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眉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眉鎮全國重點鎮。位於四川省遂寧南部,與安居區馬家鄉、磨溪鎮、三家鎮玉峰鎮和船山區保升鄉、復橋鎮、老池鄉及重慶市潼南縣玉溪鎮接壤。交通非常便捷;面積115平方公里,西眉鎮共30 個行政村,266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居委會,總戶數18186戶,總人口61047人。該鎮基礎設施完善,經濟發展較快,2006年地方生產總值完成23880萬元。[1]

經濟發展

2006年地方生產總值完成23880萬元,占任務的100%,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181萬元,同比增長119.5%;財政收入完成166.25萬元,占任務的100%;人均純收入同比增加432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5‰以內;

西眉鎮農業經濟基礎較好,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糧食作物以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種油菜為主,養殖業以養豬、小家禽、桑蠶為主。2006年地方生產總值完成238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13元,年出欄生豬30000餘頭。

西眉鎮充分利用境內3條公路的交通優勢,已構建起了3條產業帶,一是遂渝高速公路產業帶,二是省道205沿線產業帶,三是玉西路沿線產業帶。今年,西眉鎮以產業帶經濟帶動全鎮種植業、養殖業兩大基地建設,將建設種草養畜基地3000畝,發展優質核桃2000畝,引進業主規模種植西瓜1000畝,嫁接優質良桑2000畝,發展沙田柚5000畝。

西眉鎮黨委政府充分利用本鎮的資源優勢,把蠶桑列為主導產業,把萬利絲綢公司作為龍頭企業來抓,提出用3―5年時間,在全鎮逐步形成"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科學化管理、企業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的蠶業新格局,實現蠶業產業化。以萬利絲綢公司為龍頭,依託"鄉土人才超市"為載體,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以雷橋等村為樣板,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切實抓好全鎮8000畝蠶桑地管護、良桑嫁接和養蠶技術培訓工作。截至目前,西眉鎮培植出每季度5張以上的養蠶大戶300戶,10張以上的養蠶大戶150戶。1至6月共發春夏蠶種2600張,產鮮繭10.5萬公斤,實現收入210萬,農民人平增收35元。

西眉鎮黨委政府全面分析了2008年的農業生產發展形勢,並安排部署了2008年和以後的農業工作。

領導高度重視。黨委、政府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農業工作部署,堅持科學發展觀,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為全面超額完成區委、區府下達和各項目標任務,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做出充分的準備;

資金物資準備到位。繼續加大糧油高產資金投入,確保春耕生產順利進行。作為一個農業大鎮,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糧油的生產,調劑各類大春作物種子和化肥、農藥、農膜等生產物資,確保大春生產農資所需;

搞好示範帶建設。按照 "百畝攻關、千畝展示、萬畝示範"的要求,在市、區農業技術人員的帶領下,建立了強化栽培、拋秧、連作免耕科技示範村,重點在玉西路打造重點的糧油示範生產帶,抓好水稻育秧、拋秧、雜糯間栽,水稻強化栽培示範片,在雷橋村建有地膜玉米栽培示範片;

加強考核督查。黨委、政府組織了春耕生產督查小組,深入全鎮各村對春耕生產情況進行了專項督查,並對春耕生產抓得差的村進行通報,對駐村幹部的工作業績納入年終目標考核,促進全鎮大春生產。[2]

鄉鎮建設

黨政建設

全鎮2008年設有51個黨基層組織,其中有4個黨總支,47個黨支部,有在冊黨員1441人。有鎮幹部58名,其中行政37名,工勤人員7名,事業人員14名;退休幹部61名,其中行政48名,事業13名;有村幹部108名。

基礎建設

道路:境內有遂渝高速公路、遂渝高速鐵路、省道205線(重綿線)、玉西路。西眉至馬家、西眉至和赤、西眉至富果、西眉至老池等區鄉公路在西眉鎮交會。

"三通":全鎮通電率達到100%,有線電視入戶達到7339戶,程控電話入戶達到1300戶。

水利設施:西眉鎮境內主要河流有丁家堰、王家堰兩條,均為涪江支流,較大型的水庫有譚家壩水庫(小一型,138萬方)、文星橋水庫(小二型,85萬方)、和赤水庫(小一型)等。該鎮鎮管提灌站共有8個(830千瓦)、村提灌站9個(240千瓦)、社提灌站5個(61千瓦)。

