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黑斑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西瓜黑斑病
主要為害葉片。初生水浸狀小斑點,分布在葉緣或葉脈間,後擴展為圓形至近圓形暗褐色,邊緣稍隆起,病健交界處明顯,上具不大明顯輪紋,病斑迅速融合為大斑,致葉片枯黃。
病原
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er. 稱細交鏈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受害症狀
1、葉片受害症狀:西瓜葉片發生黑斑病初期,葉片的葉緣或葉脈間生水浸狀小斑點,後發展為圓形至近圓形病斑,暗褐色,邊緣稍隆起,病健處明顯,有淡淡的輪紋。發病後期病斑融合為大斑,引起葉片枯黃。濕度大時病斑擴展迅速,引起全株葉片枯萎。
2、果實受害症狀:西瓜果實受到黑斑病危害後,果實上出現水漬狀病斑,呈暗色,發病後凹陷,引起果實腐爛。
西瓜黑斑病發病率在10%~30%左右,輕度影響西瓜生產,嚴重時可達80%以上,顯著影響西瓜生產。[1]
傳播途徑
西瓜黑斑病病菌可以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種子上越冬,在第二年西瓜出苗後,在適宜的溫度、濕度下進行傳播,可以借風雨進行傳播。
病因病理
半知茵亞門真菌。苗叢灰黑色至黑色,分生孢子梗單生直宣立,不分枝或偶有分枝,淺褐色至欖褐色,有的上部色淺,基部細胞稍大,具隔膜1-4個,大小12-7l×2.5-6微米;分生孢子形狀差異較大,橢圓形至圓筒形或倒棍棒形至倒梨形或卵形至腎形,淺褐色至暗褐色,5-10個串生,無詠或具短曝,碌長不長於孢身長的1/3,孢身具橫隔膜1-9個,縱隔膜I一6個,分隔處溢縮,大小10一62×5-19微米。該苗在5-40℃範圍內均可生長,26℃適,分生孢子萌發溫限10-37℃,26℃適,茵絲生長發育適pH6.5-6.7;可利用澱粉、纖維素等碳源。其寄主範圍很廣,國內報道為8科14種。如西瓜、甜瓜、去茄、花生、大豆、棉花、小麥等。國外報道為400多種。
防治方法
1.選用適宜當地栽培的抗病品種。鄭雜5號、新紅寶、慶紅寶、慶農5號等。生長勢較強的綠皮、花皮品種較比抗病。
2.西瓜收穫後清潔田園,集中燒毀或深埋。不要在田邊堆放病殘體,及時清理田園,翻曬土地,減少菌源。
3.種子。種子用55℃溫水浸種15分鐘後,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2小時,沖淨後催芽播種。
4.採用配方施肥技術、避免偏施過量氮肥。
5.化學防治。發病初期或降雨前可噴施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發病後或濕度大時可噴施80%大生M一45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每667平方米噴施藥液60公斤,每隔5——7天噴1次,連噴3-4次,並注重雨後補噴和田間排水。[2]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