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心出家(游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讓心出家》是中國當代作家游宇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讓心出家
雖已立秋,但溽熱的炎夏似乎依然遙遠得不見盡頭。
不見盡頭的還有難耐的焦躁、無言的苦悶和對未來生活的深深迷惘。
於是,背負行囊,來到杭州,期冀江南的桂子和吳地的荷風掠過聞鶯的柳浪,平靜早已深深墮入塵世的浮躁心靈。
滿眼的青山和碧水,如五柳先生的桃源,畫軸般懸掛在心的世外,繁複而簡約,悠遠而近切。在韻味綿長的淳樸中把自己放逐成閒雲野鶴的村夫野老,粗衣竹杖芒鞋,着一葉扁舟,飲一壺濁酒,出沒於無常的風波,任一蓑濛濛煙雨,打濕寂寥的往事塵埃,驀然落定成一方阻擋誘惑的小小屏障,讓紛紛攘攘喧囂不已的世界瞬時沉寂。
而一次緣起清涼的邂逅,無意中將這種沉寂推向了極致。
在虎跑寺濃蔭匝地的恍惚中,我看到了弘一法師在幽暗的禪燈夢影里的拈花微笑,那一縷幽暗的禪燈夢影曾經讓多少迷途者幡然醒悟!
站在法師的精舍外,逼仄小屋的一角,一張簡陋的窄窄小床讓人無法相信那裡曾安臥過一個在多個文化領域都有極高造詣的大師:兩張本色長凳,一塊邊緣殘破的木板,八根竹竿撐起一頂破舊的蚊帳,迎面有四個大小不一的補丁。解說的文字表明,這確是大師的臥榻無疑了。此刻,它靜靜地沉浸在泛黃歲月的回憶里,安然自若地訴說大師曾經的故事,讓你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塵世里唏噓不已……
原名為李叔同的弘一法師,出身於天津鹽商巨賈之家。一生極富傳奇的人生角色變化,為中國近現代文化史增添了一道空靈澄淨神秘的色彩。在每一個行走的階段,他的才華都像夏夜的流星晶瑩明亮。天資聰穎的他,敏而好學,過目不忘:四歲學書法,八歲熟讀《詩經》、《四書》、《孝經》並師從書法篆刻大家學習篆刻,十四歲文采初露。他的一生經歷了四次大的變化:由富家翩翩公子變為留學生;由留學生成為教師;由教師成為道士;最後由道士成為和尚。而和尚的身份讓他的靈魂得到了徹底的自由:以戒為師,用最簡單的生活方式身體力行地完成自己對佛法的至誠弘揚,勸導芸芸眾生博愛、向善、惜福……
他說,人的痛苦往往來自於對物質的過度欲求。作為「二十文章驚海內」的文人,他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大師。無論在哪個方面的成就,後人都難望其項背。一幀信手塗鴉的寫意畫、一首臨風而就的詠物詩、幾方刀法精到的篆刻,都可保證他擁有錦衣玉食、豪宅香車。
可是,塵世的紛擾已使大師倦怠。人到中年的他,因為頓悟佛法的精妙,遂拋卻豪門深宅,離妻別子,淨身出戶,斷絕一切人間貪念,遁入空門。於是,在晨鐘暮鼓的裊裊餘音中,於青燈黃卷里痴迷地流連,而把物質需求降低至最少。你看,那一雙黃鞋,伴隨大師顛簸十六年,一柄洋傘,為他遮擋了二十五年的雨雪風霜……
看過大師的一張背影照:舉着一柄黑傘,一身黑布長衲,下擺已襤褸不齊,赤腳,穿過午後的烈日,順光里太陽下的影子已縮成一團,正安詳地行走。前面的華麗高樓和大師的背影比照,絲絲縷縷地彰顯了一種慈悲、樸素、無欲的原美。
站在著名畫家范曾繪就的弘一大師的肖像前,大師寧靜、寬容、慈悲的面容讓我心如止水。那麼個才華蓋世的天才,聽從內心的召喚,徹底告別他曾經擁有的塵世一切,該是何等的灑脫!對物質的無欲無求,卻使他在以後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得以心無旁騖地鑽研、弘揚佛法,從而讓自己的精神世界史無前例地豐盈!
於虎跑寺高高的台階眺望,不遠處,又一幢高樓拔地而起。物質正以不可遏制的速度無限蔓延,擠壓我們的生活空間和精神空間。痛苦、焦躁、抑鬱、迷惘已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病症。
如何構建我們內心的和諧?
恐怕只有降低我們對物質期望這一條路。
都像弘一法師出家,既不可能,也違背人性。但是,至少,我們面對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時,可以少一些欲求。
讓心出家。如何?
一陣涼風吹來,我感到了秋意的降臨。
那一縷禪燈夢影搖曳在心的深處。
作者簡介
游宇,原名胡安同,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生於河南固始,固始縣國機勵志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