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鎮青塘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西南鎮青塘村隸屬廣東省汕尾陸豐市西南鎮管轄(在西南公社建鎮以前屬大安鎮管轄),本村人口眾多,全部都姓黃,而且全部都是青塘黃氏始祖永興公的後裔子孫。[1]
中文名稱: 青塘村
行政區類別: 村
所屬地區: 廣東省汕尾陸豐市西南鎮
地理位置: 螺河流域中部
簡介
青塘是個古老的村落,建村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明朝以前,據本族的老輩人說,正式命名為青塘則是在明朝初年。青塘村是一個較典型的單一姓氏歷史文化村,本村至今仍然保留着許多古老的風俗禮儀和傳統文化,在鄰近的單一姓氏的村莊之中,青塘村也是其中較大的一個。
聽老輩人說,青塘在黃氏始祖永興公尚未到此地開基之前並不叫青塘,而是由大小不等的二十幾個姓氏族群小村莊組成的較分散的聚居地(各村厝最遠的相隔也就是幾百米,因此稱其為聚居地)。他們各村厝都有各自的名字,如:姓葉的那一塊叫葉厝,姓麥的是叫麥寨,姓陳的又叫陳厝,姓曾的叫曾厝寮等等。那時候在青塘範圍內居住的人雖然姓氏很多,但人口很少,各個姓氏族人的人數當然也是多少不等的。自從黃氏始祖在明朝永樂初年到此地開基,經五、六世之後,各房子孫人丁興旺,而其他姓的人卻越來越少了。聽老輩人說自從我們的黃氏始祖來到青塘住下之後,姓葉的敗落得最明顯的一個。我們姓黃他們姓葉,他們說我們姓黃的人克到他們姓葉的了,黃了他們的葉,而我們始祖祠堂的風水又比他們的要好得多所以他們敗落了。他們覺得在這裡住不起了,後來就逐漸先後遷往他處,在清朝末的時候就已經遷走了十八個姓氏的族群,遷走的較慢的有麥寨和陳厝等,遷走的年份大約是在清末民初的時候,一直到前幾年才搬遷出青塘的有黃舉寮的盧姓人家,現今與我們青塘相鄰的只有曾姓族群了。(我個人認為,這個情況跟當時的政治局勢和社會及家族裡面有沒有能人是有很大關係的。)而青塘的得名,據說是在我黃氏始祖的房屋(即始祖祠堂)後有一水塘,那個水塘有暗泉,塘中之水清澈見底而且一年四季不曾乾涸,名為清塘,因此取名青塘。我青塘黃氏開基始祖永興公,自明朝到此地奠基至今已有六百來年,已經繁衍了二十幾代人。大房、二房和三房另尋勝地開枝散葉,四房、五房和六房的子孫則世居本村,五房和六房也有部分出祖到別處開枝散葉的,世居在青塘村的黃氏子孫約有兩千多戶共約兩萬人。據北門園一位曾任西南鎮鎮長的長輩了解,據他說按保守統計,永興公傳下的六大房子孫後裔約有9萬之眾(包括海內外及港、澳、台所有由青塘出祖他處的永興公的後裔)。青塘村內的房屋基本上都是圍繞着村中的大蓮塘,就着地勢背山朝塘而建,布局緊湊,而大蓮塘可以說是我們村的一個中心。
地理位置
青塘村地處陸豐市西北部,位於螺河流域中部,背靠九龍山余脈大山崗猴仔凸(青塘靠背山)面朝螺河。青塘村的東北部與大安鎮轄區僅一河之隔,西向靠近西南鎮政府,東南連接河西鎮。地形則以丘陵山地為主,青山漫漫,流水潺潺,可謂是山清水秀。我們青塘在該地區是個大村區,是西南鎮各管區中最大的一個。青塘村內又分為樓社、松園、寨內(寨上和寨下,當時住的是陳麥兩姓)、北門園、橋東、橋南(橋東在以前是姓葉的人住的地方,舊時叫葉厝)、黃舉寮(包括新鄉)七個片區,歸青塘管區管轄的有曾厝寮、雲前村、朱厝寨村和烏石埔村等。青塘管區樹木成蔭,清爽宜人,依山靠水風景優美,遊玩的地方也頗多,主要有青塘靠背山(大山崗)的雙層洞和猴仔凸、老虎山、八刃崗山(也叫八斗崗)、米瓮山上的四方斗石、牛背石、破釜金山上的鼓石、射槓山上的旗杆夾石、轎凸山上的蛙石(也叫炮石)、叮噹石和槌印石、陳屋塘前的仙人靴印石、倒崗山上的鎖匙石、橋仔頭山上(石井坳山)的天然石井、螺河潭灣、赤山的豬肝吊膽、朱厝寨水庫的石橋溜等等。解放前青塘村的周圍山林非常茂密,在紅色革命時期,青塘村也曾是革命志士們經常活動和棲身的地方。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謝非同志就曾隨同我青塘村的革命志士在此工作過,當時他還是我村寨內片區的一位老革命家的部下,那時候謝非同志就住在該村松園片區的鄉親家裡,每當說起謝非同志,村裡的老輩人就會講起一段古(一些關於當年謝非同志的故事)。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神州大地,由城市又吹到了農村,使農村也跟着發展起來,青塘村的交通、電力、通訊設施較為完善,陸(豐)新(田)公路途經河西鎮,穿越西南鎮境內並與省道335和國道324線相接,早幾年前已經將原先的沙土路面全線修築成水泥沙石混凝土路面了。在西南鎮境內,陸新公路經過我村地界的路段就占全鎮的三分之一以上。新修建的青塘螺河大橋在2001年修建竣工通車,同時還修築了一段由青塘螺河大橋連接到村內主路的新路。近兩年來鎮路及村內的大部分路面已經拓寬並修築成水泥沙石混凝土路面,從此青塘村的路不會再有以前那種大雨過後人車難行,連續晴天時,車過後塵土飛揚的情景了。交通暢通便利了,自然也就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商貿的繁榮,正所謂是路通財通。
