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秦刺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秦刺繡

西秦刺繡布藝是平面刺繡再做成各類工藝用品的通稱,陝西省寶雞北部塬區歷史久遠的傳統民間刺繡。具有濃郁的傳統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刺繡的內容包括傳統吉祥圖案、龍鳳獅虎、花鳥魚蟲、四季蔬果,戲曲人物,成語典故、字畫楹聯等。它不僅裝飾美化着人們的生活,而且與當地人民的生活和民情風俗緊密結合,滲透到人們的生辰、婚嫁、壽延、祭祀、宗教及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

2008年6月,「西秦刺繡」被國家文化部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為陝西省西安大唐西市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傳承人史雪。

基本內容

中文名:西秦刺繡

遺產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陝西省寶雞市

相關技藝:高平刺繡澄城刺繡麻柳刺繡

非遺名稱:民間繡活

項目編號:Ⅶ-77

傳承單位:西安大唐西市文化發展公司

現狀

雖有政府和文化部門的提倡和引導,但還是一年年衰落。藝人後繼乏人、品種數量減少,技藝水準下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着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深入人心,各級政府文化部門對民間藝術加大了扶植力度。文化工作者深入民間;組織培訓藝人;對外宣傳交流民間藝術;幫助開發產品、擴展市場;千陽、鳳翔、隴縣等重點縣建立民藝協會,公司和經銷網點。通過大量的工作,西秦刺繡布藝得到復甦。但就整體情況來看,仍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藝人後繼乏人。技藝水平下降、產品營銷過程不暢、經濟效益不高,組織指導研究、保護缺少保障。

類型

西秦刺繡-福豬掛件

西秦刺繡布藝是平面刺繡再做成各類工藝用品的通稱,具有濃郁的傳統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刺繡的內容包括傳統吉祥圖案、龍鳳獅虎、花鳥魚蟲、四季蔬果,戲曲人物,成語典故、字畫楹聯等。平面刺繡除少量的配製鏡(邊)框作為禮品或供觀賞外,絕大部分製作成各種服飾、用品、玩具工藝品,西府刺繡和布藝是緊密結合很難分離的。

西秦刺繡布藝體現了當地人民的美好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團結和睦,健康長壽、家庭幸福、尊老愛幼、多子多孫等吉祥內容是各種作品的共同主題。

西秦刺繡布藝和當地人民的生活和民俗風情緊密相連。刺繡品被廣泛使用在人們的服飾鞋帽、被枕簾帕、兒童玩物、香包掛件、婚嫁禮品、喪葬祭品等,幾乎伴隨着人的一生。

歷代相傳的刺繡作品:「龍鳳呈祥」「吉慶有餘」「琴瑟和諧」、「花好月圓」、「百花帳」、「萬民傘」等;布藝作品更是五彩繽紛。實用品有:「虎頭帽」、「花帽圈」、「五毒馬夾」、「耳枕」、「條枕」、「魚枕」、「蛙枕」、「耳套」、「虎頭鞋」、「豬頭鞋」、「五毒肚兜」、「繡帳」、「門帘」、「魚錢包」、「虎頭挎包」等;玩具掛件有:大小規格的龍、獅、虎、鳳、大小不等的「豬枕」(此件已被選印到豬年郵票)「五福祝壽」、「十二屬相香包」等。

基本特徵

西秦刺繡布藝是農耕社會基礎上產生和形成的農民藝術,反映了當地農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與當地人民的生活和民俗緊密相結合,傳遞人們的感情,寄託人們的美好祝願。具有濃郁的黃土高原鄉土氣息和寶雞鮮明的地域特色;具有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造型誇張、色彩艷麗、粗獷陽剛的藝術特點;作者分布面廣,具有群眾性;作品具有生活的實用性。

