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漢和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漢和親和親,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統治者與外族或者外國出於各種目的而達成的一種政治聯姻。由於政治經濟形勢的好壞和軍事力量的強弱,西漢時期的幾次和親的內容和效果也是有所不同的。為了敘述的方便,西漢的和親政策可分為三個時期來談。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西漢和親
  • 解 釋 ;不同民族間的政治聯姻
  • 性 質 ;政治
  • 類 別 :外交政策

簡介

和親是不同政權間的政治聯姻,雙方通過嫁娶公主來保持和睦相處的關係。西漢同匈奴的和親就是早期的典範。漢初,天下初定,國力衰弱,士卒疲於征戰,劉邦採用婁敬建議,以漢朝宗室女嫁給匈奴單于為閼氏;雙方約為兄弟;開放「關市」,兩族人民互通貿易。惠帝、呂后、文帝、景帝及漢武帝初年都採取了和親政策。這一政策相對緩和了軍事衝突,有利於漢朝休養生息,促進了漢初經濟的發展,加強漢匈兩族的經濟文化交流。西漢王朝不斷依據自身的實力調整對匈奴的政策:漢初的「和親政策」,贏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取得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從漢武帝元光二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轉為「征伐政策」。從西漢王朝對匈奴民族政策的演變過程看,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只有在和平的社會環境中,社會才能健康發展,人民才能安居樂業。[1]

和親動機

一、以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強弱為出發點來決定是否和親。這一點又包含了兩種情況:一是當中原王朝實力薄弱時期,為了邊境安寧,不得不與異族和親,如漢初劉邦與冒頓單于的和親;二是當中原王朝勢強力大時,少數民族為了尋求中原王朝的認可和支持,或由於嚮往中原先進生產及生活方式,主動向中原王朝請婚,如西漢後期的南匈奴和唐代西突厥的多次請婚。

二、通過和親政策,達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如唐代就通過與突厥的和親,使突厥貴族進入皇族,優待他們,利用他們比較熟悉本民族的優勢,給他們封官加爵,從而達到對突厥的統治。

外交政策

這是中國歷史上西漢王朝對當時的北方民族「匈奴」採取的一種外交政策。和親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漢朝主動和親,以緩和雙方矛盾,發展自身實力。第二個階段是漢武帝時期,是匈奴主動請求和親。

苟安與羈縻政策的產物「漢匈和親」,是西漢初期對匈奴的最主要策略,影響深遠。中國歷史上的和親之舉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清代,幾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數不等、緣由各異的和親。它是在美人計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西漢初年,漢王朝剛剛建立,歷經了秦末農民戰爭和數年的楚漢相爭之後,社會經濟受到慘重破壞,人民嗷嗷待哺,國庫已經空虛。而此時北方匈奴軍事力量卻日益強大起來,不斷發兵襲擾邊郡。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劉邦親率33萬大軍北擊匈奴,結果反被圍困在白登,險些被俘。但是,強大的匈奴與虛弱的西漢力量鮮明的對比,使西漢統治者的威脅感並未減輕多少。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婁敬便向劉邦提出與匈奴和親的主張。

西漢和親

劉邦聽從了婁敬的建議,乃派婁敬為使者與匈奴締結和親。這就是西漢與匈奴的第一次和親。婁敬也因此被劉邦賜姓劉氏。後來的惠帝、文帝、景帝繼續執行這一政策。從漢高帝九年至漢武帝元光二年,是屬於西漢和親政策的第一個階段。這一時期的和親,意在以漢匈姻親關係換取匈奴停止對漢邊境的掠奪,以便爭取時間休養生息,增強國力。[2]

漢武帝時期,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社會經濟獲得了很大發展,史稱當時人民富足,國庫充盈,社會安定。漢武帝加強了中央專制權力,軍事力量也強大起來,已有足夠的力量與匈奴抗衡,於是,漢武帝廢和親政策,而集中力量對匈奴進行軍事打擊,它意味着漢匈關係開始發生新的轉變。

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大行王恢建議以詐獻馬邑的辦法,將匈奴主力誘至馬邑包圍殲滅,武帝准許,遂派30萬大軍在馬邑周圍設伏。然而被匈奴識破計謀,圍殲計劃破產。由此,雙方激戰開始。從元狩四年(前119年)開始,漢軍與匈奴多次交戰,而最關鍵的戰役有三次:

