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褐胸山鷓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褐胸山鷓鴣

中文學名: 褐胸山鷓鴣
拉丁學名:Arborophila brunneopectus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雞形目
科:雉科
屬:山鷓鴣屬
種: 褐胸山鷓鴣
亞   種: 3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Blyth,1855年
英文名稱: Brown-breasted Hill Partridge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褐胸山鷓鴣[1](學名:Arborophila brunneopectus)嘴近黑;腳粉紅色。為雉科,山鷓鴣屬的鳥類。多見於平原和低山的常綠森林和竹林。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緬甸丹那沙林,它們的食物包括堅硬種子和昆蟲等。繁殖期大約是5月份。一般它的壽命在20年左右,在中國以及世界的分布區域窄狹,數量稀少,2000年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以及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指名亞種為地方性留鳥,分布在雲南西南部、南部及廣西

外形特徵

褐胸山鷓鴣雌雄相似。前額皮黃色,頭頂橄欖褐色;每個羽毛尖端黑色,在頭頂形成黑色斑點,有時黑斑結合使整個頭頂變成黑色;枕部通常較頭頂更暗,一條寬闊的白色或皮黃色眉紋從前額開始沿眼上到枕部,然後沿頸側而彎向下,在頸部較淡;眼先和頸側黑色;兩頰和耳覆羽白色。背,腰和尾上覆羽亮橄欖色,具粗著的黑色橫斑;尾橄欖褐色,具黑色斑點;肩,翅覆羽和內側次級覆羽栗色,靠尖端處具棕色斑點;外側次級飛羽褐色,具黑色滴狀斑或橫斑,以及大的淡橄欖褐色橢圓形斑;初級飛羽褐色,具寬的棕色羽緣,往內逐漸變為變為栗色。頦、喉白色或皮黃白色;前額稀疏的被有黑色羽毛,在前頸形成黑色斑點;胸和兩脅淡褐皮黃色,具棕色羽緣和黑色基部;有時可看到兩脅具白色圓形斑點和黑色橫斑;腹幾白色,尾下覆羽淡皮黃色,具寬闊的黑色橫斑或斑點。

雌鳥喉部斑點較少,兩脅黑白斑點亦不甚明顯,其餘似雄鳥。

虹膜暗褐色,眼瞼和眼眶亮紅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腳粉紅色或淡紅色[2]

生活習性

褐胸山鷓鴣性情較為寧靜,也善於藏匿。叫聲為單調的喉音,發展為一高一低的雙哨音ti-hu, ti-hu, ti-hu……音量音頻不變。配偶對唱時加上kew, kew, kew……的叫聲。

主要以植物種子和果實為食,也吃直翅目、鞘翅目等昆蟲和螺類[3]

棲身環境

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常綠闊葉林中,也見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竹林與灌叢中,但比較喜歡常綠森林。

生長繁殖

繁殖期為4-6月份,營巢在海拔1500-4000米之間的山地森林中的林下地面上,利用地面天然凹坑或由雌鳥在地上刨一個小坑即成。巢周圍多有茂盛的灌叢或林下植物遮掩而不易發現,但有時也在林下植物較稀疏的地方營巢而不甚隱蔽。褐胸山鷓鴣每窩產卵約4枚,大小為36.8-37.6×28.4-28.5毫米[4]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中國西南部,東南亞。

分布狀況:指名亞種為地方性留鳥,分布在雲南西南部、南部及廣西[5]

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褐胸山鷓鴣南越亞種 Arborophila brunneopectus albigula Robinson & Kloss, 1919
2 褐胸山鷓鴣指名亞種 Arborophila brunneopectus brunneopectus Blyth, 1855
3 褐胸山鷓鴣北越亞種 Arborophila brunneopectus henrici Oustalet, 1896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在中國的分布區域窄狹,數量稀少,指名亞種2000年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為地方性留鳥,分布在雲南西南部、南部及廣西。

保護等級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6]。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視頻

中國常見野鳥褐胸山鷓鴣,分布於雲南、廣西、貴州,你見過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