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講者(陳世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講者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講者》中國當代作家陳世隆的散文。

作品欣賞

講者

聽別人講,那總是講者的體會和認識,無論如何不一定能充分體現原著的各個方面,最起碼反映不出原著語言之美、藝術結構之巧、運思之妙。打個比方來說,打吊針輸葡萄糖和生理鹽水,雖然可以補充一些急需的營養,總是不如自己直接食用大餐美,不僅嘗不到食物的美味,其營養成分也很有限。況且,親自讀的過程,也是思考體悟的過程,認識字詞,欣賞精言妙語,既是審美享受,還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領悟更多更深的義理。倘若讀一遍意猶未盡,還可以反覆品味。而聽別人講,自己是被動的,只能跟着講的人走,自己思考反芻體味的機會很少。況且,講者水平、認識能力也各有差別,他的認識領會也不一定準確,如果講錯了對你可能造成誤導。前兩年我曾熱心收看央視《百家講壇》,聽了一些所謂名家的講演,可是當自己再讀原典時,往往發現有些講的並不準確,或有違歷史真相,或曲解原典本意。因此,我主張聽人講書不如親自讀書。尤其對經典著,無論歷史的、文化的、政治的還是哲學的,親自讀原著,就等於和名家先賢大師直接對話,獲得的知識要可靠得多。

這裡也順便談幾種關於對讀書的看法。有人把讀書看得很苦,認為太費腦筋。世上任何一項工作都有兩面性,有苦也有樂,讀書也不例外。如功利性讀書,為了升學,為了考公務員,為了晉升專業職稱等,在有限的時間內要掌握相關知識,就得吃苦。但是如果沒有這些功利追求,只是為了清神益智,提高修養,讀書也是一樂。這和與朋友高人聊天,說古論今,旅遊觀光、打牌下棋也沒什麼不同。再說費腦筋吧,身體四肢需用運動鍛煉,腦筋也需要一些鍛煉。讀書就是鍛煉腦筋有效方法,也是防止老年痴呆症之一法。有記者採訪上海一位102歲的老太太,她每天走一公里去圖書館讀書。問她長壽之道?她講了九個字:「身要動,腦要用,心要靜」。真妙!再一種是近多年來一些新聞媒體和學校,常常用讀書是「為了出人頭地」「改變命運」「跳出農門」之類的話,鼓勵青年人讀書。對此我是堅決反對的,覺得實在是一種誤導。這幾種說法實質是封建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翻版,完全有悖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讀書的目的在於「明理」,在於增進人格修養,在於提高工作能力,並不是為了高人一等,居於人上。袁隆平沒有「跳出農門」卻是世界級大師。

還有一說是「與其辛苦讀書不如拚命掙錢」。錢確實是好東西,身無分文,囊中羞澀,生活難以為繼不行。因此,把錢一概斥為「銅臭」,是迂腐,是虛偽。但是光有錢,腦子空空未免一身俗氣,算不上風彩的人生。況且家有萬貫,總有用完的時候;相比之下讀書掌握更多知識,卻是終生擁有的財富。知識學問無論怎麼支出,永遠不會「蝕本」不會發生「赤字」,更不怕強盜搶劫,強權占有。不知有朋友認可我的這一淺見否?

[1]

作者簡介

陳世隆,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