第一次是元朔二年(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率兵由雲中郡出擊,橫掃河套南部直至隴西,趕走匈奴白羊、樓煩王,收復秦末失地河套地區。漢軍在與匈奴的歷次交戰中第一次取得大勝。

第二次是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等兩次由隴西、北地出擊匈奴各部,深入河西走廊,捕斬匈奴混邪王子、相國、都尉等百餘人,士兵4萬多,大勝。

第三次也是決定性的一次大戰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派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10萬精騎及數十萬步兵,輜重隊伍,越沙漠尋殲匈奴主力。

匈奴經過幾次沉重打擊,尤其是第三次打擊,更加遠離漢區,以至「漠南無王庭」,西漢建國以來匈奴邊患問題基本解除了。漢匈力量對比的這種劇烈變化以至遞轉,使漢匈和親的內容與形式也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匈奴經過連年的軍事打擊,人口增殖和畜群藩息皆大受影響,因而希望息戰和平,重建和親。漢武帝不反對和親,但他要求匈奴臣屬於漢,遣子入侍為質,與其他藩國一樣待遇,漢匈地位完全顛倒。雙方為此僵持了數十年。

漢宣帝時期,「匈奴人民死者十三,畜產十五」,屬國解體。後又因內部五單于爭立,戰亂不已。呼韓邪單于戰敗窮困,為郅支單于所逼,乃率部降漢,是為南匈奴。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南匈奴呼韓邪遣子右賢王入漢作「質子」。甘露三年,屬國南匈奴呼韓邪單于親自到長安朝覲漢宣帝。宣帝對他優禮相加,儀節高於其他藩國和諸侯王。又從軍事上給他以幫助,使南匈奴呼韓邪部漸漸恢復發展。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漢與北匈奴的戰爭中,漢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擊滅郅支單于於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後呼韓邪重返北庭,恢復故土,收集余民,政權開始安定下來。

匈奴和親

呼韓邪既欣喜又害怕,喜的是多年的對頭北匈奴已被漢朝遠征軍誅滅,怕的是漢王朝下一個消滅目標指向自己。思來想去,終于于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年)再次入朝朝覲漢天子,並自請為婿。元帝應允,即以宮女、待詔掖庭的王嬙(昭君)賜予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即以其為「寧胡閼氏」。又上書元帝,願意承擔為漢王朝守邊的任務,建議撤除漢王朝邊塞吏卒,以省減漢民徭役負擔。雖然漢元帝沒有答應呼韓邪的建議,但雙方和平相處,史稱漢朝「邊域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西漢末。

昭君和番,給漢匈雙方都帶來了邊陲和平,生產發展、生活安定,經濟文化交流加強的良好結果。但是應該注意到,這時的和親已與漢初的和親根本不同了。漢初是漢王朝向匈奴求和親,以漢宗室女奉獻匈奴單于,意在以暫時的屈辱,換取寶貴的休養生息時間,是一種被動的、迫不得已的措施。而此時的和親則是匈奴在自身虛弱,懾於漢王朝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情況下,主動向漢王朝臣服和求婚的。漢王朝已不是以莊重的對等婚姻形式嫁公主於匈奴單于,而是以高傲的姿態賜宮女於匈奴單于。其目的則是要在其恩威的情況下,使匈奴永遠臣服於漢朝。所以說,漢朝對匈奴的和親基本上可以說是處理敵對國家間的一種政策。

大戰略

寓攻於守攻防兼備

後世一直有人認為,堂堂大漢卻要向匈奴蠻夷低頭,甚至低三下四的送去漢家女子給匈奴單于為妾,既不能緩解匈奴對於漢的軍事壓力,也沒有達到通過通婚節制匈奴的目的,因為西漢前期大多數送去和親的「公主」都只能作為單于的偏房小妾,沒有成為正妻並且生下親附漢朝的太子、儲君。 如果單單從這一個方面來看,是否就認為漢政府的和親政策已失敗呢? 其實,評價和親政策的成敗需要多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從漢朝內部而言,派遣的所謂「公主」多不是皇室真正的大公主,最多也就是皇室宗親的小公主,更多的甚至就是民家選送的宮女。但即使是這樣一些「和親公主」,對於地處偏遠的匈奴而言,其所代表的漢代先進的宮廷文化以及優雅嫵媚的漢女氣質,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從這點來看,漢政府不需要花費很大的代價,就能夠以漢公主的名義把這些「和親公主」及其使節送往匈奴,這個和親計劃本身也就具有很高的執行價值。

