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裴給事宅白牡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裴給事宅白牡丹》

作品名稱: 《裴給事宅白牡丹》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

作者:盧綸

《裴給事宅白牡丹》唐代詩人、儒客名家,大曆十才子之一盧綸的詩。[1]

在唐代,觀賞牡丹成為富貴人家的一種習俗。牡丹中又以大紅大紫為貴,白色牡丹不受重視。這首《裴給事宅白牡丹》便是唐代這種風習的反映。

詩詞正文

譯文

長安的富貴人家痛惜春色將殘,爭相觀賞大街以西的紫色牡丹。

另有白色牡丹像玉盤承着冷露,卻沒有人願在月光下欣賞細看。

注釋

裴給事:姓裴的給事中,名不詳。給事:官名。給事中的省稱。

豪貴:指地位極其貴顯的人。南朝陳徐陵《長干寺眾食碑》:「須提請飯,致遺豪貴。」

街西:指朱雀門大街以西,地屬長安縣,多私家名園。一作「新開」。

玉盤:形容白牡丹開得大而美潔。承露:承接甘露。漢班固《西都賦》:「抗仙掌以承露,擢雙立之金莖。」

看(kān):意為「觀看」,音念平聲。

賞析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街西紫牡丹。」開頭寫殘春時節,富貴之家趨之若鶩爭相觀賞牡丹。唐代京城長安有一條朱雀門大街橫貫南北,將長安分為東西兩半。街西屬長安縣,那裡有許多私人名園。每到牡丹盛開季節,但見車水馬龍,觀者如堵,遊人如雲。詩作選擇「長安」、「街西」作為描寫牡丹的背景,自然最為典型。作者描寫牡丹花開時的盛景,只用「春殘」二字點出季節,因為牡丹盛開恰在春暮。作者並沒有着力寫紫牡丹的美,甚至沒有對紫牡丹的形象做任何點染,單從「豪貴」對她的態度着筆。豪貴們耽於逸樂,「無日不看花」,桃杏方盡,牡丹又開,正值暮春三月,為「惜春殘」,更是對牡丹趨之若鶩。以爭賞之眾,襯花開之盛,「惜春殘」一筆確實收到了比描寫繁花似錦更好的藝術效果。次句「爭」字用得很妙,不但暗示了牡丹的姿色絕倫,而且突出了賞花者的迷狂之態。

以上使用側面描寫,着意渲染了紫牡丹的名貴。看似與題目無關,實則為後面展開對白牡丹的描寫作了有力的鋪墊。「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一個「別」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玉盤,冷露,月白,風清,再加上寂靜無人的空園,與上聯描寫的情景形成極其鮮明的對比。對白牡丹的形象刻畫雖只是略加點染,但顯然傾注了作者滿心的愛悅和同情。用「玉盤」形容盛開的白牡丹,生動貼切。月夜的襯托和冷露的點綴,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豐滿。「承露冷」三字描寫花的狀態,既是實寫夜色中白牡丹花承受着冷露的潤澤,更是着意表現白牡丹冰清玉潔的品質。惟其不以穠艷撩人,自甘素淡,方顯高雅脫俗。作者正是通過對紫牡丹和白牡丹這一動一靜、一熱一冷的對照描寫,不加一句褒貶,不作任何說明,而寓意自顯。為豪貴所爭賞的紫牡丹儘管名貴卻顯得庸俗,相反,無人看的白牡丹卻超塵脫俗,幽雅高尚,給人以冰清玉潔之感。詩人對白牡丹的讚美和對它處境的同情,寄託了對人生的感慨。末句「無人起就月中看」之「無人」,承上面豪貴而言,豪貴爭賞紫牡丹,而「無人」看裴給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給事之高潔,朝中竟無人賞識。詩題中特別點出「裴給事宅」,便是含蓄地點出這層意思。

全詩通過紫、白牡丹的對比,讚美白牡丹的高潔,以花襯人,相得益彰。短短的一首七絕可謂含意豐富,旨趣遙深。可以說,在奼紫嫣紅的牡丹詩群里,這首詩本身就是一朵姣美幽雅、盈盈帶露的白牡丹花。

作者簡介

盧綸(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縣(今山西蒲縣)人,祖籍范陽涿縣(今河北涿州),出身范陽盧氏北祖第四房,是北魏濟州刺史、光祿大夫盧尚之的後人,唐代詩人、儒客名家,大曆十才子之一[2]

唐玄宗天寶末年舉進士,遇亂不第;唐代宗朝又應舉, 屢試不第。大曆六年,經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後由宰相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為陝州戶曹、河南密縣令。之後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唐德宗朝,復為昭應縣令,出任河中元帥渾瑊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盧戶部詩集》。

著名詩人盧綸的一生如此不得意,只是因為權貴的推薦,才作了很短時期的官,可以說是得利於社交。盧綸所交往的人物,不乏權貴大僚,除前面提到的宰相元載、王縉外,任過實職的宰相還有常袞、李勉、齊映、陸贄、賈耽、裴均、令狐楚、渾瑊、馬燧、韋皋雖未任過宰相,但也是大權在握的人物。盧綸與之交往的,還有封疆大吏、重要朝官和掌握着入仕、升遷。

少年時代的盧綸,由於家境並不很好,世道不寧,父親可能去世較早,他本人又多病,生活並不美好,可能有好些時間,是在舅舅家度過的。他在《綸與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員外發崔補闕峒》詩中自稱:"八歲始讀書,四方遂有兵。……稟命孤且賤,少為病所嬰。"又在《赴池州拜覲舅氏留上考功郎中舅》詩中說:"孤賤易磋跎,其如酷似何。衰榮同族少,生長外家多。別國桑榆在,沾衣血淚和。應憐失行雁,霜霰寄煙波。"

視頻

盧綸《晚次鄂州》

.

未來講堂|盧綸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