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角苔 |
中文學名:角苔 界:植物界 門:苔蘚植物門 綱:角苔綱 目:角苔目 科:角苔科 屬:角苔屬 |
角苔(jiǎo tái),學名 Anthoceros punctatus L.,異名:Anthoceros nagasakiensis Anthoceros crispulus ,葉狀,柔軟,淡綠色或綠色,叉形分瓣呈不規則圓形,直徑0.5-3厘米,背面平滑,邊緣常有不規則的缺刻或裂瓣,腹面有假根,無中肋。 [1]
角苔形態特徵
每個細胞內有1個大型綠色載色體。雌雄同株。精子器常1-3個隱生於葉狀體內。頸卵器受精後,漸由葉狀體內部突出成長角狀的胞蒴。
中央有一中軸,成熟後,胞蒴呈2瓣分裂。孢子黃綠色,四分孢子型,有疣。假彈絲灰褐色,由1-4個細胞組成。不具蒴柄。
角苔生長環境
生長在土表、田窪邊。 Anthoceros punctatus L.&
角苔分布範圍
分布雲南,中國東北部,香港。
植物所發布高質量角苔參考基因組
2020-02-11 來源: 植物研究所
苔蘚類包括苔、蘚和角苔三大分支,是現存最早的陸生植物,代表了植物演化過程中從水生到陸生的過渡類群。長久以來關於早期陸地植物的起源與植物登陸一直存在諸多爭論和未解之謎。近年來,人們利用組學數據將早期陸地植物的系統位置爭論聚焦到了角苔類上。角苔類以其難解的系統位置、衍生與原始兼具的形態特徵、與細菌和真菌廣泛共生的特異現象而備受關注。
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布局與支持下,陳之端研究組於2008年啟動了角苔基因組測序計劃,多年來通過研究團隊間密切合作,創新研究方法攻堅克難,終於在角苔基因組的解析上獲得了突破。研究人員利用三代測序的Nanopore數據和二代測序的Illumina數據,通過一系列精細設計的去污染流程,得到了119 Mb (contig N50 796.64 kb,scaffold N50 1.09 Mb)的芽胞角苔(Anthoceros angustus) 基因組組裝結果,獲得了第一個高質量的角苔參考基因組。
該研究通過系統發育基因組學分析進一步確定了苔蘚類植物的單系性,並支持角苔類位於苔蘚類分支的最基部。研究發現,在植物登陸過程中,角苔可謂「輕裝上陣」,具有一套與其簡單的形態結構相匹配的低冗餘度的小基因組;同時其基因組又不失功能的完備性,包含了與植物發育相關的基本轉錄調控工具包。與之相對,在角苔基因組當中與RNA編輯、UV耐受以及抗脫水等環境適應相關的基因家族卻通過串聯重複獲得了擴張,同時角苔還受益於從土壤細菌和真菌轉移而來的基因,豐富了其抗性響應和代謝相關的基因組分。此前,角苔類是苔蘚類中唯一沒有完整解析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的類群,該研究彌補了這一空白,結合在其他苔蘚類植物中的相關報道,該研究認為從土壤細菌和真菌中「借」基因來更好地適應陸地環境是早期陸地植物的「通用」手段,進而深入揭示了苔蘚類植物對陸地環境的適應機制。
該研究成果於2月10日作為封面文章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Plants。植物所助理研究員張劍、博士付新星、助理研究員李睿琦,武漢大眾源生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博士趙翔、深圳仙湖植物園研究員劉陽,福建農林大學副教授李明河,比利時根特大學博士Arthur Zwaenepoel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植物所研究員陳之端、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劉仲健、深圳仙湖植物園教授張壽洲、比利時根特大學教授Yves Van de Peer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中科院國際研究與教育發展計劃、中科院戰略重點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深圳仙湖植物園、中科院植物所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福建農林大學蘭科植物保護和利用國家林草局重點實驗室等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