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路口(葉青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記得那路口》是中國當代作家葉青才的散文。
作品欣賞
記得那路口
我和幾個第一批轉正的同事被分配在大別山區的一所中學和兩所小學任教。那裡四山環合,澗狹谷深,就是晴天朗日,也難得見到巴掌大的一塊天。逼仄、壓抑,寂寞孤獨的情感與日俱增。幾個春秋下來,大家都有些耐不住那兒的寂寥和清冷了。有一天,我決定去拜訪一個老教師,聽母親說我們家和那老教師竟有點親戚關係,而他在教育界門路還比較寬,找他興許能幫上一些忙——將我早些調到山外面去。帶着點土特產,其實也不過是香菇木耳之類,裝在一個帆布包里。從家裡走時,一個同學的母親又叫我為她捎點鹹菜給兒子,正好她兒子那學校就在我去老教師家的路邊上。這樣兩手都沒空着,好在搭了一段路程的三輪車,下車後再走一個多小時就到了。
我在去老教師家和去那所學校的三差路口站住了,那兒有一塊莊稼地,地里有個老農正在鋤草。快正午了,烈日當頂,老人搖着一頂草帽當扇子,在使勁扇乎着。我站住是想圖輕鬆,讓他幫個忙,我想把自己的挎包丟在路口放一會兒,等把同學的鹹菜送到學校去,回頭拿挎包走路。這樣想着,就走到老人跟前,說明了我的意思,請他給我照看一下包裹。老人果然爽快地答應了,說他還有半塊地沒鋤完,叫我快去。
到學校里,不巧那同學正在為教務處油印材料,一時出不來。等了約一個多鐘頭,才把鹹菜交給他。我轉身就要走,哪知他一把拖住我,要留下喝茶吃水果。這樣邊吃邊聊,又過了半個多鐘頭。我心急火燎地出門往路口跑,抬眼卻沒見到鋤地的老人,也沒有我那隻黃帆布挎包。我想這可壞了,為圖輕鬆,隨便把東西委託給一個不認識的人,現在連他家在哪都不知道。正着急時,卻見斜對面一棵樹下站起個老頭,對我連連招手,原來正是那個鋤地的老農。
我心裡的彎子轉得太快了,以至於眼睛熱熱的。我從老人手中接過挎包,卻沒法感謝他,我身上連一包煙也沒裝,只能一個勁地在口頭上表示着謝意。我知道老人的地早就鋤完了,這麼熱的中午,老人為我守了兩個多鐘頭,耽誤了他別處的活兒。我說,老人家,您真守信用,換上別人說不定早把東西拿家裡去了呢。老人一笑,說:「怎麼會呢?你既然首先相信了別人,現在就不該有這樣的想法。」老人沒多說,只是把我上上下下打量了一遍,我想老人是驚異我怎麼說出那樣的話來。
中午的飯桌上,我對老教師提起了三岔路口的事。老教師說,年輕人,這會兒你該知道了吧?山里人就這麼純樸憨實,童叟不欺。你母親叫你來找我,想為你找找關係離開山里,到外面去工作,我看我再多勸你留下也是多餘,鋤草的老人就是一個明證,說明山里人是值得信賴的,因為他們的心靈敞亮着。與他們接觸,無論是對你們年輕人現在的工作還是你們將來的造就,都會大有益處。老教師說到這裡,定定地看了我那麼一會,我知道那是期待的目光,那裡面充滿着關切的善意和明睿的遠見。
此後,我放棄了調動的念頭,在跟我那同學相鄰的一所山里中學,一呆就是11年,由一個生疏的語文教師干到團支部書記、教導主任、副校長。我在這裡成家立業,生兒育女,成了大山里普通的一介山民。業餘時間不輟筆耕,發表了2000多篇文學作品和40多篇教育教學論文,並有幸加入了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散文學會和中國作家協會。山里人的川普善良,深深地影響着我,讓我堅持着自己的道德底線,用無私的愛去對待學生,最終多次獲得「道德標兵」和「省市優秀教師」的榮譽稱號。我想,在桑梓教育這條崎嶇小路上,該感謝的人實在太多,該記住的事更多,然而,不能不一再想起那個路口,以及老教師在飯桌上的教誨,還有那些把我當成了他們的孩子的山裡農民。清閒的時候,我常常憬悟,一輩子能夠跟那些心靈敞亮的人在一起,這不就是幸運,不就是福分嗎?即使人生走到了三岔路口,也會有誠信的人伸出手來拉你一把,指給你一條通達的大路。
我多麼希望能夠與同仁和朋友們一起分享關於人生路口發生的類似的故事。 [1]
作者簡介
葉青才,中國作協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高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