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蔓枯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西瓜蔓枯病
西瓜蔓枯病俗稱蔓割病,是由瓜類黑腐球殼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西瓜上的病害。主要為害瓜蔓、葉片和果實,引起葉、蔓枯死和果實腐爛。
西瓜蔓枯病是日光溫室西瓜生產中常見病害之一,因引起蔓枯而得名,在連作西瓜的日光溫室中發生較重,造成病株提早死亡而減產。發生危害程度與溫度、濕度和栽培管理技術關係密切。
西瓜蔓枯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首先合理輪作,選用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其次對種子和苗床進行處理。最後結合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基本信息
中文名:西瓜蔓枯病
為害植物:西瓜
為害部位:瓜蔓、葉片和果實
病 原:瓜類黑腐球殼菌
症狀
葉子受害時,初出現黑褐色小斑點,以後成為直徑1~2厘米的病斑。病斑為圓形或不規則圓形,黑褐色或有同心輪紋。發生在葉緣上的病斑,一般呈弧形。老病斑上出現小黑點。病葉乾枯時病斑呈星狀破裂。連續陰雨天氣,病斑迅速發展可遍及全葉,葉片變黑而枯死。蔓受害時,初產生水浸狀病斑,中央變為褐色枯死,以後褐色部分呈星狀乾裂,內部呈木栓狀干腐。
蔓枯病與炭疽病在症狀上的主要區別是:蔓枯病病斑上不產生粉紅色黏物質,而生有黑色小點狀物。
病原
該病病原有性世代屬子囊菌亞門球殼菌屬瓜類黑腐球殼菌[Didymellabryaniae,國內報道多為Mycospharellamelo—nis(異名)];無性世代屬半知菌亞門殼二孢屬西瓜殼二孢(Ascochytacitrullina)。
法國於1891年在黃瓜上首先發現,早於1930年有所記載,也發生於黃瓜上。病菌分生孢子器埋生於寄主表皮下,球形,黑褐色。分生孢子短圓形,初為單胞,後產生1——2個隔膜。蔓枯病病菌主要侵染西瓜、甜瓜和黃瓜,還可侵染筍瓜、冬瓜、西葫蘆、南瓜、絲瓜等葫蘆科作物。
發病規律
西瓜蔓枯病以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及子囊殼附着於病部混入土中越冬。來年溫、濕度適合時,散出孢子,經風吹、雨濺傳播為害。種子表面也可以帶菌。病菌主要經傷口侵入西瓜植株內部引起發病。病菌在5~35℃的溫度範圍內部可侵染為害,20~30℃為發育適宜溫度,在55℃溫度範圍內都可侵染為害。在55℃溫度條件下,10分鐘即可死亡。高溫多濕,通風透光不良,施肥不足或植株生長弱時,葉片受害重。葉片受害初期出現褐色小斑點,逐漸發展為直徑1~2厘米有同心輪紋的不規則圓斑,以葉緣為多。老病斑出現小黑點,於枯後呈星狀破裂。莖蔓和果實受害開始也為水浸狀病斑,中央部分變褐枯死,爾後呈星狀乾裂,成為木栓狀干腐。蔓枯病與炭疽病區別是病斑上無粉紅色分泌物;與枯萎病區別是發病慢,全株不枯死且維管束不變色。 [1]
發病原因
西瓜枯萎病各個時期均可發生,以結果期發病重。其病菌適宜溫度在25-30℃,土溫低於23℃,高於34℃,發病則輕,土壤含水量高,濕度大時發病重。該病主要靠含菌土壤傳播,重茬種植,土壤中病菌多,病株率可達70%左右,病殘體及病糞,種子亦可傳病。
防治辦法
種子處理
播種前種子處理對蔓枯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具體操作辦法:播種前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種1-2小時,可以有效控制幼苗發病。
農業防治
(1)種植西瓜的地塊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3年輪作;施足底肥,多施腐熟的有機肥,尤以餅肥為主,氮、磷、鉀配合使用,勿偏施氮肥,平衡配方施肥,增強植株長勢。
(2)選擇排灌良好的地塊種植,遇雨後及時摘除病葉,收穫後徹底清理瓜園病殘體及地邊雜草,集中深埋或燒毀,以減少病源。
(3)在種植方式上選擇溝栽或者高壟種植,若鹽漬化比較重的地塊可採用溝壟種植,即開寬80厘米、深20厘米的溝,在溝底部作寬50厘米、高10厘米的小壟,澆水時水既能從苗莖部流過,降低其周圍的鹽含量,又能在澆水後避免苗莖部周圍積水。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可明顯降低發病率。
(4)在瓜蔓下鋪草也可有效減少病菌的傳染機會,同時降低了濕度,從而減少或防止病害發生。
化學防治
可用40%氟硅唑乳油3000-50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也可用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噴施,7-10天噴1次,連噴2-3次;對發病較重的植株,先用刀刮去腐爛組織,再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100倍液,用毛筆蘸藥塗抹莖部病斑,可較好地控制西瓜蔓枯病的發生。[2]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