歷史淵源

西秦刺繡

寶雞地區亦稱西秦是周秦文化的發祥之地,民間手工技藝歷史久遠。以婦女為主的民間刺繡布藝製作遍及

廣大農村,它不僅裝飾美化着人們的生活,而且與當地人民的生活和民情風俗緊密結合,滲透到人們的生辰、婚嫁、壽誕、祭祀、宗教及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因之歷代相傳,生生不息、久盛不衰。刺繡布藝作為農村婦女的基礎技能而普遍存在廣大農村,以家族、親戚、鄰居關係為紐帶,世代傳承,一代又一代流傳至今。雖不乏有民間高手,但名不見經傳,不曾有準確的師承關係記載。經過了歷代漫長的傳承和藝人的創新,到明、清兩代其材質、技藝、表現的內容和應用範圍都得到了發展,達到了成熟和鼎盛時期。形成了平繡、懸繡、繡和拼貼縫製結合的多種技巧;作品有平面、立體、浮雕式的多種形式;內容涉及到龍鳳獅虎,花鳥蟲魚、山水風景、戲曲故事、人文典故等方面;應用範圍有禮品、祭品、玩具和生活中實用的衣帽鞋包、枕被簾帕等;刺繡布藝作品也逐步從家庭自用走向市場成為商品。民國到抗日戰爭以來,雖有戰亂社會動盪的影響,但寶雞北部塬區因交通相對封閉,民間藝術仍比較完整地存活下來,保持着原有的面貌。處於自然傳承,依舊生生不息。但總體來比較,隨着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變化,西秦刺繡布藝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的規模、水平、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已開始變化走下坡路。建國以後社會發生了巨變,刺繡布藝生存的條件也隨之變化,婦女走出家庭更多投入社會活動和生產勞動,再加上一個又一個政治運動,刺繡布藝的自然傳承必然受到嚴重影響。

相關器具

1、繡花棚架(大花棚架為長方形,架起來使用小的為園形雙圈、拿在手上使用)。

2、繡花針、鑷子、錐子、剪刀等。

材料

棉(麻)布料、綢鍛、各色繡花線、金銀線;填充用的碎布頭,棉花、蕎麥皮等。

主要價值

西秦刺繡

一、西秦刺繡布藝表現的思想內含集中體現在農民對生命、自然、社會生活的熱愛和良好的祝願。對認識和研究農耕社會的民情風俗、意識形態具有形象的參考價值。

二、西秦刺繡布藝造型簡潔誇張、構思奇巧浪漫、色彩強烈鮮明、寓意含蓄健康,是研究學習民族審美意識的形象素材,是民族民間文化園地里的奇葩。

三、西秦刺繡布藝作為用品、禮品、玩物、祭品等實用藝術品,弘揚了民族的道德觀念,對人們進行着真善美的感染和教育,是人們傳達感情、愛情、友情的藝術形式,在對外友好交流活動中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傳承譜系

西秦刺繡布藝在民間分布廣泛,無嚴格的門派界限,多以自然村莊形成群體。其技藝的傳承也無明確的師承流派關係,是典型的農耕技藝傳承的方式。藝人都是自幼受到母親、祖母的口傳手教、長期耳聞目染,或是親戚鄰居中技藝高超者的指教傳授,沒有明確的師徒關係,自然地代代相傳。

仍活躍在北部塬區隴縣、千陽、鳳翔農村從事刺繡布藝製作的民間藝人大致分為老、中、青三代;

西秦刺繡-李愛姐

1、第一代(老藝人):出生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全都是家傳手藝,作者都沒上過學,作品風格純正,做工精細,代表性的藝人有千陽李愛姐、鳳翔柳玉省、張仁花、張玉鳳、隴縣的李忠娥、閆明蟬等。

西秦刺繡-陳美娥

2、第二代(中年):出生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一代藝人從小受家庭影響,愛好刺繡布藝,有小學或初中文化,在文革後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縣、鄉文化館、站組織指導下,恢復了刺繡布藝製作,參加短期培訓、互相學習,第一代老藝人大都被請來傳授技藝,她們很快繼承了上代人的技藝,並吸收了其他藝術的營養,結合當地傳統還創新了不少新作品。她們的風格既保持了傳統又有所創新。製作技藝上靈活多樣,生產組織上有了一定的規模,相互觀摩,小批量製作,並參展對外交流。代表性的藝人有千陽的呂讓果、李惠蓮、尚玉拴、楊林轉等;鳳翔的馮芮愛、王鎖蓮、馮啟課等;隴縣的陳美娥、陳智霞、張勤娟、苟惠蘭等。

