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河寨脫貧攻堅記事(周長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河寨脫貧攻堅記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西河寨脫貧攻堅記事》中國當代作家周長定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西河寨脫貧攻堅記事

金秋十月,難得一見的好天氣,陽光溫暖着大地。西安市未央區採風團一行數十人,乘坐中巴車,飛馳在通往藍田縣灞源鎮的高速公路上。顧不上欣賞兩旁美景,我陷入到沉思中……。50多年前,我還是軍校學員,隨同工作隊在灞源公社搞社教運動。那時灞源太窮苦了,人們住的土胚房,吃的稀玉米糊糊野酸菜,三塊石頭四根木頭,就是過河的橋。我在村上吃派飯,每戶一天,半年裡沒見過一口饃,沒吃過一粒米,那真叫一個窮。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灞源農村變成啥樣了?老百姓生活好了嗎?帶着這些疑問,穿隧道,過橋樑,一個多小時功夫,就到了此行目的地西河寨村。

接待我們的是區下派幹部、西河寨駐村第一書記沈鵬輝。採風團聽取了脫貧攻堅的基本情況簡要介紹,然後留下作協主席張鷹和我繼續採訪,其餘同志繼續乘車分頭到各自的採訪點採訪拍照。

站在西河寨村路邊,舉目望去,一排排漂亮的村民房舍,一條條整潔的水泥馬路,一片片茂盛的樹木花草,一座堅固實用的混凝土跨河大橋,頓時讓我驚嘆,變了,變了,真的變了,今非昔比!

接下來,聽取扶貧工作匯報,查閱扶貧圖文資料,參觀扶貧菌菇大棚,走訪貧困戶家庭,與扶貧第一書記、工作隊長、工作隊員逐一交談,讓我們對西河寨村脫貧攻堅有了進一步了解,深切感受到工作隊作風務實,工作紮實,一心一意為村民辦實事,不圖形式,不走過場,是村民的貼心人。

1

投入真金白銀,切實改善村民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改善農村落後的基礎設施,是一件很花錢的事情,未央區從2017年重點幫扶以來,針對西河寨村實際情況,共籌措資金252萬元,為村里修築水泥馬路,村民出行更方便了;安裝太陽能路燈,再也不用摸黑走路了;利用當地自然山水資源,新修並加固蓄水井和供水管道,實現了家家戶戶通自來水;修建了便民橋,村民過河及車輛往來暢通無阻;聯繫藍田縣有關部門為村通上了天然氣,各家各戶可以過上不用燒柴做飯取暖的日子。為改善村民文化生活,區對口扶貧單位徐家灣街道、區交通局、區城改辦籌措資金,為西河寨村修建了健身廣場,內設籃球場、健身器材、大舞台、座椅,村民集體活動及休閒有了活動場所。難能可貴的是,整修了村子河道,清運了垃圾,使河水更潔淨,免除了「灞源」水質不受污染。除此而外,村上還利用捐助的資金,加修村中會車道,硬化村委會門前小廣場,植樹種花,新建涼亭、雕塑,設立村名石,使村容村貌有了極大提升,居住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夏天城裡人都喜歡到這裡來避暑,吃住玩在農家樂。

2

逐戶調查核實,確保脫貧不漏一戶一人。西河寨駐村幹部,先後兩批共5人,分別是張靖、鄭強勝、沈鵬輝、王劍、童海言,為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的要求,他們不怕吃苦,不辭辛勞,普遍和重點走訪相結合,深入村民小組,逐戶調查摸底,確定貧困家庭和人員,制定精準扶貧措施。比如,在摸排走訪中,了解到村民胡志明、楊新鋒,都是50多歲的人,一輩子未成家,屋子破舊,沒有什麼收入,生活過得苦兮兮。工作隊先後籌集5萬元,為他們翻修房子,讓其居有其屋。為解決生活來源,徐家灣街道辦又招他們到西安當保潔員,住保潔員公寓,有固定工作,收入穩定,從根本上解決了生計問題,生活不再發愁。開始胡志明思想迷信,聽信算命先生說的本命年不宜出村謊言,不願來西安,在工作隊耐心談話後,思想通了,順利來到西安。現在再問他的時候,高興地說:「還是黨的政策好,把我救了」。復原退伍軍人劉文華80多歲光棍一個,收養個兒子劉喜娃,已經60多歲,耳聾智障,嚴重殘疾。今年8月劉文華去世,收養的孫女也早嫁山外,劉喜娃孤寡一人,做一頓糊湯吃幾天,日子過得清苦,成為工作隊重點關注對象,特別安排他清理河道,有一份收入,見人總是笑嘻嘻的。

在幫助脫貧的日子裡,區上採取一對一聯戶幫扶的辦法,對選出的15戶貧困人員,責任落實到每個人頭上。如貧困戶王記娃,老母親80多歲,妻子兒子女兒都是傻子,沒有生活能力,家庭拖累重,生活困難,王記娃也不能外出打工。

