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許河鎮位於江蘇省東台市東南部,著名雜技之鄉,毗鄰三倉、新街、唐洋、南沈灶等鎮,總面積106.91平方千米(2017年),轄20個村、全民創業園區。省道226和許安公路分南北、東西走向呈「T」字狀穿越全境,是江蘇省最早對外開放鄉鎮之一。全鎮常年籠存家禽超1000萬隻,日上市肉用雞3萬隻、鮮蛋200噸以上,素有「江蘇禽蛋第一鎮」美譽。圍繞「跨越發展、富民強鎮」目標,大力培植家紡繡品產業,發展電腦繡花,行業生產主體設備電腦繡花機猛增到600台,被省授予「江蘇家紡繡品名鎮」稱號。[1]

目錄

基本概況

相傳,清乾隆年間,有許氏豪門富戶來到屬地選址曬鹽包辦鹽場,並主持監工開挖了一條運鹽河,故名「許家河」。從此,鹽商、灶民和土著百姓們就沿着「許家河」兩岸集聚生活、生存,繁衍生息至今。逐漸形成集市和小街、集鎮後,因「許家河」而得名「許河」,並沿用至今。

許河鎮是東台沿海的革命老區。當年陳(毅)粟(裕)大軍在這裡浴血奮戰,父老鄉親們踴躍參軍支前,鮮血灑遍了這片熱土。蘇中抗日四分區聯合中學的舊址四倉村,聳立着一座「二戰」期間該村壯烈犧牲的16位烈士的紀念碑,向人們昭示着老區的光榮歷史。如今,改革開放使許河煥發了青春,五萬人民用汗水和智慧繪出了一幅具有現代氣息的秀美畫圖。

改革開放的春風又引發了許河人民發展市場經濟的更大熱情,私營企業象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 放眼許河大地,一片嶄新的秀麗景色到處充滿勃勃生機。老區熱土上的新一代正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大地上,迎着新世紀的曙光,踏着老一輩革命先驅的足跡,開創前無古人的現代化、城市化、工業化的嶄新事業。[2]

歷史沿革

解放戰爭時期,曾用名「許墩鄉」。建國後,大部分時間皆沿用「許河」地名。

1948年東台市縣分治,設立東台市,下轄東台、金拱、啟平、西溪四個鎮。同時設立東台縣,縣政府駐三倉鎮,許河為東台縣轄鄉。

1949年,東台市,東台縣合併為東台縣,縣政機關移駐東台鎮。

1950年12月,蘇北行政部批准東台市縣分治,設立東台市與東台縣,東台縣政府入駐三倉,許河鄉為東台縣下轄鄉

1953年,蘇南,蘇北,南京市合併為江蘇省。東台縣為江蘇省轄縣。

1954年,省政府撤銷東台市,東台市與東台縣合併為東台縣,縣政府移駐東台鎮,許河鄉為東台縣下轄鄉鎮。

1958年9月,上級撤銷許河鄉、高元鄉的建制,合併建立許河鄉。1959年4月1日許河鄉改建許河人民公社下轄28個大隊。1983年7月14日,遵照上級指示,改許河人民公社為許河鄉下轄32個行政村。1988年8月,許河撤鄉建鎮,實行鎮轄村制。許河鎮位於市境東南部,距東台市區45公里。面積106平方公里,人口5.3萬。黃河公路、富許公路縱橫過境。方塘河、三倉河流經鎮境。轄許河、東進、許南、許家、許樂、薛套、三總、四聯、楊東、萬灶、四倉、楊河、聯富、蘆河、高墩、東團、湖墩、解放、雲集、何灶、西灶、丁河鹽河、元官、高中、民理、腰余、元東、板魚、三苴、東勝、官洋32個村委會和鎮北、新南2個居委會。農業以種養業為主。鎮村辦企業有建材、機械、化工等廠。

