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風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風頌》是雪萊「三大頌」詩中的一首,寫於1819年。當時,歐洲各國的工人運動和革命運動風起雲湧。英國工人階級為了爭取自身的生存權利,正同資產階級展開英勇的鬥爭,

作品內容

西風頌
1
狂野的秋風啊,你這秋的精氣!
沒看見你出現,枯葉已被掃空,
像群群鬼魂沒見法師就逃避——
它們或枯黃焦黑,或蒼白潮紅,
真是遭了瘟災的一大片;你呀,
你把迅飛的種子載送去過冬,
讓它們僵睡在黑黢黢的地下,
就像屍體在各自的墓里安躺,
直到你那蔚藍的春天妹妹呀
對夢鄉中的大地把號角吹響,
叫羊群般的花苞把大氣吸飲,
又讓山野充滿了色彩和芳香。
狂野的精靈,你正在四處巡行,
既拉朽摧枯又保護。哦,你聽!
2
你呀,亂雲是雨和閃電的使者,
正是在你震盪長空的激流上
閃電被沖得像樹上枯葉飄落,
也從天和海錯綜的枝頭驟降:
宛若有個暴烈的酒神女祭司
把她銀髮從幽暗的地平線上
直豎向中天,只見相像的髮絲
在你洶湧的藍瑩瑩表面四起,
宣告暴風雨的逼近。殘年瀕死,
你是它輓歌,而正在合攏的夜
便是它上接天穹的崇墓巨陵——
籠着你聚起的全部水汽之力,
而黑雨、電火和冰雹也都將從
這濃雲中迸發而下。哦,你聽!
3
你呀,在巴亞灣的浮石小島旁
地中海躺着聽它碧波的喧譁,
漸漸被催入它夏日裡的夢鄉,
睡眼只見在那強烈的波光下,
微微顫動着古老的宮殿城堡——
那牆上滿是青春苔蘚和野花,
單想想那芬芳,心兒就會醉掉!
你卻又把它喚醒。為給你開路,
平坦的大西洋豁開深溝條條,
而在其深處,那些水底的花樹、
枝葉中沒有樹汁的泥濘密林
也都能立刻就辨出你的號呼,
頓時因受驚而開始瑟縮凋零
連顏色也變得灰暗。哦,你聽!
4
我若是被你托起的一片枯葉;
我若是隨你飛馳的一團雲朵;
我若是浪濤在你威力下喘息,
分享你有力的衝動,那自由,哦!
僅次於不羈的你;我若是仍然
在我的童年時代,仍然能夠做
你在天空邀游時的忠實夥伴——
因為那時,奔得比你快也未必
是夢想;那我就不會如此艱難,
無須這樣哀求你。請把我掀起,
哦,就當我是枯葉、雲朵或浪濤!
我,跌倒在人生荊棘上,滴着血!
我,太像你:倔強、敏捷又高傲,
但歲月的重負把我拴牢、壓倒。
5
讓我像森林一樣做你的詩琴,
哪伯我的葉像森林的葉凋落!
這兩者又美又悲的深沉秋音
你那呼嘯的浩蕩交響會囊括。
但願你這剛烈的精神我也有!
但願一往無前的你也就是我!
請把我已死的思想掃出宇宙,
就像你為催新生把落葉掃除!
而且憑着我這一詩歌的經咒
把我的話語傳遍這人間各處,
像由未滅的爐中吹送出火花!
願你通過我的嘴響亮地吹出
喚醒這人世的預言號聲!風啊,
冬天既快來,春天難道還遠嗎? [1]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搗毀機器和罷工事件接連不斷。1819年8月,曼徹斯特八萬工人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反動當局競出動軍隊野蠻鎮壓,製造了歷史上著名的彼得盧大屠殺事件。雪萊滿懷悲憤,寫下了長詩《暴政的假面遊行》,對資產階級政府的血腥暴行提出嚴正抗議。法國自拿破崙帝制崩潰、波旁王朝復辟以後,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廣大人民正醞釀着反對封建復辟勢力的革命鬥爭。拿破崙帝國的解體也大大促進了西班牙人民反對異族壓迫和封建專制的革命運動。1819年1月終於響起了武裝起義的槍聲。就在武裝起義的前夕,海涅給西班牙人民獻上了《頌歌》一首,為西班牙革命吹響了進軍的號角。在意大利和希臘,民族解放運動方興未艾,雪萊的《西風頌》發表不久,這兩個國家也先後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武裝起義。面對着歐洲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革命形勢,雪萊為之鼓舞,為之振奮。這時,在一場暴風驟雨的自然景象的觸發下,這種難以抑制的激情立刻衝出胸膛,一瀉千里,化作激昂慷慨的歌唱。這時詩人正旅居意大利,處於創作的高峰期。

