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方人文主義傳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的圖片

內容簡介

★牛津大學人文學者的通識課,收錄上百幅精美畫作、照片及影印手稿

★哲學教授王恆、梁中和傾情推薦,短小精悍的思想史入門讀物

20世紀見證了幾場搖撼現代心靈的重大災難,現代主義及後現代主義也伴隨着以主體為中心的哲學信念的碎裂崩塌。人文主義是否還有未來,取決於它是否能夠面對新的挑戰。人文主義的生命力及其歷久彌新的吸引力,毋寧說正在於關於人類的信念與不滅的希望。

◎本書融匯哲學史與社會文化史,深入到歐洲社會的各個角落,重視思想、歷史、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為影響廣泛的西方文化揭示歷史根源。

◎新版力圖重現經典文本,復刻英文原版裝幀,還原上百幅畫作、照片及影印手稿原貌;希望無論是精於一域的專家學者,還是愛好人文的普通讀者,都能夠從中得到自己的收穫。

◎從古希臘先哲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文藝復興巨匠彼特拉克、阿爾伯蒂,從近代思想家笛卡爾、洛克、康德到現代文化塑造者尼采和弗洛伊德,莎士比亞、歌德、托克維爾、穆勒、羅素、威廉•詹姆斯、馬克斯•韋伯、托馬斯•曼……人文主義不是一種思想流派或哲學學說,而是一種寬泛的傾向,一種思想和信仰的視角,一場哲學、文學、社會、政治、心理和藝術諸領域天才人物持續不斷參與其中的辯論。

「人生來不是為了懶散地日漸衰弱,而是為了積極地參與宏偉之事。」(阿爾伯蒂)

「人是那些無法預知自己結果的起因的產物;人的起源、人的成長、人的希望和恐懼、人的愛和信仰,都僅僅是原子偶然組合的結果;似火的激情、英勇的行為,以及強烈的思想和情感,都無法阻止個人的生命走入墳墓;各個時代所有的勞作、所有的忠心、所有的靈感、人類天才在鼎盛時期的所有光亮,都註定會在太陽系的宏大終結之中消亡——所有這些事情,儘管並非全無爭議,但也近乎確定無疑,任何對它們加以否定的哲學體系都沒有希望立足。」(羅素)

「我們正睡在火山之上……難道你們沒有看到大地又在顫動嗎?」(托克維爾)

名人推薦

◎本書呈現了一場持續而廣泛的辯論,事關人類本性和命運。人文主義傳統以人類經驗為起點,崇尚個體價值、人的尊嚴、自我超越和自我奉獻;只有結合信仰,並成為有行動可能的公民人文主義,才能擺脫科學與人文二中擇一的偏執,創造真實的歷史。這不只屬於已將人文主義制度化的歐洲。布洛克以史家大手筆,端出思想史的新景觀,敘述精要,洞見迭出,既是對人類自我認知這一偉大探險的追溯和體悟,也指出了思想前行的路徑。

——王恆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

◎古希臘德爾菲神廟所刻的箴言猶在耳畔:「人啊,認識你自己。」而今,置身於資本與人工智能的時代,人類將把自己帶往何方?人是否真如福柯所言,將像沙灘上的印記被海浪抹去?布洛克給出的回應深刻而簡明。他重述了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傳統,堅持有精神追求的世俗主義或人間立場,拒絕接受宗教或任何替代性真理兜售的決定論或者還原論。若我們仍然自認為「人」,且賦予其幾分尊嚴和敬意,不妨與他呼應共鳴。

——梁中和 四川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四川大學西方古典哲學研究所所長

本書追溯人文主義傳統的演變歷程,對文藝復興以降的西方思想源流做了一番高屋建瓴的梳理。全書勾勒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19世紀的浪漫主義、20世紀的現代主義的時代畫卷,展現了天才人物們在哲學、文學、社會、政治、心理和藝術等諸多領域的璀璨成就。作者多年浸淫古典學的深厚學養及深入淺出的行文風格,為這本小書賦予了奇妙的感染力與穿透力。

人文主義是西方文化最宏闊的主流之一,若我們的思考不拘泥於具體術語和學派,則可認為人文精神發源於古典,流衍於中世,爆發於現代誕生的黎明時刻,並為塑造這一現代文化及現代人的心靈奠定了基礎。在甘美幻夢的背面,人文主義是否有其陰暗與弱點?或者說,人文主義與其對手——諸多反人本主義思潮之間的爭端將迎來何種結局呢?本書對人文主義的講述並不是一曲淳樸讚歌,反思與懷疑的暗線從一開始就被嚴肅地埋下,這意味着作者邀請並敦促讀者們參與事關人文主義自身存亡的思考。

