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內容簡介

《香水》作者聚斯金德唯一非虛構作品。

直面人生亟待思考的兩大命題,俯瞰人性複雜幽微的深淵。

聚斯金德在這部篇幅不長的作品中探討了愛和其永恆的對手——死亡的關係,援引哲學、文學,宗教故事和神話傳說,及至現代生活中的三個例子,向我們呈現了兩者間相生相伴又對立衝突的聯繫,促使讀者思考世人如何看待愛與死亡,以及它們在文學和哲學作品中的樣貌。愛情既能讓人感覺幸福,也會帶來無盡的痛苦,愛情不只是隨便一種分子,可以改變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把我們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作者進而對比了耶穌和古希臘神話中俄耳甫斯的命運遭際,講述他們如何試圖用愛戰勝死亡。

在這本小書里,讀者不僅能領略柏拉圖和蘇格拉底的學說觀點,也有幸體味克萊斯特、司湯達、奧斯卡•王爾德、托馬斯•曼、歌德等人的宏旨高論,並進而體悟到聚斯金德本人寫作中涉及愛欲和死亡之間永恆糾葛的命題。

作者簡介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 Süskind),德國當代知名作家。他的處女作《低音提琴》於1981年9月在慕尼黑首演,至今仍常演不衰。1984年,聚斯金德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香水》,出版後轟動了德語文壇,後被譯成多種語言。他還著有中篇小說《鴿子》,《夏先生的 故事》及其他一些非虛構作品,在當代德語文學界具有顯著的影響力。

譯者

沈錫良

1965年12月出生,上海崇明人。1988年7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長期從事現當代德語文學譯介工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翻譯家協會理事,副譯審。

迄今已在海峽兩岸三地出版包括諾貝爾獎得主作品在內的譯著近四十種,計四百餘萬字。代表性譯著有《精神療法》《托特瑙山》《大賭局》《今天我不願面對自己》《愛情謊言》《公雞已死》《你的奧爾加》等。

原文摘錄

順便說一句,這種因愛變傻的現象,絕不僅限於具有性色彩的那種。我們同樣常常從父母對缺乏教養的孩子盲目的愛中,從修女對遠在天堂里的上帝的心靈之愛中找到這點一一更別談臣民對祖國或者對敬愛的元首的頂禮膜拜之愛。和付出這種愛相伴隨的,始終是失去理智、自暴自棄以及由此產生的未成年狀態。這個結果在毫無危險的情況下是可笑的,在最惡劣的情況下則是世界政治的災難。 應該承認,俄耳甫斯的言語以令人舒心的方式有別於拿撒勒人耶穌粗魯的命令口吻。耶穌是一個狂熱的傳教士,他的目的不在於說服他人,而是要求無條件地服從他。他發表的意見里充斥着命令、威脅以及那一再反覆出現的不容爭辯的「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那些不寄望於愛一個人,而是要愛人類並且要拯救人類的人在任何時代都是這麼說的。可俄耳甫斯只愛這一個人,而且他也只想拯救她:歐律狄克。因此,他的語氣更可親,更友好,他在為自己辯解一他想要的是贏得好感和討人喜歡。

書評

《論愛與死亡》是一篇兩萬多字的社會學論文,當然,也可當散文看。

談到愛,聚斯金德列舉了三個真實的例子:一對大庭廣眾之下毫無顧忌的青年男女、兩位歷盡滄桑重又陷入愛河的中老年男女、一位老年作家埋在心底的對服務生的同性愛戀,然後旁徵博引司湯達、歌德等人對愛的認識和經歷,指出「相愛中的情侶往往容易陷入集體孤獨症。」對於愛到底是什麼,作者只是發出了一串疑問,沒有給出自己的答案,而是大聲呼喚「救命,蘇格拉底,救命!」

相對愛的討論,由愛的主題進入死亡的主題後,聚斯金德寫得更加冷峻和深入。愛如果失控,和殘酷和死亡直接相連。王爾德筆下的莎樂美求愛遭拒後,因愛成恨,誘使他人砍下約翰的頭,「幸福地親吻滴血的嘴唇」。德國劇作家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終生都困於「自殺和共同自殺」的迷狂,1811年,34歲的克萊斯特開槍打死了有共同話語的女友亨利特,之後朝自己嘴裡開槍,實現宿願。 這些極端的例子,讓人看到愛的迷狂與死神暗暗牽手的恐怖。

作者對於古希臘神話俄爾甫斯的故事,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更可看出聚斯金德對於愛和死亡的看法。俄爾甫斯是樂神繆斯之子,愛人歐律狄克被毒蛇咬死後,俄爾甫斯到地獄追趕歐律狄克。守護神也被俄爾甫斯的音樂征服,同意解除死亡之約,並將歐律狄克送回人間,但要求在通過地獄之界時,俄爾甫斯不能偷看歐律狄克一眼,否則將永遠失去戀人。 而就在看到人間的界線處,俄爾甫斯回頭看了歐律狄克,從而再次,也是永遠失去了愛人。陷入痛苦和抑鬱的俄爾甫斯最終被酒神手下的狂女們分屍,腦袋釘在古琴上被拋進河裡,嘴裡仍不斷喊着「歐律狄克」。和前兩個故事的殘酷比,這個故事是悽美的,作者由此感嘆:這是一個失敗的故事,但「儘管他失敗了,可恰恰是因為他的失敗,完全毋庸置疑,俄爾甫斯是一個更完整的人。」

人的一生無論經歷過何種美好或者殘酷,有愛有情,才是一個完整的人。這大概是聚斯金德在對愛與死亡兩大人生命題進行探討後,所要表達的明確主題吧?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