工作隊考慮到他家的實際情況,與包戶幹部區城改辦主任王曉熊商量後決定讓王記娃養豬,王主任自掏腰包買來小豬苗送給他。王記娃圈養豬10頭,趕上了豬生好價錢,樂得合不攏嘴。

西河寨地處灞河川道,缺少土地,山高林密,植物花草豐富,發展養蜂是一項不錯的選擇。工作隊根據自願原則,實行養蜂補助,每戶20箱,共確定了21家養蜂戶。安排技術員指導,由專人統一放蜂,每年有7個月的產蜜期,所產蜂蜜,純天然,無添加,深受城裡人喜愛,不愁銷路,所得收益歸養蜂戶所有。

3

千方百計發展集體經濟,為擺脫貧困和振興鄉村提供有力保證。在幫助貧困戶脫貧過程中,如何發展集體經濟,增加集體收入,是工作隊面臨的一大難題。都知道發展集體經濟,必須要有好項目,沒有好項目,一切都是空談。怎樣選?選什麼?工作隊絞盡了腦汁。有的提出包工程,有的提出種藥材,有的提出搞養殖,但歸根結底的選擇,還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經過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充分討論和認真分析,放棄了種中藥材五味子的想法,因為鄰村就有種藥材虧得一塌糊塗的教訓,村民有怨氣,工作隊也懊惱不已。事後找到原因,是氣候不適應。最後大家根據當地氣候特點,決定搞食用菌大棚。在西安市農村局175萬元支持下,流轉村民土地40畝,建起了食用菌陽光大棚,從河南買來菌棒,請來技術人員指導操作,並手把手地培訓本村技術員和采菇人員,藍田縣也派技術人員前來指導。到目前為止大棚產菇穩定,截至9月底銷售收入已達20餘萬元。2019年區上又投資50萬元,由西河寨村入股灞源鎮食用菌產業園,該項目已經正常運營見效,所得分紅全部歸村集體所有。

另外就是搞新興的光伏產業,這個項目一次投資常年受益。從2017年開始,陸續向區政府申請資金支持,建成光伏發電80萬千瓦,年收益3萬多元,解決了部分貧困戶困難。今年區政府又投資50萬元,正在建設第二期光伏發電90萬千伏項目,預計建成投產後,每年產值可達5萬餘元。光伏發電穩妥可靠,旱澇保收,所得收益歸村集體,是村裡的固定收入。

4

持續開展送溫暖活動,使貧困戶深刻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逢年過節對貧困戶進行慰問,看似一件簡單的活動,但對老百姓的影響不同尋常。民間十分看重端午、中秋、春節這些傳統節日,在這些日子裡,區上幫扶幹部、愛心企業、愛心人士不請自來,為貧困戶分別送上粽子、月餅、牛奶、糕點、米麵油肉,就像城裡人到鄉下走親戚,四樣禮一樣不少,每戶一份,群眾心裡暖暖的。

脫貧攻堅讓幹部和貧困戶緊緊聯繫在一起,貧困戶的事就是幫扶幹部的事。有一貧困戶老年喪子,區交通局雷建明局長得知此事親自送去1000元慰問金,老人感動不已。有一位女幹部發現貧困戶屋裡衛生沒打掃,東西凌亂,立即動手幹了起來,像給自己家收拾一樣。她發現廚房沒有推拉門,直對大門,當即量了尺寸,第二次來時就給安裝好了。殘疾人老韓,村上幫忙把房給蓋好了,但衛生間啥也沒有,徐家灣周書記是聯戶人,自掏腰包把衛生間給裝修好了,還給裝上了熱水器。徐家灣小蜜蜂志願團隊,幫貧困戶打掃衛生,給老年婦女梳頭,到灞河裡撿拾垃圾,村民直夸這些城裡娃真好。

扶貧工作隊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今年8月份,正是村里蜂蜜和大棚菌菇上市季節,考慮到銷路問題,工作隊和村兩委商量搞一次消費扶貧,組織20多位村民把蜂蜜、菌菇、土豆、核桃、黃豆、玉米面、蔬菜,集中到健身廣場,另外組織幫扶單位、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從西安前來採購。僅此一項活動就幫助貧困戶收入5萬多元,解決了燃眉之急。

送溫暖活動的持續開展,貧困戶賣出的不僅是一份商品,收到的也不僅是一份禮物,重要的是感受到黨的溫暖、全社會的關愛,從而更加熱愛我們這個國家,對脫貧更有信心,對未來充滿希望。

