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許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徐渭
徐渭
出生 1521年3月12日
中國紹興府山陰縣
逝世 1593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藍精靈
職業 演員
知名作品 畫作《墨葡萄圖》;雜劇《四聲猿》;戲曲理論《南詞敘錄》等

人物生平 才名早揚


於明武宗正德十六年二月初四日(1521年3月12日)出生于山陰觀橋大乘庵東(今浙江紹興)一個趨向衰落的大家族。其父徐鏓曾任四川夔州府(治今重慶市)同知。徐鏓

生下徐淮徐潞兩個兒子;繼娶苗氏,不曾生育。徐鏓晚年納妾才生下徐渭,由嫡母苗夫人撫養。在徐渭出生百日後,徐鏓便去世。十歲時,徐渭的生母又被苗氏逐出家

門,骨肉分離,對他而言刺激頗深。徐渭十四歲時,苗夫人去世,徐渭隨長兄徐淮生活。二人年齡相差三十多歲,又缺乏手足之情,相處得不甚愉快。

徐渭成年後「貌修偉肥白,音朗然如鶴唳」,時常中夜呼嘯,宣洩憤慨。所作的詩文恣露胸臆、奇傲縱誕,有超軼千古的不羈之感。嘉靖二十年(1541年),二十一歲的

渭入贅紹興富戶潘氏,並隨任典史的岳父潘克敬遊宦陽江(今屬廣東),協助辦理公文,對官場情況開始有所了解。不久,他又返回山陰,參加鄉試,往返於浙粵兩地 徐。

在往返浙粵的途中,徐渭還乘興登南昌滕王閣,游梅嶺觀音洞。於沿途吟詩賦辭,流露出平生以來少有的樂觀情感。他還與山陰文士沈鍊蕭勉陳鶴柳文等結為文

社,被時人稱為「越中十子」。在廣交文友的活動中,徐渭轉而博採眾長,文學與藝術的修養得到迅速提高。沈鍊曾誇獎他說:「關起城門,只有這一個(徐渭)。」

命運多舛

自幼以才名著稱鄉里的徐渭,卻在科舉道路上卻屢遭挫折。嘉靖十九年(1540年),二十歲的他考中了秀才。此後,徐渭兩次參加紹興府鄉試,直到四十一歲時,經歷了

八次考試的他,始終也未能中舉。此外,二十五歲時,徐家財產又被豪紳無賴霸占,所屬的房產、田園,蕩然無存。二十六歲時,徐渭的愛妻潘氏又得病溘然去世。人亡

家破,功名不第,使徐渭不知所措。為了謀生,他離鄉背井來到太倉(今屬江蘇),卻不得要領,只能徒勞而返。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徐渭開設「一枝堂」,招收學童,教私塾以糊口,並且開始追隨季本王畿等人,研習王守仁的學說。次年,徐渭不顧世俗偏見,把母親接回

自己家中。

徐渭在鑽研學問同時,對政局十分關心。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秋,蒙古首領俺答率軍在北京一帶擄掠,史稱「庚戌之變」。徐渭聽聞此訊後,義憤填膺,揮筆創作

《今日歌》、《二馬詩》等,痛斥權臣嚴嵩誤國。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徐渭考中鄉試的初試,並受到浙江提學副使薛應旂的賞識,拔為第一,增補為縣學廩膳生。但在複試時,徐渭仍未中舉。


徐渭《墨花圖》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進犯浙閩沿海,紹興府成為烽火之地。平時好閱兵法的徐渭,先後參加了柯亭、皋埠、龕山等地的戰役,並出謀劃策,初步顯示了軍事才

能。此時,徐渭引起了浙江巡撫胡宗憲的注意。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冬,升任浙閩總督的胡宗憲,欽慕徐渭的才識。經過多次相邀,胡宗憲終於將徐渭招入幕府,充當幕僚。

