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邊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褐邊螟 |
褐邊螟 |
中文名稱 :褐邊螟 界 :動物界 目 :鱗翅目 科 :螟蛾料 |
褐邊螟,昆蟲名,為鱗翅目,螟蛾科。中國分布於北限為黃河以南,南至廣東、廣西、雲南,東臨濱海,西達四川。寄主於水稻、稗、鴨舌草、荊三棱等。幼蟲鑽莖而入,多從水稻劍葉葉鞘空隙處向下蛀入莖稈第一節,蠕行至白色柔嫩組織處蛀食,且轉株為害。[1]
形態特徵
成蟲
雌蛾體長10mm左右,翅展20-123mm。前翅黃褐色,前緣褐色,從頂角到後緣具1褐色斜紋,翅中央具棕褐色小點3個,排列成等邊三角形,外緣具棕褐色小點7個,緣毛淺黃色。後翅銀灰色。卵乳白色至青黑色。
卵
塊為長橢圓形,覆蓋灰黃色鱗毛勻稱,無雜色。
幼蟲
末齡幼蟲體長15-20mm,頭深褐色,胸部、腹部主要是綠色,從腹部第2節後漸漸轉黃。
蛹
長11-13mm,初黃綠色,後變淺黃色,羽化前變成黃褐色。繭白色。
生活習性
發生代數、發生期與三化螟相似,以末齡幼蟲在寄主殘留株或背風向陽的溝邊雜草上越冬。卵成塊產在稻葉上,初孵幼蟲喜爬至葉尖處吐絲下墜,借風擴散,從莖上鑽孔侵入。水稻孕穗或抽穗時,則從劍葉葉鞘空隙處向下鑽入莖稈的第1節,爬至白色幼嫩組織處蛀害。有的轉株為害,先把近水面的稻莖咬斷後吐絲封口,咬斷莖的另一端則形成囊狀物,幼蟲隱藏在其中浮在水面上,碰到新稻株後,爬至稻莖上向內蛀食,鑽入新株後又吐絲遮住蛀孔。該蟲喜在濕潤的環境中生存,喜在旱秧田中為害,轉株為害現象明顯。
防治方法
- (1)預測預報。據各種稻田化蛹率;化蛹日期、蛹歷期、交配產卵歷期、卵歷期,預測發蛾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及蟻螟孵化的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指導防治。
- (2)農業防治
- ①適當調整水稻布局,避免混栽,減少橋樑田。
- ②選用生長期適中的品種。
- ③及時春耕漚田,處理好稻茬,減少越冬蟲口。
- ④選擇無螟害或螟害輕的稻田或旱地作為綠肥留種田,生產上留種綠肥田因春耕晚,絕大部分幼蟲在翻耕前已化蛹、羽化,生產上要注意杜絕蟲源。
- ⑤對冬作田、綠肥田灌跑馬水,不僅利於作物生長,還能殺死大部分越冬螟蟲。
- ⑧及時春耕灌水,淹沒稻茬7-10天,可淹死越冬幼蟲和蛹。
- ⑦栽培治螟。調節栽秧期,採用拋秧法,使易遭蟻螟為害的生育階段與蟻螟盛孵期錯開,可避免或減輕受害。
- (3)保護利用天敵。
防治害蟲
- (1)防治水稻三化螟, 每畝用2%乳油,約用量25-30毫升,噴霧
- (2)防治水稻二化螟, 每畝用2%乳油,約用量25-30毫升,噴霧
- (3)防治水稻大螟, 每畝用2%乳油,約用量25-30毫升,噴霧
- (4)防治水稻稻縱卷葉螟, 每畝用2%乳油,約用量25-30毫升,噴霧
- (5)防治水稻褐邊螟, 每畝用2%乳油,約用量25-30毫升,噴霧
- (6)防治水稻稻眼蝶, 每畝用2%乳油,約用量25-30毫升,噴霧
- (7)防治水稻直紋稻弄蝶, 每畝用2%乳油,約用量25-30毫升,噴霧
- (8)防治水稻潛葉蠅, 每畝用2%乳油,約用量25-30毫升,噴霧
- (9)防治水稻稈潛蠅, 每畝用2%乳油,約用量25-30毫升,噴霧 [2]
相關視頻
水稻生物防螟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