作者簡介

阿倫•布洛克(Alan Bullock,1914—2004),英國歷史學家,畢業於牛津大學瓦德漢學院(1936),長期擔任牛津大學副校長(1963—1973),還曾以針對教育與民主問題的「布洛克報告」聞名英國政壇。他對歐洲史學與文化界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早期著作《希特勒:暴政的研究》和後期的三卷本著作《歐內斯特•貝文的生活與時代》之中。

★譯者簡介

羅爽,翻譯專業碩士,一級翻譯,中國翻譯協會專家會員,畢業於四川外國語大學,現任職於廈門理工學院,譯有《奧威爾散文集》《疫苗競賽:人類對抗疾病的代價》等作品。

原文摘錄

如果我捫心自問,我一生所從事的歷史與人文學研究可以讓我從中得出什麼結論?我只能回答四個字:前途未卜——天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不過有一些事情的確是可以預測的,尤其是那些可以測量的東西,以及那些可能出現的發明創造與技術進步。然而即便你能夠預測50或100年以後人類生活的外部狀況,但卻仍然無法預測那時人們對這種環境所作出的反應。…… 是歷史與人文學研究使我們保持了關於未來的開放意識,這與十四世紀發生在意大利的情況如出一轍:一些人毫無徵兆地感到了一種重現古人世界的衝動,並由此產生了創造自己的新世界的信心。這也是人文主義傳統在他傳承的600年間所代表的價值——拒絕接受關於人類的決定論與還原論觀點,並且堅持認為即使人類無法實現完全意義上的自由,也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擁有選擇的自由。 但是從那些並不是積極參與而是消極被動參與這個改變過程的人那裡來的反應,從我們常用的"人類"這個抽象概念的組成成分的個人那裡來的反應,卻要曖昧得多。即使他們認識到改進衛生狀況和提高生活水準的好處,但是不斷響在他們耳邊的信息卻是,技術進步無法阻擋,甚至無法放慢,它所帶來的後果你非承受不可,這使他們認可了可能深刻影響他們生活的東西,他們無力控制,作為人,他們在技術的價值天秤上已無足輕重。

書評

在我們由歷史教科書所塑造的認知中,人文主義似乎濫觴於文藝復興時期。這場發蒙啟蔽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高舉人的大旗,主張以人文中心而非以神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最為典型的就是莎士比亞藉由哈姆雷特之口說出的那句名言,「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英國歷史學家阿倫·布洛克的《西方人文主義傳統》以人文主義為聚焦點,追溯了人文主義傳統的發展歷史,並對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思潮作了一番詳細深入的梳理。

人文主義並非起源於文藝復興,其精神傳統可溯源至更為遙遠的古典時期,並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在作者看來,人文主義不是一種思想流派或哲學學說,而是一種寬泛的傾向,一種思想和信仰的視角,一場持續不斷的辯論。這場辯論中隨時都會有極其不同的、有時截然相反的觀點,將這些觀點聯合起來的不是某種統一的結構,而是一些共有的假設和對某些類型的問題及話題的關注。一個個具體問題和話題會隨着時間發生變化,而對此最恰當的描述就是人文主義傳統。

具體而言,本書分為五章,一一講述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及19世紀和20世紀的人文主義思想,最後則展望了人文主義的未來。正如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恆所評價的,這本書呈現了一場持續而廣泛的辯論,事關人類本性和命運。人文主義傳統以人類經驗為起點,崇尚個體價值、人的尊嚴、自我超越和自我奉獻;只有結合信仰,並成為有行動可能的公民人文主義,才能擺脫科學與人文二中擇一的偏執,創造真實的歷史。這不只屬於已將人文主義制度化的歐洲。布洛克以史家大手筆,端出思想史的新景觀,敘述精要,洞見迭出,既是對人類自我認知這一偉大探險的追溯和體悟,也指出了思想前行的路徑。

閱讀這本書,就像是進程一場奇妙而愉快的思想旅程,我們領略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笛卡爾、康德、尼采等哲學巨擘的深邃思想,又欣賞了莎士比亞、歌德、托馬斯·曼等大文豪們的文學風景。歌德曾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對話。而讀《西方人文主義傳統》,則是和多位聖哲先賢進行了對話。當然,我們更多的是聆聽他們的教誨,感受他們的思想,並收穫甘甜可口、源源不斷的知識泉源。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