入幕之初,徐渭為胡宗憲創作了《進白鹿表》,受到明世宗朱厚熜的賞識。自此,胡宗憲對他更為倚重。

徐渭不滿於胡宗憲傍依權臣嚴嵩,但欽佩胡宗憲的抗倭膽略,感念他對自己的信任。經過一番猶豫,徐渭還是進入了總督衙署。

此後,徐渭隨總督府移駐寧波、杭州、嚴州(今浙江建德)、崇安等地。他「知兵,好奇計」,為胡宗憲謀劃,助其擒獲倭寇首領徐海、招撫海盜汪直。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嚴嵩被免職,徐階出任內閣首輔。在徐階的策動下,胡宗憲受到參劾,並於次年被逮捕至京(後因平倭有功,只受到免職處分),徐渭便離開

了總督府。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徐渭應禮部尚書李春芳之聘,前往京師。次年,因與李春芳性格不合,便辭歸故里。不料,李春芳不能容忍徐渭的辭聘,威脅徐渭歸復到他的

門下。徐渭只得趕回北京,請舊友說項,才算了結此事。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胡宗憲再次被逮入獄,並死於獄中,他原先的幕僚也有數人受到牽連。徐渭生性本就有些偏激,因連年應試未中,加上精神上很不愉快,此時

他對胡宗憲被構陷而死深感痛心,更擔憂自己受到迫害,於是對人生徹底失望,以至發狂。他寫了一篇文辭憤激的《自為墓志銘》,而後拔下壁柱上的鐵釘擊入耳竅,流

血如迸,醫治數月才痊癒。後又用椎擊腎囊,也未死。如此反覆發作,反覆自殺有九次之多。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徐渭在又一次狂病發作中,因懷疑繼妻張氏不貞,將其殺死,他因此被關入監牢,服刑七年。徐渭在獄中完成《周易參同契》注釋,揣摩書畫

藝術。徐渭在獄中七年,其中只在隆慶二年(1568年)生母病故時短期出獄,辦理喪事。

徐渭被下獄後,友人紛紛予以援助。其中援助最為有力的,先是禮部侍郎諸大綬,後是翰林編修張元忭(即明末著名散文家張岱的曾祖父),他們都是徐渭的至交,又都

是狀元出身,頗有聲望。在這些朋友的解救下,徐渭終於借明神宗朱翊鈞即位大赦之機獲釋。這是萬曆元年(1573年)的事,此時徐渭已經五十三歲。

萬曆三年(1575年),徐渭參加張元忭主持的《會稽縣誌》編修工作。

明神宗即位初年,由閣臣張居正主持國政。張居正對蒙古採取撫和的方針,徐渭對此表示讚賞。期間又過居庸關赴塞外,經戚繼光介紹,至遼東尋李成梁,教授其子李如

松兵法,並結識蒙古首領俺答的夫人三娘子。徐渭雖受吳兌等人受到敬重,但因健康不佳,只得於次年春經北京回到家鄉紹興,注釋郭璞《葬書》。

徐渭畫像

徐渭六十歲時,應好友張元忭之招去北京,但不久兩人的關係就惡化了。據張岱的記敘,張元忭是個性格嚴峻、恪守禮教的人,而徐渭卻生性放縱,不願受傳統禮法的束

縛。張元忭常常以封建禮教約制徐渭,這使徐渭大為惱火。他曾對張元忭說:「我殺人當死,也不過是頸上一刀,你現在竟要把我剁成肉糜!」由於和老友的交惡,加上

與官僚們交往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徐渭情緒鬱憤,舊病復發,便於居京三載後重歸家鄉。此後,徐渭便沒有離開過山陰。

晚年鄉居的日子裡,徐渭越發厭惡富貴者與禮法之士,所交遊的大都是過去的朋友和追隨他的門生。常「忍飢月下獨徘徊」,杜門謝客,據說有人來訪,徐渭不願見,便

手推柴門大呼:「徐渭不在!」張元忭去世時,徐渭往張家弔唁,撫棺慟哭,不告姓名便離去。

徐渭一生不治產業,錢財隨手散盡,此時只得靠賣字畫度日。但手頭稍為寬裕,便不肯再作。他的一班門生和晚輩的朋友,或騙或搶,從徐渭手中得到了不少他的作品。

徐渭晚年貧病交加,所蓄書籍數千卷變賣殆盡,常至斷炊。但他狷傲愈甚,不肯見富家貴室,低首乞食。有時豪飲酒肆,有時自持斧毀面破頭,精神病也日益嚴重。

抱憤而卒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徐渭在窮困潦倒中去世,終年七十三歲,葬於紹興城南木柵山。死前,徐渭寫有《畸譜》,記述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當他去世時,身邊唯有