創作靈感

據雪萊自注稱:「這首詩構思在佛羅倫薩附近阿諾河畔的一片樹林裡,主要部分也在那裡寫成。那一天,孕育着一場暴風雨的暖和而又令人振奮的大風集合着常常傾瀉下的滂沱秋雨的雲靄。果不出所料,雨從日落下起,狂風暴雨里夾帶着冰雹,並且伴有阿爾卑斯山南地區所特有的氣勢宏偉的電閃雷鳴。」這滌盪大地、震撼人間的大自然的雄偉樂章,觸發了詩人的靈感。於是,自然界和人世間的狂風暴雨一同生起在他的筆下,傾瀉為激昂慷慨的歌,他的最負盛名的抒情短詩《西風頌》就此誕生。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西風頌》是歐洲詩歌史上的藝術珍品。全詩共五節,由五首十四行詩組成。從形式上看,五個小節格律完整,可以獨立成篇。從內容來看,它們又融為一體,貫穿着一個中心思想。第一節描寫西風掃除林中殘葉,吹送生命的種籽。第二節描寫西風攪動天上的濃雲密霧,呼喚着暴雨雷電的到來。第三節描寫西風掀起大海的洶湧波濤,摧毀海底花樹。三節詩三個意境,詩人想象的翅膀飛翔在樹林、天空和大海之間,飛翔在現實和理想之間,形象鮮明,想象豐富,但中心思想只有一個,就是歌唱西風掃除腐朽、鼓舞新生的強大威力。從第四節開始,由寫景轉向抒情,由描寫西風的氣勢轉向直抒詩人的胸臆,抒發詩人對西風的熱愛和嚮往,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而主旨仍然是歌唱西風。因此,結構嚴謹,層次清晰,主題集中,是《西風頌》一個突出的藝術特點。

雪萊善於把主觀思想情感與自然景物完美結合起來,歌唱西風,同時也在歌唱席捲整個歐洲的革命風暴。他歌唱西風以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掃除破敗的殘葉,攪動着「濃雲密霧」,喚醒沉睡的浩翰大海,把一叢叢躲藏在海底深處的海樹海花,嚇得「瑟瑟地發抖,紛紛凋謝」。他歌唱革命運動正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橫掃舊世界一切黑暗反動勢力。這正是當時歐洲革命形勢的生動寫照。詩人看到了革命一方面在掃除腐朽,無情地摧毀舊世界;另一方面又在「鼓舞新生」,積極地在創建着美好的新世界。他在歌唱西風的同時,也是在激勵和鞭策自己。雪萊是一個熱情的浪漫主義詩人,同時又是一個勇敢的革命戰士,他以詩歌作武器,積極投身革命運動,經受過失敗和挫折,但始終保持着高昂的戰鬥精神。

《西風頌》採用的是象徵手法,詩人用優美而蓬勃的想象寫出了西風的形象。那氣勢恢宏的詩句、強烈撼人的激情把西風的狂烈、急於掃除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詩中比喻奇特,形象鮮明,枯葉的腐朽、狂女的頭髮、黑色的雨、夜的世界無不深深地震撼着人們的心靈。

雪萊在歌唱西風。他歌唱西風以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掃除破敗的殘葉,無情地把那「黑的、慘紅的、鉛灰的,或者蠟黃,患瘟疫而死掉的一大群」垃圾掃除乾淨;他歌唱西風「在動亂的太空中掀起激流」,攪動着「濃雲密霧」,呼喚着「電火、冰雹和黑的雨水」,「為這將逝的殘年唱起輓歌」。雪萊歌唱西風,同時也在歌唱席捲整個歐洲的革命風暴。革命運動風起雲湧,一頂頂皇冠隨風落地,一群群妖魔鬼怪望風逃遁,這正是當時歐洲革命形勢的生動寫照。