3、第三代(青年):出生於上紀紀七、八十年代的年青藝人,都是初、高中畢業後回鄉務農的女青年。她們都是愛好刺繡布藝並受到第一、二代藝人的傳授或短期培訓,並在完成製作任務的實踐中成長的。她們是現今藝人的主要力量,但她們普遍存在基本功差,傳統手藝和傳統審美意識弱的問題。這一代藝人學藝和創新都比較快,商品意識強,他們的興趣和喜好與市場關係特別密切。這一代藝人的營銷能力強對刺繡布藝的生存發 展帶來希望,但在經濟效益的刺激下,也給傳統的刺繡布藝藝術帶來挑戰。這一代藝人不只是在家製作,而且走出家門辦展,辦培訓班、辦公司、開工藝店,鳳翔的馮詩雨和她創辦的「詩雨刺鄉工藝店」就是其中的代表。

瀕危狀況

一、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生活的提高改變了人們的觀念。現代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發生很大變化。民間刺繡布藝的實用範圍大大縮小,和當地人的生活距離越來越遠了。

二、老藝人越來越少,年青婦女學藝者很少,西秦刺繡布藝原來各縣區城鄉都很普遍,現今只有北部塬區的少數鄉村還在繼續,但從藝者也是越來越少,產品數量品種也越來越少。

三、經濟效益的衝擊使刺繡布藝作品質量下滑,以往老人主要精力用在精心製作質量第一,堅持製作的把相當的精力用於降低成本提高產量上。農村婦女從藝者着眼在於經濟效益這也是很正常的。所以,一些精細的工藝製作技術後繼無人瀕臨失傳。

保護計劃

市藝術館和各縣文化館每年從業務經費中投入有限資金用於刺繡布藝品的保護、調研、宣傳推介、藝人培訓等工作。如鳳翔縣每年投入3000—5000元。千陽、鳳翔等縣政府也撥款1—3萬元,支持扶助刺繡布藝品的挖掘整理、搶救保護。但總的來看投入資金十分有限,無固定的計劃和渠道。千陽是「西秦刺繡」的傳承、生產保護基地,先後成立「西秦刺繡」工藝品產業協會14家,從業人員達上萬人。

主要保護內容

西秦刺繡工藝、作品、老藝人;扶持壯大中青年藝人隊伍。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2000年以後,各縣政府及文化部門把保護民間藝術作為文化工作的重點項目對保護和發展民間工藝制訂了優惠政策。

2、千陽縣2004年成立了保護刺繡布藝工作領導小組,由縣文教局、文化館領導和重點鄉鎮領導組成。鳳翔縣制訂了壯大刺繡布藝產業的實施意見,建立了「文錦刺繡工藝品開發中心」研究開發刺繡工藝品。