經濟建設

為了積累資本、興鎮富民,許河鎮把發展多種經營作為基礎戰略,主抓傳統骨幹項目,猛攻特種養殖項目,快上立體種養項目,堅持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並重,從土地、資金、稅收等方面落實了10項優惠政策措施,戶戶培養致富能手,年年評選「十佳狀元」,組組有典型,村村有特色,以戶連村, 以村連片, 形成浩大聲勢。1996年林牧副漁產值在全省奪冠。多種經營的長足發展致富了千家萬戶,繁榮了一方經濟,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以繡品、飼料生產、救生器材、運銷、炕孵為主的個體私營企業大戶應運而生,帶動全鎮近半數的農戶開闢了新的發家致富之路。私營經濟已成為全鎮經濟的半壁江山,形成了以輕工紡織、機械、建材、飼料、工藝美術為主體的六大行業。全鎮現有私營企業248家,從業人員8650多名,獲東台市年度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優勝獎。

全鎮常年籠存家禽超1000萬隻,日上市肉用雞3萬隻、鮮蛋200噸以上,素有「江蘇禽蛋第一鎮」美譽。圍繞「跨越發展、富民強鎮」目標,大力培植家紡繡品產業,發展電腦繡花,行業生產主體設備電腦繡花機猛增到600台,被省授予「江蘇家紡繡品名鎮」稱號。[3]

基礎建設

10萬畝耕地建成了穩產高產農田。春來新禾吐翠,秋來遍地黃金,立體種植模式和特經作物的發展,使這片土地成了東台市域名副其實的「聚寶盆」。全鎮半數的農戶住進了別墅式樓居,展現出一派現代化農村的喜人景象。程控電話和有線電視進入千家萬戶,把許河建成「電話鎮」和「有線電視鎮」已列入迎接新世紀的獻禮工程。集鎮建設欣欣向榮,別墅區、農民街、商住樓、文化教育和行政服務中心的數十幢辦公樓鱗次櫛比,把「井」字型鎮區街道點綴得豪華氣派,異彩紛呈。境內總長一百公里的硬質路面使得村村通公路、組組通汽車成為現實。

文化建設

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成果得到鞏固,高標準的鎮中、小學建設基本完成,小學入學率、畢業率100%,初中年鞏固率達99.69%。學前教育、成人教育健康發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十分活躍。計劃生育工作成效明顯,已連續11年實現人口負增長。廣播電視事業繼續發展,有線電視門堂入戶率95%以上。全鎮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寬帶用戶分別達到11000戶、7000戶、140戶,均居全市各鎮之首。

工業現狀

許河鎮工業主要涉及繡品、食品、機械、紡織、化工、工藝絲毯等,具有區域經濟特色,形成集群優勢的是電腦繡品產業。許河鎮擁有電腦繡品生產企業88家,電腦繡花機500台,其中2004年新增220台,比2001年初增加了15倍。許河鎮現有繡品產業相關的企業有100多家,規模較大的有東台市銀河繡品有限公司、江蘇金鳳凰繡品有限公司,五分之一的農戶與電腦繡品產業相關聯,1000多名繡花工和6000多名「燙花女」從事繡品生產及後道工序加工。88家電腦繡品企業分別占鹽城市的59%和東台市的73%,蘇北地區有70%的電腦繡花產品出於許河,電腦繡品生產基地的規模和地位已明顯確立,成為全省具有一定影響的「繡品之鄉」。04年與繡品相關的企業工業總產值6億元以上,比2003年增長50%,比2001年增長近十倍,產業集群規模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2004年許河鎮家紡繡品企業106個,占許河鎮工業的71%,產值4.85億元,占全鎮工業的74.2%,銷售收入4.6億元,占全鎮的75.1%,利潤1226萬元,占許河鎮的77.7%,出口創匯5200萬元,占許河鎮的100%,從業人員10300人,占全鎮的88%。

許河雜技

東台市許河雜技是活躍在民間的一支文化奇葩,是流傳於東台市許河鎮境內的傳統雜技藝術,距今已逾120年的歷史。[1]許河雜技是東台市非遺名錄項目,是東台地區一枝獨秀的文化瑰寶。

