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北民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北民居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本書介紹了西北(陝、甘、寧、青)地區的自然條件與民居類型,論述了西北嚴峻的生存背景下,各地民居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對環境的適應。總結了西北民居以生土材料為主體的共性特徵,以及以不同民族文化為底蘊的裝飾形態特徵。全書展示了窯洞民居、回族民居、撒拉族民居、青海莊廓民居、以及以農耕文明為背景的關中、陝南、天水民居的風貌特色。對西北經典民居案例也作了較詳盡的介紹。本書以生態文明的視角,對西北民居的營建智慧進行了剖析,並提出了如何使西北鄉土民居、生土建築走向現代化的途徑,以及為此而作的一些探索。

基本內容

出版時間:2009-12-1

ISBN:9787112117369

定價:¥98.00

頁數:282頁

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大16開

書名:西北民居

作者:王軍 着

品牌: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西北(陝、甘、寧、青)地區的自然條件與民居類型,論述了西北嚴峻的生存背景下,各地民居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對環境的適應。總結了西北民居以 生土材料為主體的共性特徵,以及以不同民族文化為底蘊的裝飾形態特徵。全書展示了 窯洞民居、回族民居、 撒拉族民居、青海莊廓民居、以及以 農耕文明為背景的關中、 陝南、天水民居的風貌特色。對西北經典民居案例也作了較詳盡的介紹。本書以生態文明的視角,對西北民居的營建智慧進行了剖析,並提出了如何使西北鄉土民居、 生土建築走向現代化的途徑,以及為此而作的一些探索。

作者簡介

王軍,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特聘教授、 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重點學科「 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學科帶頭人之一。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 民居建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建築學會 生土建築分會副理事長,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城市生態規劃建設 學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綠色建築與節能專業委員會委員,陝西省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 曾於l998年赴 意大利羅馬大學作為訪問學者交流講學,2001年赴 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講學,2006年赴 台灣朝陽科技大學交流講學,2008年赴日本東京 首都大學交流講學。 長期以來從事 地域文化與鄉土建築、 窯洞與 生土建築、西北綠洲 聚落、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等方面的科研與教學。近十年來主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面上項目三項:「土地零支出型窯居村落 可持續發展研究」(1998年);「 下沉式窯洞改善天然採光與太陽能利用一體化研究」(2005年);「 生態安全視野下的西北綠洲聚落營造體系研究」(2007年)。2008年豐持「十一五」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課題子課題:「 陝南災後綠色鄉村社區建設技術集成與示範」;2009年主持「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西北 旱作農業區 新農村建設關鍵技術集成與示範」。 結合科研課題項目,研製的「手動生土 磚機」獲國家專利一項;出版專着 《中國窯洞》一書。發表相關學術論文:《黃土高原溝壑區傳統山地聚落「生態基因探索」》,《甘肅隴東地區生土民居回歸與新型聚落營建研究》,《關於中國西部地區民居建築的研究與思考》,《生態安全視野下的綠洲民居聚落研究》,《綠洲建築學若干關鍵問題研究——西北綠洲地區生土聚落變遷研究與生態技術優化對策》,《地域建築與鄉土建築研究的三種基本路徑及其評述》,《天水傳統民居聚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陝南古鎮青木川》,《機遇與挑戰一陝南災後綠色鄉村社區營建策略》,《任震英先生鄉土建築研究思想解讀與啟示》等。 多年來結合研究課題,指導的 畢業設計曾獲台灣洪四川 財團法人基金優秀設計一等獎,六次獲陝西省優秀畢業設計一、二、三等獎項。指導的研究生在全國 生態住區設計大賽、 太陽能建築設計大賽及全國 經濟適用房大賽中多次獲獎,並在2004年國際 生態住宅設計大賽中獲二等獎,2008年「中國 美麗鄉村 綠色建築設計大賽」獲優秀獎。並多次獲校教學改革成果獎、優秀研究生導師獎勵;榮獲校師德標兵、教學名師稱號;2009年獲寶鋼 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

