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澄城刺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澄城刺繡

澄城刺繡是渭南市澄城縣申請的文化遺產。澄城刺繡在民間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無論是衣食住行、婚嫁禮品、生子慶壽、喪俗祭祀等,澄城刺繡都以觀賞與實用並舉的形式,承載着厚重的傳統文化、生活理念和深沉真摯的情愫。澄城刺繡品類極為豐富,按實用功能劃分,有枕頂、童帽、雲肩、圍涎、背心、圍肚裹兜煙袋裙子繡鞋被面頭夾信插、繡球、荷包、腿帶、褲帶、屏帳、桌單、圍裙等。2018年5月21日,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澄城刺繡

遺產級別:省

遺產編號:Ⅶ—5

申請日期:2007年

所屬地區:陝西·渭南·澄城縣

簡要信息

所屬地區:陝西·渭南·澄城縣   

遺產編號:Ⅶ—5   

遺產級別:省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渭南市澄城縣

內容介紹

刺繡的基本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繡品的用途廣泛:小到農家中的被枕服飾、衣戴佩物、婚嫁禮品無處不有,如圍肚、裹兜、煙袋、裙子、繡鞋、被面、頭夾、信插、繡球、荷包、腿帶、褲帶等,大到屏帳、桌單、神案、圍裙等。二是繡品的內函豐富。澄城刺繡圖飾的題材和內容非常廣泛。其中有龍鳳呈祥,吉慶有魚,福祿壽喜,生活風情,動物花草等,其施針用線和配色不拘一格,以服從於各種主題需要,鮮艷強烈的色彩,流動飛揚之氣勢,謳歌着生命的起源和民族繁衍這一重大而古老的主題。如婚嫁禮品中的連年有魚和石榴百子等圖飾,當地群眾用象徵的手法表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體現了含蓄、淳厚,理節性的東方美學法則。澄城刺繡在長期的刺繡過程中,還創造了無數的奇花異草,這也是澄城刺繡之鄉令人震驚的特色,誇張變形的藝術手法可與世界上的藝術大師相比美。

主要特徵

澄城刺繡的基本特徵是針工細膩,花形簡潔大方,顏色搭配和諧,並富有深刻的內涵。學習刺繡的女孩大部分心靈手巧,加之母親的精心指教指點,有的甚至不惜打罵體罰。俗話說:「三年磨出一個繡花娘。」因此她們針工嫻熟,技藝精湛,繡出的花草如刀刻一樣齊整。澄城刺繡非常講究內涵,而在花形方面簡潔大方,沒有大紅大綠的渲染,而是淡雅適度,清秀勁拔,顯得活靈活現。  以象徵和托物寄意的手法,也是澄城刺繡的一大特徵。人們希望幸福,借同音物,如蝙蝠、佛手以象徵「福」,人們希望擺脫貧窮,加官進爵,常借用美麗的梅花鹿以象徵「祿」,包含鼓勵上進之意。人們希望長壽,凡送壽禮則借用桃、壽星、仙鶴象徵長生不老,賀喜則藉以喜鵲;用鴛鴦龍鳳表示夫妻恩愛;福祿壽喜已構成一組觀念,它可以襄括全部幸福內容。如用蝙蝠桃子雙線相結合,寓意福壽雙全,五隻蝙蝠圍繞壽字,寓意「五福奉壽」,胖娃娃手持蓮花,懷抱大魚寓意連年有餘,俗話說:「畫中有戲,百看不煩。」一些美麗的神話傳說和戲曲人物,也是刺繡品的表現題材,顯示它在生活中的強大力量,牽連着千千萬萬人的心。

主要價值

一是審美價值,澄城刺繡,無論是針工花樣,還是色彩搭配,千針萬線,一絲不苟,繡出的圖案象刀刻一樣齊整,線與線之間幾乎看不到縫隙,似乎是平貼上去的,加之深刻的文化內函,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委員,靳之林教授講,欣賞澄城刺繡,給人一種如詩如畫的感覺。1985年澄城刺繡在北京出展進,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好評。2004年,被陝西省文化廳授予陝西省民間藝術剌繡之鄉。  二是歷史研究價值。澄城民間刺繡,反映了澄城古代的聰明才智,和她們勤勞、淳樸、對藝術的執著追求。  三是民學研究價值。澄城刺繡保留了渭北地區的傳統手工刺繡藝術。從它的構思、圖案、用途看,是研究渭北一帶民眾的信仰觀、人生觀、審美觀的最好材料,體現了他們的感情氣質、心裡素質和民族精神。