一狗與之相伴,床上連一鋪蓆子都沒有。

主要成就

徐渭的文藝創作所涉及的領域很廣,但它們共同的特徵是:藝術上絕不依傍他人,喜好獨創一格,具有強烈的個性,風格豪邁而放逸,而且常常表現出對民間文學的愛好。

徐渭書畫作品

明代的詩壇,由於前七子與後七子的提倡,出現了一股擬古的風潮。這種擬古的風氣,在一定意義上有礙於詩歌藝術的發展。徐渭對此深致不滿,並作了尖銳的批評。他

說:「鳥學人言,本性還是鳥;寫詩如果一意模擬前人,學得再像,也不過是鳥學人言而已,毫無真實的價值。」徐渭自己的詩歌創作,注重表達個人對社會生活的實際

情感,風格略近李賀,問學盛唐,並雜取南朝,出入宋元,而終不失其為自我。這個傾向為稍後主張抒發性靈的公安派所繼承,對改變晚明詩風具有重要意義。公安派的

代表人物袁宏道對徐渭的詩有一段精彩的評述:「文長既不得志於有司,遂乃放浪曲櫱,恣情山水……其所見山奔海立。如寡婦之夜泣,羈人之寒起。當其放意,平疇千

里;偶爾幽峭,鬼語秋憤。」

徐渭的散文,以《自為墓志銘》一篇最為出色。此外,許多尺牘也很有特色,潑辣機智,幽默多趣,文風遠啟金聖歎一流。但總的來說,徐渭散文方面的成就不及詩歌。

書法成就

徐渭的書法和明代早期書壇沉悶的氣氛對比顯得格外突出,他最擅長氣勢磅礴的狂草,但一般人很難看懂,用筆狼藉,他對自己的書法極為喜歡,自認為「書法第一,詩

第二,文第三,畫第四」。

徐渭超越了時代,打破了以「台閣體」為主導的明代書壇的寂寞,開啟和引領了晚明「尚態」書風,把明代書法引向了新的高峰。陶望齡曾說過其書法「稱為奇絕,謂有

明一人」。袁宏道則稱:「予,而謬謂文長書決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論書法而論書神,先生者誠八法之散聖,字林之俠客矣!」

徐渭的書法及書法觀的產生,與明朝中、晚期的思想、文化、審美觀念巨大變遷相吻合。他的書法也是從吳門書派主張唐法的反叛中出發,繼而吸取北宋蘇軾、黃庭堅、

米芾追求藝術個性化的積極因素中走來。徐渭在《書季子微所藏摹本蘭亭》中所說的「時時露己筆意」的審美精神。他的原話是:「非特字也,世間諸有為事,凡臨摹直

寄興耳,銖而較,寸而合,豈真我面目哉?臨摹《蘭亭》本者多矣,然時時露已筆意者,始稱高手。予閱茲本,雖不能必知其為何人,然窺其露已筆意,必高手也。優孟

之似孫叔敖,豈並其鬚眉軀幹而似之耶?亦取諸其意氣而已矣。」

如果說徐渭的行書已用「己意」實現了對傳統筆法的改變,那麼,最大的改變是那些高頭大軸的中堂行草書。以前說「董其昌破壞了墨法」,在這則要說「徐渭破壞了筆

法」。徐渭在書法從卷冊翰札的文房把玩轉向廳堂展示審美的變革中,實現了作品創作中筆法的改造。《代應制詠劍草書軸》和《代應制詠墨草書軸》是其代表作。徐渭

這種借鑑於繪畫的點畫表現方法,是對晉唐筆法的創造性破壞。對於書法藝術這種美術化傾向的改變。

美術成就

明代的水墨寫意畫迅速發展,以徐渭為代表的潑墨大寫意畫非常流行。徐渭憑藉自己特有的才華,成為當時最有成就的寫意畫大師。他的寫意水墨花鳥畫,氣勢縱橫奔

放,不拘小節,筆簡意賅,用墨多用潑墨,很少着色,層次分明,虛實相生,水墨淋漓,生動無比。他又融勁健的筆法於畫中,書與畫相得益彰,給人以豐富的想象。

似與不似之間

徐渭的潑墨寫意花鳥畫,別開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鳥畫,兼收各家之長而不為所限,大膽變革,極具創造力。其寫意畫,無論是花卉還是花鳥,皆一揮而就,一切盡在似

