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覆盎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fù àng,解釋是喻著作無價值或無人理解﹐不被重視。[1]
![]() |
出處
《梁書·文學傳下·伏挺》:「 揚生沉鬱,且猶覆盎;惠子 五車,彌多踳駁。
解釋
喻著作無價值或無人理解﹐不被重視。
伏挺 [公元四八四年至五四八年]字士標,平昌安丘人,伏曼容之孫。生於齊武帝永明二年,卒於梁武帝太清二年,年六十五歲。(梁書本傳不着年歲。此依傳中「齊末,……高祖義師至,挺迎謁干新林,……時年十八」數語推得其生年)幼敏寤,七歲通孝經、論語。及長,有才思,好屬文。為五言詩,善效謝康樂體。父友樂安任昉見之,深相嘆異。齊末,州舉秀才,對策為當時第一。梁武帝入建康,挺迎於新林。武帝大悅,謂為顏子,引為征東行參軍。後除南台書侍御史,因事納賄,當被推劾。挺懼罪,遂變服為道人匿居。後遇赦,乃出。邵陵王好文義,深被恩禮,挺因此還俗。後卒於侯景亂中。挺著有邇說十卷,文集二十卷,行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