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藏雪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藏雪茶名地茶、太白茶,形似白菊花瓣,潔白如雪,故名雪茶,生長於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山苔蘚植物帶,系天然野生,不能人工栽培。

簡介

雪茶性涼、味甘,富含雪茶酸、鱗片酸、羊角衣酸、阿糖醇、甘露醇、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經藥檢屬安全無毒副作用的飲品。具有生津止渴、清熱解毒、平肝降火、滋陰潤肺降壓等藥用價值,亦可開水沖泡,代茶飲用,喉疼時將雪茶慢慢咀嚼,其味由苦轉甘甜、回味無窮,聞效甚快。雪茶在中國藥典中位置不菲《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雪茶本非茶類,乃天生一種草芽,土人採得炒焙,以代茶飲烹食之,入腹溫暖,味苦凜香美」。清肝明目、清熱消炎、養心安神、生津止渴、平肝降火、降脂減肥、補益充血。

用於咽炎、熱咳嗽、中暑、高血壓、神經衰弱、青春粉刺等。常飲有預防消化道癌症的作用。每次1-3克,用開水泡飲或與茶葉一道泡飲。

據科研發現:雪茶有明顯的抵制腫瘤、抗衰老、抗疲勞、增強免疫調節、益腎益心,尤其對增強肝細胞活力、視物昏花有明顯療效。是高原藏民體質強健、精力充沛、長壽的重要原因。

形態

1.地衣體枝狀,較細弱,高3-6cm,粗1-2mm。白色或灰白色,處置變黃紅色,單一或有稀少分枝,先端漸尖,伸直或微彎曲,蛔蟲樣。被子器側生。

2.地衣體枝狀,高4-8cm ,粗2-4mm。稠密叢生,分枝單一或頂端略分叉,彎曲至扭曲,頂端尖銳,呈針或鈎狀,基部污黑色,逐漸腐爛。表面乳白色或灰白色,無光澤,久置不變色;光滑,有時有淺凹陷、縱裂紋或小穿孔。末見子實體。

生態環境

生於高寒山地草叢中或石上。

分布於新疆、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陝西、安徽、湖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採收

積雪融化後採收,拔起全株,除去基部苔蘚狀物及雜草,曬乾。[1]

中藥成分

地衣體含雪茶素(vermicularin),雪茶酸(thamnolic acid),磷片酸(spuamatic acid),羊角衣酸(baeomy-cesic acid),另含D-阿糖醇(D-arabiton)和甘露醇(manni-tol)。

藥用

性味

甘;苦;淡;性涼

歸經

肺;胃;心;肝經

性狀

性狀鑑別 本品呈圓管形,長2-7cm,直徑2-4mm,稍彎曲,兩端漸細,有少數分枝。表面灰白色或灰綠白色。質輕泡易折斷;斷面呈空心管狀,內管壁白色或淡綠色。氣微,味微苦。以條勻、色白、無雜質者為佳。

功能主治

心煩口渴,肺熱咳嗽;主治中暑;陰虛潮熱,癲癇,失眠,目疾。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泡茶。

附方

  • 治神經衰弱: 太白茶、鹿銜草各三錢,羊角參二錢。黃酒為引,水煎服。
  • 治癲癇狂躁: 太白茶、硃砂七各三錢,水煎服。須久服。
  • 治高血壓: 太白茶、羊角參、小暈雞頭各五錢,水煎服。(選方出《陝西中草藥》)

各家論述

1.《綱目拾遺》:治胃氣積痛,療痢。 2.《四川中藥志》:清熱醒腦。治口乾舌燥,眼昏頭悶,精神疲倦。 3.《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清熱,解煩悶。 4.《陝西中草藥》:清熱解渴,安神養心,明目。治心中煩熱,虛勞骨蒸,肺炎咳嗽,癲癇狂躁,神經衰弱,目澀,中暑,高血壓。[2]

西藏雪茶的泡法

1、雪茶非常耐泡,居然十泡後湯色仍是淡淡的黃綠色,且鮮香醇美,或許這就是雪山植物特有的樸實、堅韌與執着。

2、湯色鮮綠:一泡清淡、二泡微苦、三泡回甘。[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