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鹿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9月17日) |
許鹿希(、副教授、教授) | |
---|---|
出生 | 1928年8月 |
國籍 | 中國上海 |
職業 | 副教授、教授 |
許鹿希 (1928年8月 - ) 1953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留校在解剖學教研室任教,先後被聘為講師、副教授、教授等職,並且是北京醫科大學較早確認的博士生指導教師之一,在教育戰線上,辛勤耕耘已有四十六個春秋。是九屆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許德珩之女,"兩彈元勛"鄧稼先夫人。先後出任過北京醫學院解剖教研室黨支部書記和基礎醫學系黨總支書記等職務。 許鹿希 (1928年8月 - ) 1953 年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留校在解剖學教研室任教,先後被聘為講師、副教授、教授等職,並且是北京醫科大學較早確認的博士生指導教師之一,在教育戰線上,辛勤耕耘已有四十六個春秋。是九屆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許德珩之女,"兩彈元勛"鄧稼先夫人。先後出任過北京醫學院解剖教研室黨支部書記和基礎醫學系黨總支書記等職務。
個人成就
四十餘年來許教授一直從事人體解剖學和神經解剖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工作中兢兢業業,一絲不苟。近年來主要參加七年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工作,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誨人不倦。教學中對教學質量尤為重視,從大課講授到實習小課,許教授都親力親為,從不懈怠。許鹿希教授尤其注重對年輕教師的指導和培養。為儘快提高青年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獨立任教能力,許教授在把年輕教師推上教學第一線的同時,都給以悉心指導。對他們的大課講稿逐字修改並親自指導試講。對實習課的準備更加具體,凡要求學生觀察掌握的結構,許教授都親自指導年輕教師課前一定看到並熟悉掌握。儘管課前已經充分準備,上課時許教授仍然親自到實習室,以自己的言傳身教為他們樹立了具體的典範。
為提高研究生的外語水平,許教授克服了許多困難,在解剖教研室率先開展了專業課的英語教學,同時還堅持了對研究生的專業外語指導。在專業外語教學中充分利用錄音、錄相等視聽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許教授在神經解剖學領域內造詣頗深。早在六十年代初,就與同事們一起翻譯了當時國際上頗負盛名的Strong氏的《人類神經解剖學》一書,為促進我國神經解剖學的發展發揮了良好作用。80年代初神經免疫細胞化學方法在國際上剛剛興起,許教授肩負重任,赴美訪問學習三個月,並立即組織了國內首屆神經免疫細胞化學技術講習班, 除請美國著名學者Swanson來校講學外,還親自組織了技術示教。 參加者來自二十餘所兄弟院校,從而使這一新技術在國內迅速推開,為我國神經解剖學研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多年來,許教授的研究工作涉及針刺麻醉原理的形態學研究,腦對植物性神經系統的調節機制及纖維聯繫,腦內臟調節中樞的化學解剖構築及多種神經遞質在中樞神經內的分布及變化等多個領域,先後總結髮表論文數拾篇,並先後培養碩士生10名,博士生兩名,博士後出站一名。
許教授在完成繁重的教學科研工作的同時還十分關心解剖教研室的發展。在教研室處於困難時期,許教授不顧年邁多病,毅然承擔了教研室主任的重擔。在任職期間,一方面組織教學和科研工作,另一方面積極推動教研室的教材建設,我系編寫的研究生用《實地解剖學》《神經解剖學實習》和《神經組織切片技術》等教材和專著都是在這一時期落實編寫的。總之,四十餘年來,許教授孜孜不倦地耕耘在祖國的教育戰線上,為黨的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許教授的學術造詣受到解剖學同道的讚譽,她的高尚師德贏得了莘莘學子們的敬佩。
個人生活
1958年,鄧稼先接受國家最高機密任務-秘密研製原子彈。隨後他人間蒸發,隱姓埋名,進入與世隔絕的西北戈壁。28年間,他帶領團隊,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研製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顆中子彈。整整28年,鄧稼先生死未卜不知去向,他的夫人許鹿希信守離別時相互託付的諾言,無怨無悔痴情等待。28年後的1986年,夫妻再度重逢,鄧稼先卻因為核輻射身患重病,一年後在妻子懷中離開人世。至今,許鹿希依然以對丈夫綿延無盡的柔情,演繹着一段人間少有的高濃度的至愛。這份愛情中折射出的生命之絢爛、信仰之聖潔、品格之純淨讓人不禁熱淚奔騰。
個人榮譽
曾獲獎: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集體獎, 1978年北京市科技一等獎, 合著《神經解剖學》獲1990年全國優秀圖書二等獎, 1999年北京醫科大學"桃李獎"
視頻
大揭秘 15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