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裴斯泰洛齊 | |
---|---|
裴斯泰洛齊 | |
原文名 | 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
出生 | 1746年1月12日 |
逝世 | 1827年2月17日 |
國籍 | 瑞典 |
職業 | 教育家 |
知名作品 |
《林哈德與葛篤德》 《隱士的黃昏》 |
約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是19世紀瑞士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也是一位「慈愛的兒童之父」。還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思想付諸實踐的教育家,著有代表作《林哈德與葛篤德》。
人物簡介
裴斯泰洛齊童年不幸,5歲喪父(1751年)。其父一生清廉寡慾,未留下半點遺產,幸虧母親忘我工作,女僕勤儉持家,才使得五口之家得以生存。母親吃苦耐勞,意志堅強,很快從悲痛之中振作起來,靠微薄的收入維持家計。女僕名叫巴貝麗,來自鄉下。她雖沒有文化,但精明強幹,忠誠機敏,治家有方。她富有耐心和奉獻精神,為裴斯泰洛齊一家獻出了自己的青春。
巴貝麗勤儉持家,量入為出。她為了主人家孩子的成長,起早貪黑,耐心教育,吃盡了苦頭。良好的家庭環境,會在兒童幼小的心靈上打上深刻的烙印,對其發展起着重要作用。母親和巴貝麗高尚的人格、堅強的意志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使裴斯泰洛齊從小就具有慈愛、信任、克己、無私等良好的品質。
裴斯泰洛齊早年受盧梭教育思想的影響,放棄神學研究,38歲開始從事一項教育貧苦兒童的計劃,讓學童一面紡織一面學習,以培養他們的自立能力。他深信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發展機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權利。他的課程論效法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的計劃,強調集體的而非個人的背誦,課程以學生喜歡的活動為主,如繪畫、寫作、唱歌、體操、模型製作、採集標本、繪製地圖和郊遊等。
裴斯泰洛齊認為,兒童勞動是發展體力、智力和道德能力的手段。實驗的意義就在於通過多方面的勞動訓練,來提高兒童的智力。他的實驗固然具有歷史的局限性,但是,從這裡可以看到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雛形,可以看到他那閃光的思想火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第一位實踐家。
成就及貢獻
1781年以後的18年間,裴斯泰洛齊用了相當大的精力投入教育理論的研究與文學創作活動,並把理論、文學創作和實踐結合起來。
1781年2月,裴斯泰洛齊出版了他的教育小說<林哈德與葛篤德>的第一部(其它各部,相繼於1783、1785、1787年出版)。這本小說是他前半生所從事的社會改革、教育實驗和教育理論研究成長的藝術再現。
《林哈德與葛篤德》[1]一經出版,就風靡一時,以其強烈的時代感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取得了勝利,它代表了時代的最強音,使整個歐洲看到了革命的曙光。
1792年,法蘭西立法委員會鑑於裴斯泰洛齊對法國教育的巨大影響與貢獻,授予他「法蘭西共和國公民」的稱號。因此,裴斯泰洛齊成為以「自由保衛者」而聞名的18個外國人之一。他激動不已,興奮地接受了這一光榮稱號,立志把一切獻給人類。
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齊早年受盧梭教育思想的影響,放棄神學研究,38歲開始從事一項教育貧苦兒童的計劃,讓學童一面紡織一面學習,以培養他們的自立能力。他深信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發展機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權利。
1780年出版的<一位隱士的夜晚時刻>概括了他的「教育必須順乎自然」的理論。他堅信人性具有無窮的應變能力;人的道德修養和知識造詣由他自己負責,而教育則應發展人的天才,使他能夠獨立思考問題。
裴斯泰洛齊的課程論效法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的計劃,強調集體的而非個人的背誦,課程以學生喜歡的活動為主,如繪畫、寫作、唱歌、體操、模型製作、採集標本、繪製地圖和郊遊等等。他主張教學要為學生的個別差異留有餘地,學生分組要根據能力,而不要根據年齡,還倡導將正規的教師培訓作為實現科學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
也強調教師的權威性,但這種權威性不是來自對兒童的懲罰、告誡、命令和指示,不是來自凌駕於兒童之上的特權,而是來自教師對兒童強烈的愛和責任感。
後世評價
英國教育史專家博伊德、金合著的《西方教育史》很重視裴斯泰洛齊與康德、盧梭的思想聯繫,認為裴斯泰洛齊是「比康德本人更好的康德主義者」,是康德「所設想的教育工作中'最聰明的專家'」,「就裴斯泰洛齊關於學校的性質和目的主要觀點而言,在所有基本方面都可以說他是盧梭的學生」,但也肯定了裴斯泰洛齊與他們的重大區別,認為「裴斯泰洛齊的才能,本質上是實際的。和大多數教育家相比,他的教育理論是從他的教育實踐中產生出來的,而且無論如何也沒有超過他根據實踐所作的最完全的表達。」他們還認為,裴斯泰洛齊學說有兩個突出的缺點有待校正。第一,語文要素「從發音和音節開始」有誤。學習語言是從句子開始而不是從發音開始,是從全體開始而不是從部分開始。第二,未能恰當地處理學習的較高階段。在這方面,他既沒有打算確定應該教什麼科目,也沒有確定恰當的教學順序,而只滿足於強調親身熟悉所研究事實的需要,來改革公認的學校科目。實物教學是他的發明之一,但也可說是一種缺點,表現了缺乏系統的致命缺陷,而不能回答「哪些分類的知識最適於訓練已經掌握知識要素的學生的心理呢?」這樣的問題。
另外,我們也應認識到,裴斯泰洛齊幻想開明的地主自動地把土地分給農民,並想通過教育這個途徑來達到改革社會的目的,這都是錯誤的。同時,他在論述道德教育時,仍未擺脫宗教的影響,承認自然的宗教,承認上帝主宰一切,他的德育思想仍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裴斯泰洛齊是近代卓有建樹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他豐富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是人類文化的寶貴歷史遺產,至今仍對我們有很多啟示,可供我們藉鑑。他想通過教育改變貧困人民不幸處境的努力,並將一生全部貢獻給這一事業的精神和行動都是進步的,值得稱讚和學習。他之所以不能找到勞苦大眾貧困的根源和解除痛苦的有效方法,這是他所處歷史條件和個人局限性決定的。他的教育主張也不都正確,需要深入、具體地分析、研究。但這些都不能磨滅他在教育史上的業績。裴斯泰洛齊和他的教育名著《林哈德和葛篤德》作為一座歷史的豐碑永存在世界教育發展史的歷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