3、市群藝館和鳳翔、千陽等縣文化館都建立了民間美術展室,收藏陳列刺繡布藝品。

4、重點縣都成立了民間刺繡布藝品藝術協會組織,並建立了藝人檔案。

5、每年組織刺繡布藝品到全國各地展銷。

6、舉辦刺繡布藝品等民間藝術品觀摩評比展,評出獲獎作品和寶雞市政府授牌的優秀民間藝術家。

十年保護目標

2007年 普查摸底,建立藝人檔案。

2008年 建立刺繡布藝藝人電子數據庫和刺繡作品數據庫。

2009年 舉辦培訓班發展壯大年青藝人隊伍。

2010年 舉辦全市刺繡布藝觀摩交流展,全市刺繡布製品藝人藏品展,刺繡布藝佳品外出交流展等展示提高。

2011年 在傳承優秀傳統刺繡布藝的基礎上,鼓勵藝人創作新的作品,使刺繡布藝貼近現代生活和人民大眾。

2012年 對重點鄉鎮的刺繡布藝製作民間團體及重點藝人、重點作品予以扶持,樹立品牌,擴大影響。

2013年 扶持刺繡布藝品藝人和團體開辦公司、工藝廠、展銷網點,並出台扶持政策,充分開發利用資源優勢。

2014年 舉辦西部民間刺繡布藝品展銷活動,舉辦全國性的民間刺繡布藝品博覽會。

2015年 徵集民間刺繡布藝代表作、私人藏品、珍品。編輯出版《西秦刺繡布藝珍品集》。

2016年 舉辦民間刺繡布藝學術研討會,編輯出版《西秦刺繡布藝品搶救保護開發學術論文集》。

五年保護工作計劃

2007年 摸清刺繡布藝品現存藝人的實際情況,精確人數。對各縣重點鄉鎮的藝人造冊登記,建立健全藝人檔案。全面普查,摸清藝人狀況,建立和完善刺繡布藝品藝人檔案。

2008年 由專業人員對西秦刺繡布藝品進行必要的藝術培訓,培養擴大隊伍,搶救瀕危刺繡技藝。對刺繡布藝品藝人採取集中、分散的方法培訓4-5次。重點發展擴大較年輕的藝人隊伍。

2009年 對西秦刺繡布藝品進行定期的業務指導,開發新品,增添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關的內容和形式的作品。在一定時機對刺繡布藝品進行展示和交流。使西秦刺繡布藝品製作後繼有人,並傳承優秀的傳統刺繡布藝,創作新的作品,使刺繡布藝貼近現實生活和人民大眾。

2010年 對重點鄉鎮的刺繡布藝製作民間團體和組織及重點藝人重點作品予以扶持。樹立品牌,擴大刺繡布藝品的銷路,逐步形成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較好的產業。

2011年 舉辦一次西部或全國性的民間刺繡布藝品博覽會;編輯出版《西秦刺繡布藝珍品集》、和《西秦刺繡布藝品搶救保護開發學術論文集》。使西秦刺繡布藝品走出西秦大地,進行廣泛的文化藝術交流。並使保護開發和研究取得新的成果。

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全面深入地開展資源普查摸底,建立藝人檔案,成立「西秦刺繡布藝傳承人數據庫」等。

2、對年過古稀的老藝人定期進行體檢,加以健康保護,抓緊傳承,以老帶新。

3、投入資金,加大培訓力度,培養擴大藝人隊伍,重點發展年輕藝人。

4、對重點鄉鎮的刺繡布藝製作民間團體和組織及重點藝人、重點作品,予以資金扶持。同時,給刺繡布藝品開發公司、工藝廠、營銷戶、展銷網點等以政策扶持。

5、舉辦大型民間刺繡布藝品博覽會,促進交流提高,並編輯出版刺繡布藝珍品集和學術研究論文集,樹立品牌,擴大影響。

建立機制

1、成立由市文化局局長任名譽組長,市藝術館館長任組長的保護領導機構;成立由美術,民俗文化專業人員等組成的專家指導機構。對西秦刺繡布藝品進行搶救保護,挖掘開發,使其煥發生機。

2、建立民間自發參與和政府自覺保護相結合的長期有效機制。

3、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和《文化部關於申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在出台《寶雞市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規劃綱要》的基礎上,出台保護條例。

經費預算及依據說明

1、普查摸清資源,建立藝人檔案及傳承人數據庫需5萬元。

2、培訓新人、擴大隊伍;指導、輔導、辦培訓班共需20萬元。

3、收集刺繡布藝珍品,充實陳列展覽室展品,需20萬元。

4、編輯出版刺繡布藝作品集和研究論文集,出書若干冊需50萬元。

5、對70歲以上藝人每年體檢一次,5年需3萬元。

6、舉辦西秦刺繡布藝交流展和現場製作大賽共需40萬元。

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寶雞市群眾藝術館獲得「西秦刺繡」保護單位資格。[1]

參考文獻

  1. 西秦刺繡陝西科技傳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