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要式行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要式行為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一個科技名詞術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詞解釋

要式行為是指依照法律規定,必須採取一定形式或履行一定程序才能成立的行為,如:票據行為就是法定要式行為。

法律行為的當事人必須遵照法律要求的形式,其法律行為方能成立。凡不具備法律規定的形式的民事行為便是無效的。

一般來說,要式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銀行借款合同、工程承包建設合同、融資租賃合同、技術轉讓合同、技術開發合同。

要式行為與不要式行為

要式行為是指必須採用某種形式,才能成立生效的行為。不要式行為則是指法律未規定特定形式,而可由當事人自由選擇形式成立的法律行為。法律沒有特別規定的行為,都屬於不要式法律行為。

區分這兩者的意義在於:不要式行為可以由當事人自由選擇民事行為的形式;要式行為要求當事人必須採取法定形式,否則法律行為不能成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