雪萊在歌唱西風。他歌唱西風「是破壞者,又是保護者」。他歌唱西風不僅掃除了殘枝敗葉,而且「送飛翔的種籽到它們的冬床」。待到來年春天,西風的妹妹——東風駕臨大地,就會「蓓蕾兒吐馨」,「漫山遍野鋪上了奼紫嫣紅」,出現一個春光明媚的新世界。雪萊歌唱西風,同時也在歌唱革命。他和那些資產階級凡夫俗子不同,他沒有把革命簡單地看做消極的破壞力量。儘管雪萊對新世界的理解還比較空泛,還不可能突破空想社會主義的水平。 雪萊在歌唱西風。但他不是冷眼旁觀的歌者,他強烈地熱愛西風,嚮往西風,他以西風自喻,西風是他的靈魂、他的肉體,詩人和西風合而為一。

雪萊在歌唱西風,同時在激勵和鞭策自己。他早年就赴愛爾蘭參加民族解放鬥爭,回到英國後繼續抨擊暴政,鼓吹革命,同情和支持工人運動。因而受到資產階級反動政府的迫害,不得不憤然離開自己的祖國。在旅居意大利期間,他與意大利「燒炭黨」人和希臘革命志士來往密切,同情和支持他們的革命活動。《西風頌》熔鑄着雪萊坎坷的人生道路,傾注着雪萊對反動統治者的滿腔憤恨,洋溢着雪萊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表達了雪萊獻身革命的強烈願望。 這首詩的格律是但丁《神曲》所用的三行詩節(Terze Rima)和莎士比亞的十四行體的混合。在韻律上,《西風頌》是用五個十四行詩組成的,以五音步抑揚格為主,跨行跨節安排較多,韻律優美,格律完整,結構層次非常清晰,適合了奔放自如的浪漫詩風和慷慨悲涼的革命精神。在前四個詩節中,下一個詩節第一韻腳為上一詩節的第二韻腳,雖然最後一節的結構仍為12-2的結構。它卻是四個三行詩節加一個雙行體構成的,其韻腳為ababcbcdcdedee。每個詩節在語法結構上彼此相連。混為一體,向讀者展現了西風的綿綿不絕。最後用視角韻構成的英雄雙行體表現了雪萊羨慕西風摧毀舊世界的力量和對美好未來的期盼。此外,詩作各部分「哦,你聽」,重複吟唱。使作品表現出一種跳動的節奏感、韻律感。

整首詩由始至終圍繞着秋天的西風,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都沒有脫離這個特定的描寫對象,沒有使用過一句政治術語和革命口號。雪萊在歌唱西風,又不完全是歌唱西風,詩人實質上是通過歌唱西風來歌唱革命。詩中的西風、殘葉、種籽、流雲、暴雨雷電、大海波濤、海底花樹等,都不過是象徵性的東西,它們包含着深刻的寓意,大自然風雲激盪的動人景色,乃是人間蓬勃發展的革命鬥爭的象徵性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說,《西風頌》不是風景詩,而是政治抒情詩,它雖然沒有一句直接描寫革命,但整首詩都是在反映革命。尤其是結尾處膾炙人口的詩句,既概括了自然現象,也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歷史規律,指出了革命鬥爭經過艱難曲折走向勝利的光明前景,寓意深遠,餘味無窮。

名家評論

王佐良:高遠的理想,鮮明的自然形象,隨着詩情的音樂效果——這種種,在有名的《西風頌》里得到了和諧統一。

穆旦:《西風頌》可以說是這類詩歌的登峰造極之作,它將永遠是世界詩歌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作者簡介

珀西·比希·雪萊(英文原名:Percy Bysshe Shelley,公元1792年8月4日—公元1822年7月8日),英國浪漫主義民主詩人、作家,第一位社會主義詩人、小說家、哲學家、散文隨筆和政論作家、改革家、柏拉圖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 ,受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影響頗深 。

雪萊生於英格蘭薩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漢,12歲進入伊頓公學;1810年進入牛津大學;1811年3月25日由於散發《無神論的必然》,入學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學開除;1813年11月完成敘事長詩《麥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兩部重要的長詩《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和《倩契》,以及《西風頌》;1822年7月8日逝世。

雪萊是英國文學史上有才華的抒情詩人之一,被譽為「詩人中的詩人」 ,與喬治·戈登·拜倫並稱為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雙子星座」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