歷史淵源

中國的民間刺繡歷史悠久,它伴隨着婦女的縫紉而產生,穿針引線,巧粗密緻,繡出美麗的圖案。史學家鄒衡著《商周考古》一書中就有對茹家莊早周墓出土的絲織品的描述:「大都是平紋織品,要使人注目的是一塊斜紋提花織物刺繡的印跡發現一處,有很鮮艷的朱紅和石黃兩種顏色,繡法則採用今天辮子股繡的針法,針腳也相當均勻齊整,說明刺繡技巧是很熟練的,由此可見在三四千年以前的商周時期已有很大的發展與成就。」茹家莊乃寶雞地區與澄城同在陝西境內從現在徵集的繡品與寶雞的風格式樣、內容形式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澄城刺繡的歷史淵源也可追朔到商周時期。傳說在明清時期劉家窪某村,有一位姑娘長的眉清目秀,體態窕窈,熟讀史書,能賦詩作畫,卻沒有學會剌繡的技藝,婚後被婆家休棄。她羞愧難當,寫了一首長詩,憂傷離去。這件事傳入宮中,皇上為此惋惜。由於年代久遠,哪朝哪代無法考證,長詩雖沒有留下隻言片語,但這個故事卻在民間遠遠流傳。通過這個傳說,進一步說明澄城剌繡的歷史久遠。  1985年在北京展示,引起轟動,受到專家學者的青睞,2004年被陝西省文化廳授予陝西省民間藝術刺繡之鄉。

相關物品

1、專門用於繡花的針,俗稱扎花針,非常細小的尾眼針。  2、專門用於繡制提花製品的頭眼針,俗稱敦花針。  3、布料、棉布、綢緞均可。  4、撐子:用來固定布料,一般用竹條製作成雙層圓形。  5、絲線有兩種,一種是上了勁的絲線(兩根或三根合在一起),一種是不上勁的絲線,俗稱打拍線。這種絲線繡的花平整、細膩、線和線中間幾乎看不到縫隙,給人一種貼上去的感覺。有時也用五顏六色的棉線代替絲線。  6、花樣,有的是把花畫在面料上,有的則用紙剪成花樣帖在面料上,刺繡的手法,有平繡,俗稱扎花,提花繡俗稱敦花,鎖繡俗稱掛線繡,剪貼繡,把布料剪成各種各樣的花葉蟲動物等,再繡到面料上。

保護計劃

澄城民間刺繡由於分布在全縣廣大的民間,給管理工作帶來了一些困難,在財力經費非常緊張的情況下,近幾年來共投入資金15000元,主要用於:1、收藏民間刺繡品;2、進行民間藝術普查;3、辦起了民間藝術展廳;4、多次參加全國、全省和地區組織的展覽。

一、主要保護內容

1、對民間藝人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

2、對散落在民間藝術珍品繼續收集,統一管理。

3、在民間藝術方面要進行學術討論,進一步探討它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4、開發民間刺繡品,形成文化產業鏈。

5、培養刺繡藝術人才。

6、建立起有圖片、光盤等資料的藝術檔案庫,實行現代化科學化管理。

二、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民間刺繡普查,對民間刺繡的藝人統一登記造冊,建立個人檔案。

2、召開了民間刺繡能手座談會,向民間藝人宣講政策。對她們的作品進行論證,藝術升華,鼓勵她們搞好傳、幫、帶。同時,互相交流技藝,觀賞作品,不斷提高藝術水平。

3、辦起了民間藝術展廳,把民間繡品陳列入展櫃,廣泛宣傳。

4、收集民間刺繡品,近年內館內收藏民間刺繡品500餘件,登記造冊,統一管理,防止流失。

三、五年保護工作計劃

2005年 成立澄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制訂保護計劃

2006—2008年 一是組織有關專家召開專題論證會,對該項目的歷史沿淵、文化內函以及歷史、藝術價值,進行研究、探討、挖掘。二是對該項目進行拉網式普查。徵集流散在民間的有保護價值的剌繡品,以防流失。三是通過舉辦培訓班和老年人的傳幫帶,培養出一批專業藝術人才。四是通過光盤、圖片、錄音、錄像等形式建立檔案資料庫。五是作好民間藝術博物館的前期準備工作。六是對七十歲以上的民間老藝人實施有效保護。

2009年 建立民間藝術博物館。澄城民間剌繡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進館展覽,使成為展示澄城傳統優秀文化的窗口。同時要大力開發民間藝術產品,擴大對外開放,形成民間藝術產業鏈。

四、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對民間藝人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

2、對散落在民間的藝術珍品繼續收集、收藏管理。

五、建立機制

成立澄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成員有文化、文物、宣傳、婦聯等部門領導參加。

六、經費預算及依據說明

1、搶救保護現有七十歲以上老藝人50人,扶持補助經費5萬元。

2、人才培養,每年5萬元。

3、建立民間藝術資料庫,製作光盤、攝像等費用5萬元。

4、徵集普查費用10萬元。

5、建立民間藝術博物館10萬元。

6、共需資金35萬元。

榮譽記錄

2018年5月21日,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1]

參考文獻

  1. 澄城刺繡三秦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