該村的發展不僅僅只是修路造橋,其它方面也有相應的發展計劃,如:電網、電訊網絡和移動通訊網絡等。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青塘村就已經接通電網了,隨着新建民房的增加,用電量也相應增加,因此青塘村的電網還有待進一步的改善和發展。在上世紀的農村,有線電話的開通也是中國電信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標誌,而青塘村開通中國電信固話網絡,在當時也是開通的時間較早、數量較多的一個村。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青塘村各戶都裝有固定電話了,無線移動電話的網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信號覆蓋率達98%以上,近幾年來電訊網絡和寬帶網絡的發展也非常快。在公共醫療衛生方面,管區內的醫療站和婦幼保健所的醫療水平和醫療設施也有了相應的提高和完善。
青塘人一直以來都是相當團結的,不僅是因為語言和姓氏相同,主要是因為我們都是永興公的子孫後代,有着團結宗親和睦鄰里的優良傳統。只要是村裡的事,不論事情大小,從來都是一呼百應,非常齊心。近十幾年中,青塘村為教育、文化和公共事業的發展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其中絕大部分的資金是由本村在外面做生意的老闆們捐獻的。村裡有全日制學校兩所,名為青塘小學和青雲中學。其中青塘小學的前身是青塘村內的一座私塾,聽老輩人說,這座私塾開建的年代相當久遠!(當時有兩座私塾,是青塘村四房的震公和爵公所建,現僅存一座。)管區內的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三升中考成績日漸提高,高中入學率也連年上升,也培養出了許多大學生!新教學樓的落成大大改善了教學環境,而學校新建的教師宿舍樓也解決了教師們的住房問題,因此學校也被市領導主管部門評為集資辦學的先進單位!
青塘村的節日文化娛樂項目豐富多彩,有地方傳統戲劇、舞獅、電影放映等活動。每年的春節、元宵節和中秋節會請戲班演戲酬謝神明,全村同樂;到了冬至(冬節)則要在黃氏始祖祠堂舉行盛大的敬祖祭冬儀式,場面非常隆重,(即是古時所謂的「蒸償」)同時還要請戲班演戲酬謝神明和列代祖先的庇護,真是熱鬧非凡。舉行慶典活動時演出的戲曲是潮汕地區特有的地方戲劇,所謂地方戲就是陸豐正字、陸豐白字曲,西秦和潮劇。其形象逼真,語言生動,是受保護的珍貴戲曲劇種之一。如今看戲劇和露天電影的人也較以往少了,但傳統的舞獅則是全村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的喜慶表演項目;裡面有青塘村的傳統武術套路、徒手對練、器械對練和雜耍等多種表演,非常精彩。而舞獅這個傳統節目只有在每年的春節開始表演到元宵節這天為止,平時想看都是看不到的。村裡有好幾個獅館,各個館的舞獅隊在家吃過年夜飯後就準備出門演「開棚獅」了,出門前在館內拜過祖師爺後要到眾神廟和祖祠參拜,然後才出門。一般獅隊從除夕夜出門演「開棚獅」開始,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外鄉演的,一直到元宵節前才回到本村表演,在本村表演完之後休息幾天,各個獅館也開始準備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的會獅表演了。會獅的場地就在我們青塘黃氏始祖祠堂面前廣場,每到會獅這天,全青塘的男女老少來了一大半。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每個片區都有開館,個別片區還開了兩個館,真是盛況空前,本村歷來尚武之風甚濃,這是對保護和傳承青塘的傳統文化的一種積極體現。