社會事業

雲集村盲殘青年丁軍軍在世界盲人青少年田徑錦標賽上,喜獲100米、400米兩塊金牌,為祖國贏得了榮譽,為家鄉爭了光。228名特困戶和32名特困生得到及時有效的扶助。全年籌集公路建設資金200多萬元,總投入500多萬元,初步實現了「村村通」目標。許河鎮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寬帶用戶分別達到11000戶、7000戶、140戶,均居全市各鎮之首。

2005年,許河鎮被東台市委、市政府表彰為「中心村建設先進單位」、「人才工作先進單位」,獲市政府頒發的「財政貢獻獎」、「全民創業」、「發展現代農業」、「發展服務業」、「民政工作」、「農村衛生工作」、「農村文化工作」、「移民工作」、「安全生產工作」、「農村公路建設」等10多項嘉獎。[4]

特色產業

東台市許河鎮以繡花特色產品為載體,精心打造優勢產業,使電腦繡花產業「忽如一夜春風來」,呈燎原之勢,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燙花基地和蘇北新崛起的最大電腦繡品生產基地,贏得了「繡品之鄉」的美譽。 ——電腦繡花機總量急劇擴張,從業人數迅速攀升。許河鎮從事電腦繡花生產企業從90年代初的1爿發展到88爿,電腦繡花機從2000年底前的39台飛躍到500多台,機台增加13倍多,從業人數從3000人猛增到10000多人;昔日在外打工的農民不僅「鳳還巢」,還吸引了本省北幾縣和外省的姑娘「孔雀東南飛」,新增外地勞動力打工上千人。

——電腦繡花品種不斷出新,產品檔次日益提升。主產品從過去單一生產外貿窗簾,發展到以床罩、枕巾、被罩為主體的寢具和服裝、小商品等系列幾十個當家品種,上千個型號,中東地區國王王室的寢具繡品以及風靡一時的APEC會議國家首腦身着的唐裝,都與許河繡品結下了不解之緣。產品95%以上出口,在中東迪拜設立直銷窗口,每年可為國家創匯3000萬美元。

——電腦繡品產業升級延伸,行業鏈條變粗拉長。幾年前以「一枝獨秀」的手工操作燙花為主,現在發展成為電腦設計出樣生產,應運而生了與繡品生產相配套的制線、染色、面料、包裝等項目,形成了「百花齊放」的繡品產業群體。全年可生產電腦繡品6500萬件,銷售5億元,創利稅3500萬元。

——電腦繡花產業主導地位凸顯提升,全面小康進程顯著加快。繡品生產已成為全鎮主體經濟的強勢產業,70%的工業技改投入、70%的工商稅收、30%的農民收入都來自電腦繡花產業。一個四年前只有766萬元財政收入的鎮,迅速實現了財政收入超千萬元的突破。實現財政收入1747萬元,增幅48.6%,名列全市前茅。

許河電腦繡花產業初步形成一定規模,特色愈來愈凸現出來,鎮黨委、政府藉助外力,揚展特色優勢,在啟動民資的同時,着力把電腦繡花作為招商引資的一張「金字」招牌。一是推介自我,以優贏外。製作大型招商名片「錦繡許河」和畫冊宣傳優勢產業,來打動客商,帶着優勢談項目,談成項目壯大優勢。由港商和台商合作投資150萬美元生產經營台灣名牌「三朵花」床上用品項目,75%的產品將返銷國際市場。二是選准載體,以內引外。利用一批有經濟實力的企業,主動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外商合資合作。蘇星繡品有限公司與美國泛坦納公司合資1200萬元創辦了「江蘇金鳳凰紡織有限公司」。三是以大帶小,以小牽大。利用已有的骨幹企業和龍頭企業,通過縱向延伸,吸引上下游配套企業,並用現有的配套企業和產業優勢,吸引龍頭企業落戶,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鏈。[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