第二,漢朝雖然要為和親安排大量的陪同人員和陪嫁物資,但這些陪同人員在遠赴匈奴的過程中,可以了解沿途的風土人情和自然條件,更可以深入匈奴的腹地得到他們生產、生活的第一手資料。這對於漢政府的進一步戰略決策,都是非常寶貴的信息。至於陪嫁物資,就像劉敬所說的,無非也是漢朝多產而匈奴所無的東西,並不會對於漢朝造成過於沉重的經濟負擔。同樣的,每次向匈奴輸送物資的過程,也是進一步加深了解敵情的機會。在對匈奴作戰中,漢軍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匈奴軍隊和部落漂移不定的行蹤。通過和親以及之後的和親物資運輸,漢政府恰好可以掌握匈奴軍隊和主要部落的準確方位及其駐紮習性,為武帝時期積極的對匈奴進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西漢政府對於匈奴的和親本身,也分為前後兩個時期,以武帝大舉討伐匈奴並取得戰略勝利為界限。前期和親重在守,但也起到為武帝的戰略進攻積極準備的作用。後期的和親,重點就變為「親」,使得分裂之後的匈奴部落歸順。眾所周知的昭君出塞,就是在漢滅郅支單于之後,韓邪單于為了進一步密切與漢朝的關係,於公元前33年,親自入漢,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此時,匈奴和漢之間的攻守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化。和親已從西漢主動變為匈奴主動要求,實質是分裂的匈奴單于企圖利用西漢政府的實力來鞏固自身的地位。 縱觀西漢和親政策的推行,有力保證了西漢對匈奴長期戰略的實施,並且最終實現了雙方攻防地位的根本性轉變。這難道不是西漢和親政策成功的證明麼?

到了兩宋時期,鑑於西漢和親的歷史實例,不斷有官員提出仿效西漢同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締結「和親」之好,但也不斷被宋的士大夫以各種理由拒絕,最終未能付諸實踐。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也有提出和親要求,遼興宗宗真曾派劉六符等南下宋朝議割地、和親事宜。但在宋當時的政治氣氛之下,宋君主一律婉言拒絕。本質上,兩宋時期的士大夫階層基本上自恃為文化優越的民族,斷然排斥和北方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結親,甚至認為,一旦和這些「夷狄」結親會被視作「自取羞辱」,比打敗仗還沒有顏面。另一方面,在這種禮教文化下培育的女性,也無法擔當起「和親」和結盟的重任。比起漢代女性自信和果斷,任何一個外嫁到北方的宋朝女性中都出不了王昭君、馮夫人之類的巾幗人物。和親也就起不到應有的政治效果。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兩宋已失去漢代的民族自信和積極進取:一味自我封閉的結果是失去了了解對手的機會;單純用經濟好處收買、安撫北方少數民族政權而不思進取的結果,就是徹底喪失了戰略上的主動地位,最終被動地等待崛起於大漠的草原民族在巧取豪奪之下逼入亡國喪權的悲慘境地。如果宋代士大夫知道宋最終遭受到被草原民族征服、奴役的命運,司馬光們還能在《[[

資治通鑑]]》中對於漢武帝的強征匈奴的政策斥為「窮兵黷武」嗎? 綜合來比較,西漢之強盛,不在於國力,而在於民族精神的雄性和張揚,就連西漢的女性也洋溢着大膽、自由的個性魅力;兩宋的柔弱,也就不是由於國力不濟,而是整體民族意識的保守和退縮,以至於連士大夫集團都留於文化上孤芳自賞、軍事上消極被動、精神上封閉拘束的孱弱和壓抑。所以,象「和親」這樣的寓攻於守、攻防兼備的大戰略,也只有在漢唐這樣開放進取的時代才能取得成效。

出嫁公主名錄

前200年,漢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頓單于

前192年,漢惠帝宗女嫁匈奴冒頓單于

前176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冒頓單于

前167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單于

前160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

前156年,漢景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

前140年,漢武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