5

在艱苦工作崗位磨礪,留下不走的工作隊。脫貧攻堅工作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黨和政府對人民的一項莊嚴承諾。沒有一批得力幹部深入一線工作,脫貧摘帽是很難完成的。未央區委區政府選派年富力強的後備幹部,到貧困山區去扶貧,在艱苦崗位上經風雨見世面,這是對年輕幹部的最好磨礪。事實上這些幹部沒有辜負組織上的信任,十分珍惜這次難得的鍛煉成長機會,毫不猶豫地深入一線,走訪農戶,詳細了解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為精準扶貧下苦功夫。他們正確處理家庭和工作的矛盾,一心撲在工作上。像第一書記沈鵬輝同志,兒子上小學,正處在成長期,需要爸爸的陪伴,但他一個月僅只能回去一次。愛人帶高三學生,精力用在了學校,也顧不上家。因此每次休假,他都主動做飯,接送孩子,儘量彌補心中的虧欠。工作隊員童海言,愛人在醫院上班,疫情期間在隔離點總值班,每天工作7、8個小時,中間不吃不喝不上廁所,很辛苦,也很危險,稍有不慎,極有可能被病毒感染。除夕之夜不能回家團圓,他很擔心也很牽掛。愛人是黨員在抗疫一線,自己是黨員在扶貧一線,二人相互鼓勵,相互安慰,為女兒樹立了好榜樣。他們的女兒上初二,父母不在身邊,乖巧懂事,除自覺學習完成作業外,還主動承攬起一些家務,讓他們心中得到一絲安慰。工作隊長王劍,兒子今年高考,是家裡的重點關照對象。都說高考既是考學生,也是考家長,沒有家長陪伴的高考,是缺失的高考。沒辦法,工作為重,只能讓家人承擔起更多的責任。9月份好消息傳來,兒子被延安大學錄取,王隊長才放下心中的一塊石頭。

工作隊員離開城市,來到西安最邊遠的藍田縣灞源山區,吃飯、洗澡、洗衣、冬天上廁所,不是問題都成了問題。洗不了澡,少洗幾次,洗不成衣服,打包回家再洗。這些在他們看來都不算啥,和村民比,和貧困戶比,他們不知道要好多少倍。村民的熱情、淳樸善良、家境的苦,深深的教育和感染着他們。沈鵬輝說「沒想到現代化大都市西安轄區還有這麼貧窮的地方」。童海言說「你走進貧困戶家門,他給你端一碗水,放上白糖,自己心裡難受的不知是啥滋味」。王劍說「一戶復員退伍軍人,兩代光棍,三代沒有血緣,前所未聞,太貧苦了」。正是在和貧困戶的接觸中,心靈受到震撼,才激發了他們更大的工作熱情,做出了驕人的工作業績。

工作隊深知,他們終究是要離開村子的,留下一個不走的工作隊是他們給自己定下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大力扶持發展集體經濟,為村子種下搖錢樹。重點幫助村兩委建章立制,完善制度,抓日常工作規範,帶好這支隊伍。建立「三會一課制度」「三務公開制度」「四議兩公開制度」,建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喜事會」「脫貧教育會」,每周工作例會,用制度立規矩,理順管理。儘管村幹部有一套自己適應農村情況的工作方法,但制度的建立,為村幹部提供了工作規範。

第一書記脫貧不忘黨建,在做好黨員教育的同時,重視發展新黨員,為支部增添新鮮血液。針對村上70多名黨員、65歲占一半以上、青壯年黨員外出打工多的現狀,為外出黨員建立微信群,把黨的政策和要求及時發到他們手機上,並隨時聽取黨員的意見反饋。對留在村裡的黨員,充分發揮其先鋒模範作用,大事先和他們商量。比如搞光伏、菌菇大棚產業,都事先經過黨員幹部大會充分討論,統一意見,再交由村民大會討論通過。黨員幹部已成為兩委中堅力量,是村中各項工作的帶頭人。

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在工作中不搞大包大攬,事事和兩委商量,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危房改造中,村上幾次做工作,貧困戶方養紅就是不同意,工作隊了解真實情況後,共同做工作,提出先由村上找施工隊墊支加固房屋,然後根據其家具體情況申請政府補助,解決資金問題,使問題順利得到解決。

在中央和各級政府的領導支持下,通過扶貧工作隊及村兩委會努力,西河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69戶,截止目前167戶已經脫貧,現只剩兩戶五保戶未脫貧,計劃於今年政策兜底脫貧。如今,西河寨村路通、電通、水通、氣通、網絡通,村民過上了衣食住行不愁、上學看病不愁的好日子,脫貧攻堅工作順利完成。

在幾年的工作實踐中,扶貧工作隊深感農村貧困,除了自然條件惡劣外,缺乏資金、項目、技術和人才是主要問題。現在大部分年輕人、有能力的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中基本都是老人婦女兒童。農村要持續發展,一定要能留住人才。如果有企業帶好項目到農村來投資或者有能人在外面發展好了,帶着技術回村來,同時在資金政策上能夠獲得政府全力支持,就一定能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來,也一定能帶動鄉村振興和發展

後記:採訪完畢,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個西河寨村,就是全國脫貧攻堅的縮影。它真實地反映了我黨不忘初心,讓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不凡歷程。那些因自然條件惡劣致貧,因病因殘、年老失能致貧,因自然災害致貧,因突發災禍致貧,都是扶貧脫貧的對象。歷朝歷代沒能解決的問題,在我們這一代解決了。它再次向世界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偉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國家扶貧政策的無比正確。讓我們牢記總書記囑託,腳步不停,繼續向着鄉村振興再努力。[1]

作者簡介

周長定,陝西人,現居西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