安居區西眉鎮內有遂渝高速公路、省道205線和玉西路三條黃金通道。2008年,西眉鎮依託這一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大力招商引資,拓寬了產業發展的大通道。

文化教育

西眉鎮2008年擁有西眉(高完)中學、西眉鎮中心小學、和赤初級中學、富果初級中學等20所公立學校,其中村小16所,幼兒園1所,在校教師456人,學生9442人,私立學校5所,在小教師42人、學生1430人。

衛生事業

專門成立了場鎮創衛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場鎮衛生建設的領導和監督;二是社區居委會全權負責場鎮衛生建設工作的具體實施和經費管理;三是對場鎮衛生垃圾坑統一消毒,要求所有居民和單位的垃圾一律實行袋裝,社區負責組織車輛每場統一搬運一次;四是全鎮所有居民、門面和學校逗硬實行門前"三包"(包打掃、包裝放、包管理);五是積極檢查,對居民、各單位清潔情況,創衛領導小組和社區每周五檢查一次,積極獎懲。五條措施實施以來,場鎮衛生狀況顯著改善,場鎮衛生狀況顯著改善。

未來規劃

以跨越式發展為主題,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住招商引資、小城鎮經營兩個關鍵,強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創新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維護社會政治穩定。奮鬥目標是:全鎮地區生產總值達1.9億元,增長10%;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地方財政收入同口徑增長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以內;農民人均收入增加130元以上。

地方特產

西眉鎮位於四川省東南部,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溫和濕潤,冬季寒冷乾燥,雨水充足,適宜水果、蔬菜、稀有植物生產。有著名紅心獼猴桃、野山菇、黃桃、國慶柑橘、蕨菜、野生山核桃等。

歷史名人

黃珂

黃珂(1449-1522),字鳴玉,明代遂寧西眉鎮北六里黃安橋黃榜石人。其父黃宗泗,舉人,官雲南大姚知縣。珂於成化二十年(1484)中進士,授龍陽(今湖南漢壽)知縣。擢御史,出按貴州、畿輔,授山西按察使。正德四年(1509)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今山西榆林縣),屢立戰功。六年(1511)秋,入為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河南用兵,出理軍餉。後改刑部左侍郎、兵部左侍郎。九年(1514)擢南京右都御史,尋拜工部尚書。後歸家病卒,葬遂寧土橋鋪(今安居區聚賢鄉)。贈太子少保,諡簡肅。楊延和、楊慎父子各撰有《祭黃簡肅文》。祀賢祠,著有《蕨山文集》,《明史》有傳。其女黃峨,系明代女詩人;子黃華,官至江西布政使。

黃峨

黃峨(1498-1569)明女文學家。字秀眉。明朝工部尚書黃珂之女。少年時其詩名已為時人所知。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與新都狀元、翰林院修撰楊慎(升庵)結為伉麗。婚後居新都桂湖之濱的榴閣。次年,隨楊慎回京。世宗嘉靖三年(1524),楊氏父子在"議大禮"的政爭中,忤觸嘉靖,楊慎兩受"廷杖",後被謫戊雲南永昌衛。她回到新都居處。其間以詩詞寄情,她的《黃鶯兒》詞四闋最為感人。五年,楊慎回家探父病,獲允同赴雲南戊所。八年,楊慎夫婦由戊所奔父喪,後升庵返戊所,她獨居榴閣。此期間寫有深情感人的《寄處》詩:"雁飛曾不到衡陽,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詔風煙君斷腸。曰歸曰歸愁歲暮,其雨其雨怨朝陽。相聞空有刀環約,何日金雞下夜郎?"隆慶三年(1569)病逝與楊慎合葬。

黃華

黃華,字秀卿,明代遂寧安居區西眉鎮人,工部尚書黃珂之子、女詩人黃峨之弟。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任戶部主事,轉郎中,督餉有功,授松江知府。歷江西副使,升江西布政使,進光祿寺卿。為人端嚴正直,以道學為己任。尋告歸,倡明道學,激引後進甚眾。後卒於家,葬遂寧樓子溝。與狀元、妹夫楊慎唱和之詩頗多,著有《梓谷文集》12卷、《麟經解義》等。《遂寧縣誌》有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