目錄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環境概述

第一節 自然環境概況

第二節 民族文化概況

第二章 西北鄉村聚落與民居建築

第一節 西北鄉村聚落的整體格局

第二節 西北鄉村聚落的基本空間形態

第三節 鄉村聚落營建的影響因素

第四節 聚落與民居建築

第三章 窯洞民居

第一節 窯洞民居的形成環境

第二節 窯洞民居的基本類型

第三節 窯洞民居的選址

第四節 中國風水的起源與窯洞選址

第五節 窯居村落形態

第六節 窯洞 空間與形態特徵

第七節 窯洞民居的構造與營造技術

第八節 窯居村落的民俗文化

第九節 經典窯洞民居

第十節 結語

第四章 關中民居

第一節 關中自然與人文環境

第二節 民居要素與布局特徵

第三節 結構體系與營造風俗

第四節 典型民居實例

第五節 結語

第五章 陝南民居建築

第六章 寧夏回族自治區民居

第七章 甘肅民居

第八章 青海民居

第九章 西北民居的營造智慧及其當代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推薦

《西北民居》:中國民居建築叢書

後記

西北民居研究自20世紀60年代起,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的一批建築設計課與美術課教師深入陝西境內的關中、陝南、陝北進行鄉土民居測繪與寫生。待到20世紀80年代由侯繼堯、劉振亞、張壁田、李樹濤、鄭士奇、劉舜芳、周若祁等一批教授們,帶領青年教師有計劃地對陝西及周邊的寧夏、甘肅、豫西等地區傳統民居進行了廣泛的測繪調研。這些成果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了《陝西民居》、《窯洞民居》兩書。當時我作為青年教師參加了陝南、關中、陝北部分典型民居的測繪與資料整理工作。在前輩們的言傳身教中,使我學到了不少傳統民居的文化內涵,加上我在上大學之前作為下鄉知青曾有過6年住窯洞、吃窖水的鄉村生活經歷,與鄉土建築的結緣,從而奠定了我一生的研究方向與執着追求。20世紀90年代末,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下,我與我的老師侯繼堯教授出版了《中國窯洞》一書。在其後的年代裡我指導的研究生論文、申請到的國家級科研課題大多選題是西北鄉土建築,這也為今天《西北民居》的編寫奠定了基礎。

西北民居涉及陝、甘、寧、青三省一區,其地域廣闊,民族多,民居類型更是豐富多彩,單是陝西、甘肅兩地民居就足以各自單獨成書。《西北民居》篇幅有限,許多民居內容未能編入,期待以後有機會將更完美的西北民居風貌及研究成果呈獻給讀者。

在本書編寫中參考了眾多書籍與研究生論文,也得到許多單位與熱心人士的支持幫助。書中圖片除署名外均為作者本人及作者的研究生所拍攝。參加本書資料與測繪圖整理工作有作者08、09級的碩士研究生,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本書編寫中正值5·12汶川大地震,作者隨即參加了陝南災後重建任務,奔波於陝南山區一年多,致使本書的調研與編寫時間緊迫,不足之處敬請各方批評斧正。

序言

秦以前,相傳中華大地上主要生存着華夏、東夷、苗蠻三大文化集團,經過連年不斷的戰爭,最終華夏集團取得了勝利,上古三大文化集團基本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強大的部族,歷史上稱為夏族或華夏族。

春秋戰國時期,在東南地區還有一個古老的部族稱為「越」或「於越」,以後,越族逐漸為夏族兼併而融入華夏族之中。

秦統一各國後,到漢代,我國都用漢人、漢民的稱呼,當時,它還不是作為一個民族的稱呼。直到隋唐,漢族這個名稱才基本固定下來。

歷史上的漢族與我國現代的漢族的含義不盡相同。歷史上的漢族,實際上從大部族來說它是綜合了華夏、東夷、苗蠻、百越各部族而以中原地區華夏文化為主的一個民族。其後,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北地帶又出現烏桓、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南方又有山越、蠻、俚、僚、爨等族,各民族之間經過不斷的戰爭和遷徙、交往達到了大融合,成為統一的漢民族。 漢族地區的發展與分布 漢族祖先長時間來一直居住在以長安京都為中心的中原地帶,即今陝、甘、晉、豫地區。東漢一兩晉時期,黃河流域地區長期戰亂和自然災害,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永嘉之亂後,大批漢人紛紛南遷,這是歷史上第一次規模較大的人口遷徙。當時大量人口從黃河流域遷移到長江流域,他們以宗族、部落、賓客和鄉里等關係結隊遷移。大部分東移到江准地區,因為當時秦嶺以南、淮河和漢水流域的一片土地還是相對比較穩定。也有部分人民南遷到太湖以南的吳、吳興、會稽三郡,也有一些遷入金衢盆地和撫河流域。再有部分則沿漢水流域西遷到四川盆地。

隋唐統一中原,人民生活漸趨穩定和改善,但周邊民族之間的戰爭和交往仍較頻繁。周邊民族人民不斷遷入中原,與中原漢人雜居、融合,如北方的一些民族遷入長安、洛陽和開封、太原等地。也有少部分遷入陝北、甘肅、晉北、冀北等地。在西域的民族則東遷到長安、洛陽,東北的民族則向南入遷關內。通過移民、雜居、通婚,漢族和周邊民族之間加強了經濟、文化,包括農業、手工業、生活習俗、語言、服飾的交往,可以說已經融合在漢民族文化之內而沒有什麼區別。到北宋時期,中原文獻中已沒有突厥、胡人、吐蕃、沙陀等周邊民族成員的記載了。

北方漢族人民,以農為本,大多安定本土,不願輕易離開家鄉。但是到了唐中葉,北方戰亂頻繁,土地荒蕪,民不聊生。安史之亂後,北方出現了比西晉末年更大規模的漢民南遷。當時,在遷移的人群中,不但有大量的老百姓,還有官員和士大夫,而且大多是舉家舉族南遷。他們的遷移路線,根據史籍記載,當時南遷大致有東中西三條路線。[1]

參考文獻

  1. 西北地區典型的傳統民居建築古建家園網,2023-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