每逢節日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村里每家每戶的長輩都會備上清茶果盒與香燭先去村中各間神廟焚香燃燭祈福或是還願,然後再到祖祠焚香燃燭拜祭祖先,像春節、正月、中秋和冬至這樣的大年大節村里甚是熱鬧!雖說拜神是種迷信活動,但是這也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老輩人拜神求個平安也只是去了個心愿罷了。但我們的鄉親並不愚鈍,因為我們更相信科學。在上小學的時候班主任黃春枝校長曾說過這樣的一句玩笑話,「鄉里的小孩子不舒服了,家裡的老人會去拜伯公求花葉煲水給小孩洗澡,但是同時還會請醫生給小孩看看。」
在海陸豐有這樣一句話:「海豐出人,陸豐出神」,說的是海豐出的名人多,陸豐的神廟多,其實陸豐在古代和近代也是出過不少有名的文臣武將,在《陸豐縣誌陸豐的神廟多、人多,而陸豐的方言種類也很多,就客家話而言,僅西南鎮轄區內就有好幾種了。我們青塘人所使用的語言與周圍的其它村莊不同,青塘黃氏族人所使用的語言是一種稱為軍話的方言,而且還能說客家話、福佬話和潮洲話在內的多種方言。軍話也叫官話,主要分布於廣東或者海南的少數地區,由明代衛所的軍人使用,屬於軍事密語,由於歷史原因,後來發展成為衛所軍人的後裔使用的類似於明代通話的一種方言。青塘周圍的村莊除了坎石潭和良軍寨使用另外一種與我們青塘稍有不同的軍話之外,周圍的其它村莊都是講客家話和福佬話(各地的客家話和各地的福佬話也各不相同,也有人稱福佬話為潮汕話)。由於居住地分散和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致使各地的軍話也各有差異,也有一些地方的衛所軍人的後人已經不再使用軍話了。就使用軍話的人數跟使用客家話和潮汕話的人數相比,使用軍話的人的確很少,如今這個包含有多種語言特色的語種----軍話。而我們青塘村全部村民都使用「軍話」這一語言,在陸豐,西南鎮青塘村是使用軍話人數最多的,是個最集中的群體,所以該村也是考察和研究軍話最好的團體和地區之一!有關軍話的具體參考解說資料請閱讀丘學強先生所著的《軍話研究》,其中有對軍話的音標音調和軍話形成的詳細解說。
一個家族能夠興旺發達他們治家必定很嚴,一個興旺的氏族他們必定傳承着氏族的宗法制度,在青塘黃氏始祖祠堂門樓的左邊就立有一方刻着戒律的石碑,其中所立的戒條,凡是青塘黃氏族人都必須遵守,該石碑立於清朝乾隆年間。為明長幼,宗族應當有輩序,輩份自當要分明,我黃氏族人也是非常注重這等禮儀倫常的。從我青塘黃氏始祖 永興 公 起,傳下的一首四句五言輩序詩,即是青塘始祖 永興 公預先排好的前二十代輩序,以上就是青塘的輩序詩。(後來旅港同胞鄉賢又編有輩序,因族譜上未錄入,所以在此未寫入。)一般從看某個人的名字我們就可以知道他是永興公的第幾代孫、是什麼輩份了,即是我們平常說的是什麼字輩。古人的名字都是有名和字的,直到民國時期還有。例如我青塘黃氏始祖的名諱是:黃潤,字永興,所以我們稱自己青塘黃氏的始祖為潤公或永興公。到了近代,青塘人的名字也都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不分名和字了,大多數青塘人的名字都含有輩序的字,而我們的名字中的第一個字便是輩序中的字了,我們青塘人這種起名字的習慣或許跟黃氏的家傳宗法有直接關係。
我青塘黃氏向來都修有族譜,有宗族譜牒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的宗族傳自哪一支派,使人不忘根本;譜牒可以傳承家傳宗法制度和家法家規,使我們明白宗親之間的親疏長幼之別,不至於長幼不分。撰修家譜是宗族的大事,也是一件十分繁雜的工作,需要收集相關資料、整理舊譜、編排登記等,開展工作也需要一定的經費,並不是說想做就能馬上做的,更不是十天半月就能完成的事情。聽理事會的代表說,輩序已經重新續排了一百世,重修族譜的事項目前尚未開始,還在籌劃當中。我青塘黃氏的輩序已經先排到了三十二世,又續排了一百世,這次續排的輩序是跟福建、台灣等地的宗親相同的,估計下次重修族譜時可能還會增加新輩序和其他新內容。我們青塘黃氏的輩序是不會遺棄的,會將我青塘黃氏的輩序和青塘的傳統文化保護好,並將其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視頻
西南鎮青塘村舉辦客家山歌聯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