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紅花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紅花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西紅花

【生境分布】

原產歐洲南部,我國各地常見栽培,以浙江、江蘇、北京、山東、四川等地較多。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鳶尾科植物番紅花Crocus sativus L.的乾燥柱頭。該藥材為紅色柱頭,形態、功效與紅花相似,原產西班牙、希臘、法國及前蘇聯,以前由西藏進口運銷國內各地,故名西紅花,又名藏紅花、番紅花。

【藥材歷史考證】

番紅花又名撒馥蘭,其始載本草《本草品匯精要》曰:「撒馥蘭,三月蒔種於陰處。其根如蒜,硬而有須,抽一莖,高六七寸,上著五六葉,亦如蒜葉,細長,綠色。五月莖端開花五六朵,如紅藍花,初黃漸紅。六月結子,大如黍。」但早在元代就以「咱夫藍」之名收載於《飲膳正要》中,並作為藥食兩用品。其藥用記載曰:「咱夫藍,味甘,平,無毒,主心憂鬱積,氣悶不散。久食令人心喜。即是回回地面紅花。」

《本草綱目》曰:「番紅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國,即彼地紅藍花也。」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曰:「藏紅花,出西藏,形如菊。干之可治諸痞。試驗方法:將一朵入滾水內,色如血,又入色亦然,可沖四次者真。」根據以上文獻所述考證,與本品原植物相符。但其所載產地有誤,這與本品實際原產西班牙等國,經印度轉入西藏,再銷往內地有關。

本品在《飲膳正要》中名「咱夫藍」,是根據名語譯音而得名。咱夫藍與撒馥蘭音相近。而《本草綱目》誤抄為「洎夫藍」,而洎(音記ji),顯然與咱、撒音不相近。今《中華本草》亦將《飲膳正要》中的「咱夫藍」,誤抄為洎夫藍。

【植物形態鑑定】

多年生草本。球莖扁圓球形,直徑約3cm,外有黃褐色的膜質包被。葉基生,9~15枚,線形,灰綠色,長15~20cm,寬2~3mm,邊緣反卷;葉叢基部包有4~5片膜質的鞘狀葉。花生於花葶頂端,花葶甚短,長約10cm,有香味,直徑2.5~3cm;花被片6,2輪排列,倒卵形,長4~5cm,淡藍色、紅紫色或白色,頂端鈍;雄蕊3,直立,長2.5cm,花葯黃色,頂端尖,略彎曲;雌蕊1,花柱橙紅色,長約4cm,上部3分枝,分枝彎曲而下垂,柱頭略扁,頂端楔形,有淺齒,比雄蕊長,子房狹紡錘形。蒴果橢圓形,長約3cm。花期秋季。[1]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呈線形,三分枝,長約3cm,暗紅色,上部較寬而略扁平,頂端邊緣顯不整齊的齒狀,內側有一短裂隙,下端有時殘留一小段黃色花柱。體輕,質鬆軟,無油潤光澤,乾燥後質脆易斷。氣特異,微有刺激性,味微苦。

【藥材顯微鑑定】

本品粉末橙紅色。表皮細胞表面觀長條形,壁薄,微彎曲,有的外壁凸出呈乳頭狀或絨毛狀,表面隱約可見纖細紋理。柱頭頂端表皮細胞絨毛狀,直徑26~56μm,表面有稀疏紋理。草酸鈣結晶聚集於薄壁細胞中,呈顆粒狀、圓簇狀、梭形或類方形,直徑2~14μm。

【藥材理化鑑定】

1.取本品浸水中,可見橙黃色成直線下降,並逐漸擴散,水被染成黃色,無沉澱,柱頭呈喇叭狀,有短縫。在短時間內,用針撥之不破碎。

2.取本品少量,置白瓷板上,加硫酸1滴,酸液顯藍色,經紫色緩緩變為紅褐色或棕色。

【採集加工】

10~11月下旬,晴天早晨日出時採花,再摘取柱頭,隨即曬乾,或在55℃~60℃烘乾。

【飲片炮製】

除去雜質。

【性能功用】

甘,平。歸心經肝經活血化瘀,涼血解毒,解郁安神。用於經閉癥瘕,產後瘀阻,溫毒發斑,憂鬱痞悶,驚悸發狂。內服:3~9g,水煎服。孕婦慎用。

【附註】

置通風陰涼乾燥處,避光,密閉保存。[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