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袁訓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袁訓來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出生 1965年8月
安徽省望江縣
國籍 中國
母校 北京大學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袁訓來,男,漢族,1965年8月出生,安徽省望江縣人,理學碩士,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第六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2],美國古生物學雜誌特別論文獎,第八屆江蘇省青年科技獎,中國地質學會「銀錘」獎[3],第五屆中國古生物學會尹贊勛獎獲得者[4],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袁訓來,1987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9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獲理學碩士學位。曾擔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現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常務理事,國際地層委員會埃迪卡拉紀地層分會選舉委員,《生物進化》科普雜誌主編,《Palaeoworld》副主編,《古生物學報》副主編等職。

袁訓來長期從事「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演化和環境背景」的研究。

人物經歷

學習經歷

1983-1987:北京大學地質系,地層學古生物學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7-1990:北京大學地質系,地層學古生物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90-1993: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實習研究員

1993-1996: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95-1996:Department of Geology, University Of Montreal,訪問學者

1997-1999: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1999-2000:Organismic & Evol. Biology, Harvard University,訪問學者

2000-現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科研成果

長期從事地球早期生命研究,做出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的創新性成果。已發表科研論文130餘篇,專著2部。主要成果刊登在國際重要學術刊物上,如「Science」論文4篇、「Nature」4篇、「PNAS」3篇、「Geology」6篇等。

對埃迪卡拉紀「藍田生物群」(距今約6億年,安徽,休寧)進行了系統研究,認為它是迄今最古老的宏體多細胞生物群,揭示了新元古代大冰期結束後不久,宏體多細胞生物的出現、形態多樣化和快速輻射的奇特演化過程(Nature,2011)。國際早期生命研究同行認為該生物群「是地球上迄今最早的複雜宏體生物」,「為早期複雜宏體生命的研究打開了一個新窗口」(Nature,470:339-340)。

命名和深入研究了著名的「甕安生物群」(距今約5.8億年,貴州,甕安)。在其中發現了最古老的珊瑚藻類化石和後生動物化石;發現了最古老的地衣化石,把這類生物的最早化石記錄提前了近兩億年(Science,2005),證實了現代分子生物學關於最早的地衣和真菌的起源時間發生在六億年之前的推測,同時也預示着在維管植物登陸前的兩億年間,地衣可能已經對地表岩石圈進行了改造,並成為陸地生態系統建立的先行者。

研究領域

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及環境背景:

1、多細胞生物起源、早期演化和環境背景;

2、真核生物起源和輻射的化石證據;

3、早太古代的地球環境。

所獲榮譽

美國古生物學雜誌特別論文獎(2002年)

第八屆江蘇省青年科技獎(2003年)

中國地質學會"銀錘"獎(2003年)

第五屆中國古生物學會尹贊勛獎(2004年)

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4年)

2005年度科學中國人、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2005年)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6年)

中科院研究生院優秀教師(2006年)

第三屆中國科學院創新文化建設先進個人(2007年)

中科院"百人計劃"D類(2010年)

第六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4年)

專著《陡山沱期生物群》獲中國科技圖書一等獎、中國圖書獎(2003年)(排名第一)

"藍田生物群"研究獲得2013年度江蘇省科技成果一等獎(排名第一)。

在貴州甕安地區發現的似地衣化石被評為2005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排名第一)[5]

袁訓來
袁訓來

在湖北三峽地區發現的6.3億年前的動物胚胎化石被評為2007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排名第四)

"藍田生物群"研究被評為2011年度中國地質科學十大進展(排名第一)

學術兼職

2016.3-現今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1-現今中國古生物學會常務理事

2005-現今國際地層委員會埃迪卡拉紀地層分會選舉委員

2006-現今《生物進化》科普雜誌主編

2017-現今《Palaeoworld》副主編

2012-現今《古生物學報》副主編

學術論文

1.Zhang Yun and Yuan Xunlai, 1992: New data on multicellular thallophyte and fragments of cellular tissues from LateProterozoic phosphate rocks, South China.Lethaia, 25:1-18. Pl.10, Appendix 1.

2.袁訓來,王啟飛,張昀,1993:貴州甕安磷礦晚前寒武紀陡山沱期的藻類化石群。微體古生物學報10(4):409-420。圖3,圖版5。

3.袁訓來,李軍,陳孟莪,1995:晚前寒武紀後生植物的發展及其化石證據。古生物學報34(1):90-102。圖3,圖版3。

4.張昀,袁訓來,1995:元古宙末多細胞紅藻有性生殖結構的發現。中國科學(B輯)25(7):749-754。圖3,圖版2。(Zhang Yun and Yuan Xunlai, 1996: Sexual reproductive structures of Latest Proterozoic multicellular rhodophytes (red algae) from South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39(1): 28-39.)

5.Yuan Xunlai and H.J. Hofmann, 1998: New micropaleontological data from Neoproterozoic Sinian Doushantuo phosphorite rocks,Wengan, 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Pl. 14, Appendix 1.Alcheringa22(3-4): 189-222.

6.Shuhai Xiao, A.H. Knoll and Xunlai Yuan, 1998: Morpho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Miaohephyton bifurcatum, a possible brown alga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Doushantuo Formation, South Chin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72(6):1072-1086.

7.Zhang Y., Yuan X. & Yin L. 1998: Interpreting Late Precambrian Microfossils.Science282(5395):1783.

8.袁訓來,1999: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甕安生物群研究簡況。《微體古生物學報》16(3):281-286。

9.Yuan Xunlai, Li Jun &Cao Ruiji,1999: A diverse metaphyte assemblage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black shales of South China.Lethaia 32:143-155。

參考來源