取了幸福。同時,也只有理性或美德是獲取幸福的手段,而所有的財富、權力等外在善都無助於我們實現這個目的。
囿於篇幅所限,我就簡單介紹到這裡。由衷地希望每一個讀者,無論是否贊同,都能從閱讀塞涅卡這裡找到智慧、幸福與靜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