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安鼓樓(理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安鼓樓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西安鼓樓》中國當代作家理洵的散文。

作品欣賞

西安鼓樓

鼓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三年,比橋梓口鐘樓要早四年興建,橋梓口鐘樓一百九十八年後遷於現址,屈指一算,實際上,鼓樓比現在的鐘樓要大二百多歲了。它在鐘樓的西北方位二百米處,中間是鐘鼓樓廣場,二者可以通視。鐘鼓樓廣場是下沉式立體布局,由著名建築師張錦秋設計,她是梁思成的學生,陝西境內好些帶有標誌性的建築群落都出自她的手筆,如陝西歷史博物館、省圖、世園會長安塔等。鐘鼓樓廣場視野開闊,可以使鐘樓、鼓樓隔空相望,拉近了兩者的距離,民間所謂「晨鐘暮鼓」的景觀,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鐘樓的基座是方的,鼓樓不同,它的基座是長方形的,東西長,南北短,橫跨北院門街,券洞也只有南北方向才有,供人、馬通行。現在的券洞已被鐵柵欄封閉了,是為了文物保護,行人通行採用環島模式,要繞它半圈才行。原來沒有封閉的時候,我曾經穿行過,夏天是很涼快的。它有三十四米高,比鐘樓矮兩米左右,但基座面積要比鐘樓大得多,更展拓宏偉一些。基座用青磚砌成,高近八米,樓高兩層,採用的是古建築中最為常見的重檐三滴水式。第一層樓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層樓為重檐歇山頂,上覆灰瓦,綠色琉璃瓦剪邊。上下兩層面闊各為七間,進深均為三間,四周環有走廊。外檐和平座均飾有青綠彩繪斗拱,使樓的層次更為分明。整棟建築為純木結構,沒有使用一根鐵釘。從整個建築的型制和級別來看,在整個明王朝,它都是頂尖的,甚至超過了當時的國都南京的鼓樓,目前,它也是全國現存鼓樓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要說的還有懸掛於鼓樓第三檐下的兩塊牌匾,南北各一,南邊是「文武盛地」,北邊是「聲聞於天」,藍底金字,遠遠地就能看得到。這兩塊牌匾在文革中被毀掉了,本世紀初又被重新修復懸掛了起來。關於這兩塊牌匾的書寫者以及文字,歷來可討論的問題較多,說法亦是多樣,比較可靠的一種是,西安日報記者韓勛在一篇報道中澄清了這個問題。該報道說,西安市檔案館保存有一九三五、一九五〇年的兩幅照片,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拍攝到鼓樓頂層檐下懸掛的兩塊牌匾;還有一九五二年承擔鼓樓修復的西安新元營造廠給市政府建設局的一封信,信中稱在描刻「文武盛地」牌匾時,發現下款「巡撫都御史重XX可X題」之上,又蓋有「康熙元年歲次XX吉日」字樣,因此拿不准到底該描刻哪一款,遂寫信「請明確指示」。結合牌匾上款可推斷此匾為「巡撫都御史重慶趙可懷題」,時在萬曆十八年;至於「聲聞於天」牌匾由誰人題寫,查閱《續修陝西通志稿》,得知乾隆五年陝西巡撫張楷重修鼓樓碑記中,有「(鼓樓)成之月,楷荷恩賜御書,遂摹而奉懸於其上」、「乾隆五年歲次庚申正月轂旦立、咸寧貢生李允寬書丹」等句,認為「聲聞於天」確為乾隆賜書,而「李允寬書丹」,應理解為李書寫了重修鼓樓碑記,於「聲聞於天」沒有干係。這個報道比較客觀,特別是更正了較為流行的「聲聞於天」匾為李允寬書寫的說法。當然還有人提出「聲聞於天」的「於」為何不寫作「於」,其實這句話是來自於《詩經·小雅》中的,因為《詩經》這樣寫,所以就這樣寫了,沒有太多的理由。

和鐘樓一樣,古時人們也是在鼓樓上擊鼓鳴時的,因而有「晨鐘暮鼓」一說,清晨敲鐘,傍晚擊鼓,比較講究。鼓樓上原來的鼓已不存在了,現在則製作了一個世界上最大的鼓展示了出來,據說鼓面是用了一個整張牛皮,一層樓外迴廊上還掛有根據二十四節氣製作的小鼓,樓內還有鼓文化展示區,以及鼓樂表演。我是前年春末上去的,站在樓外迴廊「立夏」鼓的前面照了張像,效果比較好,有時寫文章編輯要照片,應付一下也很不錯。好幾百年了,鼓樓也是修修補補地一路走來,文獻上說奠基的那天天還下着小雨,迷迷濛蒙的天,想起來也像是水墨畫,一定也是美極,只可惜是太過於遙遠了。 [1]

作者簡介

理洵,字安父,別署新雨堂,書評人,作家,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