與不似之間,對筆下的四時花木,畫家運用勾、點、潑、皴等多種筆墨形態,將牡丹之雍容、紫薇之雋秀、竹子之蕭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潔的神韻刻畫的入木三

分,分別舒展九尺與五尺的梧桐和芭蕉,直衝畫外,不見首尾,與密如驟雨的葡萄、虬如蟠龍的藤蔓構成了巨大的張力,充溢在畫面中的縱橫之氣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

有。他的水墨葡萄,串串果實倒掛枝頭,水鮮嫩欲滴,形象生動,茂盛的葉子以大塊水墨點成,風格疏放,不求形似,代表了徐渭的大寫意花卉的風格。豐富的運動軌跡

與濃淡、徐疾、大小、乾濕、疏密程度各異的筆蹤墨韻,無不具備振筆疾書的即興性和不可重複性,呈現出中國繪畫中最為強烈的抽象表現主義。這不是一般的描摹物

象,而是藝術的加工,使其蘊含某種內在的氣質、精神,這種氣質、精神又使欣賞者有如臨其境之感。徐渭筆下的南瓜、菊花圖,一氣呵成,驅墨如雲,氣勢逼人,同時

又恰如其分的駕馭筆墨,輕重、濃淡、疏密、乾濕極富變化。墨法上既呈隨意浸滲的墨暈,又見控制得宜的濃淡。雖然被徐渭自稱「戲抹」,然而在寫意中仍生動的傳達

出了花果的不同秉性和生韻。它的梧桐圖,只以潑墨筆法繪其一小部分,卻有使人聯想到挺拔正直的參天梧桐。正如翁方綱所說:「紙才一尺樹百尺,何以著此青林廬。

恐是磊落千丈氣,夜半被酒歌噓唏。」徐渭以其精湛的筆法,在似與不似之間,為欣賞者營造出一片開闊的審美天地。

書中有畫,畫中有書

徐渭在繪畫中,將自己的書法技巧和筆法融於畫中,使人覺得他的潑墨寫意畫簡直就是一幅慷慨淋漓的蒼勁書法。正如張岱所言:「今見青藤諸畫,離奇超脫,蒼勁中姿

媚躍出,與其書法奇絕略同。昔人謂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余謂青藤之書,書中有畫,青藤之畫,畫中有書。」他的《墨葡萄圖》,墨的濃淡顯示

了葉的質感,題詩的字體結構與行距不規則,如葡萄藤蔓一樣在空中自由延伸,書與畫融為一體。徐渭的書法造詣很高,其跌宕縱橫的筆法有助於繪畫藝術的巧妙變化,

如畫墨荷、葡萄,大刀闊斧,縱橫馳騁,沒有深厚的書法功力是難以做到的。徐渭曾做一幅《梅花蕉葉圖》,將梅花與芭蕉放在一起,並且在畫上題寫道:「芭蕉伴梅

花,此是王維畫」,顯示出徐渭與王維在某些構圖上的源流關係。當然,王維畫雪裡芭蕉,更突出一種禪機,即,使得雪的清寒與芭蕉的心空構成畫面的宗教底蘊,而徐

渭在這樣的畫面組合中,更突出一種超越時空的主體解放性。徐渭的書法和畫法都極為嫻熟,功底深厚,他的題字,如他的潑墨寫意畫,縱橫不羈,洋洋灑灑;他的潑墨

寫意畫,融合了精熟的筆法,意趣橫生,極富韻味。

畫如其人

徐渭平素生活狂放,對權勢不嫵媚,在當世凡前來求畫者,須值徐渭經濟匱乏時,這時若有上門求畫者投以金帛,頃刻即能得之;若趕在他囊中未缺錢,那麼你就是給的

再多,也難得一畫,實在是一位性情中人。徐渭的寂寞真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題墨葡萄詩》來概括:

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

徐渭一生命途多舛,遭遇坎坷,晚年悲苦淒涼,形影相弔,他將自己的悲憤和懷才不遇之感融注於筆端,創造了一幅又一幅驚世駭俗的水墨名畫。他筆下的墨竹,枝淡葉 濃,逸筆草草

筆底明珠無處賣,閒拋閒擲野藤中。

,竹枝氣勢勁健,竹葉俯垂含情,雖屬竹枝而高潔清爽之氣不減。這正是畫家身處下層,懷才不遇,品格高潔,絕世獨立人格的光輝寫照。他的潑墨牡丹,不拘於牡丹的

富貴高雅特徵,色彩絢爛,他卻常常以水墨繪之,有意改其本性,其目的是有賦予牡丹清雅脫俗的格調和神韻,所謂「從來國色無裝點,空染胭脂媚俗人。」

後世影響

徐渭的繪畫主觀感情色彩強烈,筆墨揮灑放縱,從而把中國寫意花鳥畫推向了書寫強烈思想情感的最高境界,把在生宣紙上隨意控制筆墨以表現情感的寫意花鳥畫技巧提

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中國寫意花鳥畫發展中的里程碑,開創了中國大寫意畫派的先河,為文人畫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其畫風對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濤、揚

州八怪以及近現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戲曲成就

徐渭既採用北雜劇的形式,又吸收南曲的自然格律,創作有雜劇集《四聲猿》,其中包括《狂鼓史漁陽三弄》、《玉禪師翠鄉一夢》、《雌木蘭替父從軍》、《女狀元辭

凰得鳳》四個獨立的戲。《狂鼓史漁陽三弄》又稱《陰罵曹》,是有感於嚴嵩殺害沈鍊之事而創作的,表現出狂傲的反抗精神。後兩個戲都是寫女扮男裝建功立業的故

事,反映了他對婦女的看法,有一定的反封建意義。這些作品都打破了雜劇固定的格式,為戲劇形式上的多樣化開拓了門津。《四聲猿》,高華爽俊,有着反抗思想與革

新精神,對明代中後葉的戲曲創作起到重要的影響。湯顯祖曾說:「《四聲猿》乃詞壇飛將,輒為之演唱數通,安得生致文長,自拔其舌!」

此外,徐渭對當時流行的輕視南戲之風非常反感。他認為南戲有自己寬鬆自由的格律,受到民間的歡迎,它通俗、多采,「無今人時文氣」,可是卻「無人選集,亦無表

其名目者」。為此,徐渭寫下了《南詞敘錄》,首次對南戲加以總結,研究了南戲的藝術特點,著錄了宋元南戲六十種、明初戲文四十七種,以反對戲曲創作的駢麗風

尚,扶植新興的俗曲。這是中國第一部關於南戲的理論專著,在戲劇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雜劇《歌代嘯》、小說《雲合奇縱》(即《英烈傳》),據說也是徐渭所作。

在戲劇理論方面,徐渭主張「本色」,即戲劇語言應當符合人物的身份,應當使用口語和俗語,以保證人物的真實性,而反對典雅的駢語,過度的修飾,這些看法都頗有見地。

軍事成就

徐渭文自負才略,喜出奇謀,談論行軍打仗的形勢策略大多得其要領。擔任胡宗憲的幕僚時,協助其抗擊倭寇,並參與制定誘降海盜汪直、徐海等人的計謀。

藏書成就

徐渭生平喜愛藏書,購書有近萬卷,書樓有「青藤書屋」,一稱「榴花書屋」,畫家陳洪綬題匾額,至今猶存。他的藏書、藏畫印章有「文長氏」、「石鷗館」、「辛卯

七十一」、「華暗子云居」、「龍啞大家公」、「天池山人」、「青藤老人」、「秦田水月」等。

個人作品

徐渭傳世著作有《徐文長集》、《徐文長三集》、《路史分釋》、《徐文長逸稿》、《南詞敘錄》及雜劇《四聲猿》等,雜劇《歌代嘯》、小說《雲合奇縱》(即《英烈


傳》)等,據傳也是徐渭所作。今人輯有《徐渭集》。

徐渭傳世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圖》軸、《山水人物花鳥》冊(均藏故宮博物院)、《牡丹蕉石圖》軸,以及《墨花》九段卷(現藏故宮博物院)、《青藤書屋圖》、《騎

驢圖》等。

人物總評

徐渭像(清葉衍蘭繪)

徐渭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大才子」。鄭板橋對徐文長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稱「青藤門下走狗」。文學家、藝術家木心評其為「十足的天才」。他能謀善斷,幾

乎一己之力盡破多年的倭寇之患,晚年悉心培養名將李如松,使其建立不朽功勳。徐渭的詩,被袁宏道尊為「明代第一」;他的戲劇,受到湯顯祖的極力推崇。至於繪畫,他更是中國藝術史上成就最為突出的人物之一。

歷代評價

湯顯祖:此牛有千人之力。

陶望齡:晚歲詩文益奇,無刻本,集藏於家。予所見者,《徐文長集》、《闕編》二種而已。然文長竟以不得志於時,抱憤而卒。

袁宏道:①(徐渭書法)筆意奔放如其詩,蒼勁中姿媚躍出。余不能書,而謬謂(徐)文長書決當在王雅宜(王寵)、文征仲(文徵明)之上。不論書法,而論書神:先

生者,誠八法之散聖,字林之俠客也。②古今文人,牢騷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先生詩文崛起,一掃近代蕪穢之習,百世而下,自有定論,胡為不遇哉?③文長眼

空千古,獨立一時。當時所謂達官貴人、騷士墨客,文長皆叱而奴之,恥不與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徐文長傳》)

梅國楨:文長病奇於文,人奇於時,詩奇於字,字奇於畫,無之而不奇,斯無之而不奇也。

查繼佐:①渭貌修偉,音朗然如鶴唳,常中夜呼嘯,忽群鶴應之。②水田月誠所謂鬼才也。不得志於時,事事求死,以為造化無生渭處,而渭卒生。渭畫一物生動,書亦

遒出,不飽荒粒。詩自為格,喜不拾七子之餘。

徐渭作品

黃宗羲:豈知文章有定價,未及百年見真偽。光芒夜半驚鬼神,即無中郎豈肯墜?(《青藤歌》)

張廷玉:歸有光頗後出,以司馬、歐陽自命,力排李、何、王、李,而徐渭、湯顯祖、袁宏道、鍾惺之屬,亦各爭鳴一時,於是宗李、何、王、李者稍衰。

齊白石:青藤(徐渭)、雪個(八大山人)、大滌子(石濤)之畫,能橫塗縱抹,余心極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為諸君磨墨理紙。諸君不納,余於門之外,餓而不去,亦快事故。

石濤:青藤筆墨人間寶,數十年來無此道。

吳昌碩:青藤畫中聖,書法逾魯公。

錢基博:山陰徐渭字文長、公安袁宏道字中郎以清真藥雕琢,而不免纖窕,則江湖才子之惡調也。

黃賓虹:紹興徐青藤,用筆之健,用墨之佳,三百年來,沒有人能趕上他。

白壽彝:徐渭一生,才藝縱橫,在強大的封建勢力壓迫下,力圖追求個性解放,而又難以擺脫自身的傳統意識,八赴科試,敗北以終,惟從詩文書畫創作中尋求個人尊嚴的表露,汪洋恣肆,著作宏富。

軼事典故

胡宗憲對他更為倚重,對他放任的性格,也格外優容。陶望齡《徐文長傳》記載說:徐渭常常與朋友在市井飲酒,總督府有急事找他不到,便深夜開着大門等待。有人報

告胡宗憲,說徐秀才正喝得大醉,放聲叫嚷,胡宗憲反而加以稱讚。當時胡宗憲權重威嚴,文武將吏參見時都不敢抬頭,而徐渭戴着破舊的黑頭巾,穿一身白布衣,直闖

入門,縱談天下事,旁若無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